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在深圳的青葱岁月 > 第1022章 敬老送礼 爱小派送压岁钱

第1022章 敬老送礼 爱小派送压岁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深圳的青葱岁月!

姥姥今年七十八了,姥爷也有七十四了,姥姥是童养媳,还裹着小脚呢,她9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了姥爷家,一辈子为姥爷生育了三子六女,辛劳了一辈子,腰早就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和困苦压弯了,远远望去,就像一张拉满了的弓似的,几乎折成了90度。

但是,劳作了一辈子,倔强了一辈子的姥姥还是倔强的不肯拄拐棍,她总是说自己没有老,自己还可以干活,一会儿也不肯停歇,不是在自家的院子里忙东忙西,做这做那,就是帮着几个儿子家里带带孙辈,或者去附近的菜地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姥爷毕竟相对来说年轻上那么几岁,所以他老人家的身体还好,他一直还坚持要亲自种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呢,当然了,重活都是大舅二舅帮他搞定的,像一些轻巧的活,譬如拔个草啊,整理整理地垄啊,他一定要自己去做。

除此之外,姥爷在村庄后面还有一块二分来地的菜园子,园子里种的菜不仅供应自己一日三餐,还不时给几个住在附近的儿女家里送去几把尝尝鲜。家门口的猪圈里还养了一大两小三只羊,七八只鸡,三四只鸭子。

呵呵呵,有人就问了,既然是猪圈,为什么不喂猪啊?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这猪的胃口太大了,家里就他们老两口吃饭,也剩不了多少剩菜剩饭的,如果只靠喂粮食,那就太划不来了,可要是喂草啥的,那劳动量有些大啊,两位老人是开肯定应付不了的,而小羊,则就容易多了,早上去田野里薅上一筐草,足够羊儿在那里吃上一天了。

姥爷一辈子辛劳,年轻的时候为了一家十几口人的吃喝,四处奔波,多少次险些丧命,单是我知道的就有两次,一次是去丰县要账回来的路上,经过一片芦苇荡的时候被人从后面打了闷棍,抢走了钱财不说,昏迷的人还被扔进了湖里,幸亏被过来找拾野鸭蛋的附近村庄的孩子发现才捡了一条命。

还有一次,轮到他给附近的马匪送饭,马匪一看只是一些煎饼和咸菜,很是生气,立马就打了姥爷几枪托,勒令他去炒些热菜送来。姥爷无奈只好回家去地里拔了几颗萝卜,加点辣椒炒了几盘萝卜司再度送来过去,谁知道马匪仍然不满意,直接就把姥爷给吊到了树上,两天两夜没给吃喝,最后还是姥姥求保长才救了性命。

姥爷每次说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是云淡风轻的,似乎不是在说他自己,在他的眼里,地就是命根了,粮食是最重要的,不干活,那也是接受不了的......

姥姥和姥爷早就从母亲那里得知了我今年要带宝宝回来过年的消息,他们二老高兴的不得了,虽然,他们二老对我这个外孙的感情比不上自己的孙子,可是,毕竟我们在一个大队,离得近,不像大姨啊,三姨等几个姨离龙华大队有些远,这距离一远了,就算是你再有心,那也不可能经常来往的,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待在一起的,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则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平时“嗖”的一下就跑去了姥姥家,“嗖”的一下又跑回了自己家,所以,他们二老对我们几个外孙子还是很不错的。

这不,当两位老人家看到我们怀中抱着的阿牧阿神时,那股欣喜劲就别提了。虽然他们已经抱不动孩子了,可还是忍不住用手不停地抚摸着孩子的小脸蛋,那慈祥的目光由始至终的不愿意离开孩子一刻。

而且,二老还特意给两个小家伙每人封了一个小红包,梓彤自然是不肯要的了,可姥姥姥爷哪里又肯愿意呢,一个劲的说这是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不能不收,否则他们要生气了。

两位老人家的舐犊之情让我们很是感动,感激,感谢,我赶忙让梓彤收下,反正我们来的时候已经准备好了,等下走的时候要给他们二老每人留二百块钱的。

我们这里过年的时候,只要是孩子(当然了,南方以没有结婚为界限,而我们这里则基本上是1十八岁作为一个分水岭),或多或少都能收到一份压岁钱的。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穷,每次只能收到两张一分或者二分的纸票,我们兄妹五个人的压岁钱集中到一起才能凑够一两毛钱,如果不集中起来,呵呵呵,那也就只能存起来了。

当然了,你也不要小瞧这一分钱,两分钱的,主要是那个时候的物价极低,一分,两分钱也是可以买些东西的。一般情况呢,都是大家伙把各自手里的钱凑到一起,由我负责拿去买炒瓜子,呵呵呵,也只能去买点瓜子拿来分一分了,如果去买其他的东西,那估计还不够一个人塞牙缝呢。

等瓜子买来之后,肯定是要平均分配的,尽管大哥每次都不要,其实我们几个每个人也不过只能摊上那么小一把而已(可不是大人的一小把奥,是小孩子的小手来衡量的一小把),估计也就是几十颗吧,要不了几分钟就进肚子了。

这当然不过瘾了,但怎么说也算是过年开了一次荤了,平时想都不要想的啊,如此说来,我们都还要托过年的福呢。

呵呵呵,诸位,彼情彼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简直就是神话一般,可我们这一代人每每回想起来,真是又可悲,又可笑,又可怜啊。

年年如此,岁岁如此,可是,我今天就想问问大家伙都知道这压岁钱的来历吗?

