第54章 054 积贫积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文盲的北宋生活!
王安石变法是宋神宗时期, 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 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一场巨大的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充实了政府财政, 提高了国防力量, 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 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 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 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不仅如此,因为利益被触及,朝廷中的大臣也发对王安石变法。于是朝廷之中形成了两派, 一派为新派, 即改革派, 另一派就是旧派,即保守派。
宋神宗是想要改革的,否则也不会把王安石召回来。当时的大宋虽然表面欣欣向荣,但其实内里早就已经危如垒卵——繁重的财政支出让国库长期空虚,**的官僚体制成了甩不掉的负担,还有永远打不赢的军队。
宋神宗觉得只有改革才能救国,才能挽救大宋的颓态。即使人民和官员都在反对, 他也仍旧坚持改革,甚至还将王安石提拔为宰相。
但是, 由于缺乏完善的准备以及执行的不当,变法之路越走越难, 而到了后期,在王安石最需要靠山的时候宋神宗却开始怀疑变法是否是正确的,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就导致变法失败。
由此可见,要想变法成功,除了实施得当,还得看当时掌权者的支持,而缺乏坚毅精神的宋神宗,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且,变法的副作用远不止于此。尽管变法已经宣告失败,但是由此带来的新旧党争,却一直持续到神宗去世以后的很多年里。群臣的新旧之争,除了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之外,也为日后北宋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所以说,北宋会灭亡,真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征兆。
魏拾遗曾记得读书的时候,看过对王安石的评价,有人说他是一代妖相,也有人说他是先进者。
在后世看来,王安石的举措是对的,毕竟想要拯救一个出现颓势的王朝,只能进行改革,可是他失败了,于是就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
不过王安石变法成功了,北宋就能摆脱灭亡的结果吗?
魏拾遗以前没有想起来,他只是从军事上分析,觉得是战斗力不够。但遇到王安石,他脑子里那迷迷糊糊的东西即刻变得清晰了起来。
一个王朝的覆灭绝对不可能是因为一个单一的原因,而是由于很多原因重叠在一起导致的,北宋积贫积弱,王安石变法只是只进行了一部分,那一部分只改变了北宋贫困的局面,‘积弱’那一块儿却还没有涉及。
魏拾遗也不记得王安石变法里的‘法’具体有哪些,是不是只有对财政上的改革,而没有对军队上的改革,但是他知道,如果只改革财政,放任军队,北宋覆灭的结局仍旧不会改变。
北宋的军队太多,军队里的体制有很大的问题。北宋预防武人造.反的体制就已经抑制了军队变得强大,军队的建立不是以进攻,而是以防御建立的,这样的体制,怎么能发挥出军队本来的力量。
北宋变得富有了,人民变得富有了,绝对不能改变军队弱小的局面,说不定还会引来更多的敌人。北宋现在看起来安乐祥和,很大的原因是北宋向西夏,辽国缴纳岁币的原因,北宋富有了,那些国家会更加肆无忌惮,得寸进尺的索要财物。
似乎在变法期间,年轻气盛的也曾宋神宗任用名将收复失地,并驻军于此,那一次是否成功魏拾遗不记得了,他记得是北宋和西夏开战,但现实却狠狠的打了宋神宗的脸。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杜绝北宋灭亡,那么就只能从根本上,体制上进行改革。
想到这里,魏拾遗忍不住站起来想去摇着皇帝的脑袋让他改革,但下一刻他就忍住了。宋神.宗会让王安石改革,也会支持王安石改革,这是历史的进程,无法避免。
魏拾遗早就发现了,这里虽然是平行世界,但是大多还是和他原来的那个历史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在这里改变了历史,他原有世界的历史不会有任何影响。
所以,他需要关注的就是竭力帮助王安石变法成功,当然,他只是一个平民,平民不可能影响政治,可是他现在能接触到王安石,那么他就会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忙。
还有就是,他觉得王安石变法里面肯定也包含了军事上的改革,只是由于一些原因没能实施。魏拾遗没在朝廷当官,他也清楚自己的脑子不比那些在朝廷里打滚的人聪明,甚至脑袋也没他们转得快,所以他想改变军事也无能为力。
如果他和王安石接触,知道了改革内容,发现没有关于军事的,或许他也能提提意见,这样一来改革的内容就没有了缺陷,接下来需要注意的就只有让改革成功了。
改革期间遇到的问题,他们极力解决,改革中有人反对,他们就拿出不让他们反对的东西。要是这样,那些人应该就没有反对的理由,宋神宗也没有打退堂鼓的理由。
现在想起来,宋神宗之所以年纪轻轻的就去世,王安石之所以在变革失败,被贬之后也跟着去世,似乎就是因为变革失败,抑郁而亡。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北宋不灭亡,就得要改革成功,神宗不死。
不过想要接近王老先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周府大堂,俊美冷冽的少年坐在凳子上,手里拿着书,垂着眸静静看着,间或端起旁边的茶杯抿上一口,大堂里很是安静。就在这时,外面传来轻巧的脚步声。
周浦是习武之人,走路没有多少声音。但听在周赟的耳朵里,那声音却是不小。
“虞候。”周浦进来向周赟行了个礼,他的表情有些奇怪。
周赟轻轻抬眼,道:“什么事?”
想了想,周浦道:“虞候,魏小哥来了,说有事和你商量。”
“魏拾遗?”周赟微不可查的愣了一下,随即他遮住了脸上的表情,问道:“他说了找我什么事吗?”
周浦摇头,说不知道。正是因为魏拾遗不说他为什么来找周赟,所以他才觉得奇怪。
周赟放下茶杯,对周浦点头,说:“带他进来。”
“是。”
周浦应下,就转身出去了。周浦走后,周赟把手里的书也放下了,心里忍不住想到魏拾遗为什么会来找他。魏拾遗来过周府两次,但是每一次都是他去找魏拾遗来的,之前他倒是主动过一次,但那次是为了报恩道谢。
那这一次呢?
周赟忍不住思索道,他对魏拾遗的观感还是挺不错的,他有能力,性格也不错,做事也认真。最重要的是——他不怕他。
周赟是一个孤儿,自幼被王府捡回去收养,后来老爷少爷相继当了皇帝,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这就使得周围的人不敢和他走进,不敢和他说话。
其实他的性格也自幼不是这样的,但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的身份地位,都注定了让其他人不能把他当朋友,不能和其他人平常相处。
久而久之,他也就习惯了少言寡语,冷漠待人。
可魏拾遗却有些不同,周赟记得魏拾遗见到他的所有反应。
第一次见面,是他救了落水的魏拾遗,两人没有任何交谈,他只以为他是一个没有胆气,跳河自杀的人。
第二次见面,魏拾遗看见他,那一双黑色的眼睛里只有惊讶而没有害怕,周赟记得那时他对魏拾遗很冷淡,那个少年也只感到尴尬,也没有害怕,然后他知道少年并不是自杀,而不是一不小心落河。
第三次见面,魏拾遗的眼中仍旧没有害怕,只有他弄错了一个称呼而导致的尴尬,他还是对他很冷淡,但那个少年却自己主动找话题聊天说话,然后周赟觉得那个少年还挺健谈。
第四次见面,那一次见面破灭了他对少年的特有印象,那个少年侃侃而谈起现在大宋的形式,还冒着触犯律令的压力给他送了火.药配方,很有胆气。
第五次见面,魏拾遗救了他,然后在医馆的几天里,他们两人的关系变得很近,不仅如此,那个少年还会调侃他。
这几次见面,虽说次数不多,但是每一次少年留给周赟的印象都很深刻。也因为这几次见面,周赟知道了魏拾遗一点都不怕他,不仅不怕他,还会揶揄调侃他,很是大胆。
周赟想,他和魏拾遗应该是朋友。
周赟没有交过朋友,从小到大,他都是一个人呆着,一个人生活,这是第一次尝到朋友的滋味。
对朋友,周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他放下了书,放下了茶杯,然后他会忍不住的想他这唯一一个朋友,会在这一次见面里,带给他什么样的影响。
周赟看似冷漠,但实则好奇的等待着,清冷的眸子也不断的看向门口,看到熟悉的那个身影走进来,他怎么也想不到魏拾遗是来毛遂自荐的,而且还是毛遂自荐为外卖小哥。
送外卖这个难道不是归他自己管吗?魏拾遗为什么要来找他?
“那个……虞候,我可以拜托你一件事么?你可不可以帮忙想个办法,让我给王老先生送饭?”
作者有话要说:
王安石变法来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