其实,这压岁钱一开始叫压祟钱,注意了,是祟(sui)不是崇(chong),祟的意思呢就是不吉利的东西,顾名思义,压祟压祟,就是用来镇压那些不吉利东西的,特别是以此来保护小孩子平平安安度过新的一年的吉利钱。

咱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不用问了,这压岁钱也是有说头的,据说啊,在远古的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小妖怪,它的名字叫做“祟”。这家伙呢,作息时间很乖的,一年到头都不输出来,唯独会在除夕之夜的时候溜出来,而且它还有个坏毛病,就是专门祸害小孩子。听说它最喜欢偷偷摸摸的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额头上摸上那么几下,你可别以为它是喜欢小孩子呢,其实不是,另外,你也不要小看他的这个小动作奥,但凡是被他摸了额头的孩子,十有八九都会受惊而啼哭发烧,待热病退后,小孩子十有八九便会变成痴呆了。这家伙的危害这么大,自然就让大家伙很是恐惧,害怕,而且还很无奈,因为谁都不知道要怎么来对付“祟”。

在村东头有一对夫妇,在过年的时候图喜庆嘛,便为孩子做了一个玩具,什么样的呢?其实就是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给孩子们拿去玩耍,等到深夜的时候,孩子玩累了,手里便直接抓着铜钱就睡了。可是这夫妇俩却不敢合眼啊,便点亮了灯火,坐在床边彻夜守护着,生怕“祟”再来捣乱,如果真的来了,就和它拼命。

忽然,一阵阴风吹来,“噗”一下子就吹灭了灯,“祟”趁机溜了进来,可是,就在“祟”准备把手伸向孩子额头的时候,孩子手里抓着的那串铜钱突然发出了一道光芒,吓得“祟”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随即爬起来一溜烟的落荒而逃了。此事传开后,人人效仿,没想到果然有效,“祟”从此再也不敢来人间为非作歹了。

不过那只是当做玩具,当做辟邪的工具,至于什么时候变成压岁钱,成为习俗,那最早的时候还是在从唐代宫廷传将出来的,王建的《宫词》就曾写到:“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这应该是咱们有据可考的关于压岁钱的最早记录了,但是呢,这个并没有在民间得到很大的普及。至于什么时候普及的呢,你还得听讲另外一个故事,那才奠定了除夕压岁钱的传统。

根据史书《程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就在被歹人带走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便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了。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了皇宫,还见到了当时的皇帝宋神宗,一开始宋神宗很奇怪啊,等他问清楚了事情的经过后,觉得这孩子真是幸运,便赐予了南陔一些金钱,意思是给他压压惊。毕竟这是皇帝御赐啊,好事传千里啊,很快就传到了民间。上行下效嘛,老百姓们也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之外,还会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钱,为了图个喜庆,便用红线穿起来,正好暗合了之前压祟之意,大家伙便将这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

等到了民国时期,方孔圆钱基本都被取消了,那怎么办呢?没有关系,民间则常用红纸包上那么几文,或者一百文作为给小儿的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而向已成年的晚辈送压岁钱,则是在红纸里包上一枚,两枚银元,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等。等到再后来,法定货币通通改为了纸钞之后,家长们往往喜欢挑选连号的,或者尾数带有6或8的新纸钞送给孩子们,期愿后代“六六大顺”,“发财顺达”......

姥姥还踮着小脚进去里屋,端出来了两小筐的零食,招呼我们吃,有金果棒,蜜三刀,麻叶等,这些东西一般情况下,在年前是不能吃的,而是要等到了年后才能拿出来,在我的记忆里,这一直都是我们眼中最好最好的东西了,每次大年初一之前,我们都眼巴巴的瞅着簸箕或者小筐,小篮子,就像小馋猫盯着房梁上吊着的咸鱼一样,那份渴望,急切和心动,简直是无法形容了。

姥姥一个劲的招呼我们吃,坦白的讲,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了,可如果我们一点都不吃的话,老人家反而会不高兴的,所以,我们象征性的一人拿了一块放进嘴里慢慢的品尝。姥姥很是高兴,她伸出那像老树皮一般,皱皱巴巴的手勾着宝宝的小手,眉开眼笑的逗着他们,这跨越了七八十年时空的沟通,充满了满满的爱意和浓情。

姥爷则往他那杆用了几十年的老烟袋锅里装了烟叶,用火柴点着火,蹲在门槛那里“吧嗒吧嗒”抽了起来。我赶忙把两条华子推了过去,姥爷连连摆手,又给我推了回来,说,国儿,这个卷烟我吸不惯的,再说了,这烟那么贵,我哪能吸这个啊。你快拿回去吧,我知道你应酬多,这平时见个朋友什么的,都用得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