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越明朝成天启 > 第151章 百姓哀苦

第151章 百姓哀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明朝成天启!

乾清宫中。

朱由校拿着王安给他的那一沓纸张,扫了四周一眼,然后又对王朝辅说道。

“吩咐下去,今日王安来乾清宫的事情一个字也不要说出去。”

“是。”王朝辅躬身答道。

其实自从几个月前宫中大清洗之后,外朝就很难打听到宫里的消息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由校还是再次特意吩咐一句,可见对于此事的重视。

可以说无论是朝堂上的官员,还是地方上官员,都不希望皇帝能够清楚了解到下边的消息,他们想的只是将皇帝当个吉祥物供起来。

而王安最后离开时刻的这一些见闻,可以说是相当真实的大明民间写照了。此举无疑背刺了文官们一刀,而且消息流传出去的话,很可能会让一些人有了警觉,甚至搞得政局不稳都有可能。

吩咐完毕后,朱由校才终于打开看了起来。

王安记录的东西很零散,也根本没有怎么系统归拢过,内容还非常多。

但是朱由校却看得非常仔细,因为这上边的每一言都是王安亲身经历,亲眼所见,肺腑之言。

随着一张张翻阅过去,朱由校的脸色也越加阴沉。

上边记录的东西很多,其中主要有那么几点,其一便是粮食问题。

根据王安观察调查得出,最近一些年天灾频发,虽导致百姓种植的粮食大幅度减产,致使大量百姓活活饿死。但是这却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祸。

天下良田半数之多已尽皆士绅豪强之手,不纳税于朝廷则也罢了,更甚者还将万亩良田种植茶叶,桑树等不能供百姓食用的东西,然后海贸走私,以此来换取更大的利益。

东南很多豪族虽有良田万亩,却不种植生产粮食,这也致使贫困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

不仅如此,他们还用手中巨额的财富囤积粮食,哄抬粮价。

因为一条鞭法的实施,百姓们所交的田税赋税等已不再用实物,而是选择用白银。每年粮食丰收之后,百姓们便要用手里打下的粮食来换取白银,以此来缴纳赋税。

每当这个时候,官商勾结,这些奸商们就会左手倒右手,大量出售手中囤积的粮食,以使市面上的粮价降到最低点。

百姓们哪怕是丰收的年景,用手中大量的粮食也只能换取很少的银子。

而每当春季青黄不接的时候,奸商们则会大量囤积粮食,哄抬粮价,再次从百姓们身上刮下一层皮。

如此一年反复两次,试问又有那个百姓受的了这样的盘剥。

这还是王安所见的东南几省比较富饶的地区,其他偏远地区呢。四川奢安之乱即将爆发,山西陕西民乱起义已见端倪。

想到这里朱由校脸色就阴沉的可怕,同时又深深的担忧着,不知任命朱燮元为西南总督之后,原史中那一场持续十数年之久的奢安之乱能不能快速平定。

在这场叛乱之中那些奸商们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怀着这样的心情,朱由校又继续打开那一沓纸看了下去。

后边的内容又记载到。

百姓们不仅仅受到这样每年两次的盘剥,其中民间高利贷横行,每当到了交税时节,不仅仅是奸商贪官们压低粮价,赚取暴利的时候,也是高利贷这种民间黑恶势力出动的时候。

灾害年间,百姓没有足够的粮食换取足以缴纳税收的银子,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借高利贷。

利滚利之下,百姓们买儿卖女来偿还都算是好的了,家破人亡,逼的全家集体上吊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最可气的是什么,高利贷这种黑恶组织竟然和那些奸商们合作,或者说这些黑恶组织就是那些奸商们专门养出来的。

为得就是逼死百姓后,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霸占他们的田地。

如此周而复始之下,百姓们手里的田地越来越少,要交的税却一层不变,而士绅豪族们手里的地却越来越多。

直到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起义的时候,便是一个王朝真正灭亡的时候。

所以王安在最后疾呼道: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此刻,朱由校拿着纸张的手都在不住地轻轻颤抖着,可是其坚毅的面庞却在尽力不让人们发现自己心中的愤怒和恐慌。

自己虽然来自后世,对于大明朝的灭亡有着自己的理解,可毕竟不曾真正亲眼看到过,更没有机会去到民间仔细探查。

此时看着王安所说的一字字,一句句,却似针扎一般难受。

朱由校知道,要想改变这一切,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让他难受的是,事情多拖一分钟,百姓们就要在水深火热中多煎熬一分钟。

这对于一个曾经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人来说,绝对做不到熟视无睹。

深呼吸了好几口气后,朱由校静下心来,继续向下看去。

王安对于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促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贸。

看到这里的时候,朱由校神色微微一愣,难道王安也和那些顽固文臣一样,认为闭关锁国才是对的?难道不知道世界将来的历史进程将是属于海洋的吗?

虽然心中有些不岔,但看完王安的那一套理论后,朱由校竟然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安是这么说的,海贸走私给东南沿海地区的商人们带来了大量的银子,而这些商人们赚到银子后想的却不是让这些银子在市面流通,而是选择将这些银子储藏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海外银子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促使茶叶,陶瓷,丝绸等商品价格的提升,如此才有了士绅豪族们大量种植茶叶等植物的举措。

商品价格上涨的同时,另一方面士绅豪族们又将赚回来的银子埋在地下藏起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利用粮价的起落大肆搜刮民间的白银,再次储藏起来。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民间银贵粮贱。百姓还得用低贱的粮食换取银子来纳税。

这还只是民间,在士绅豪族们来说,有了大量的银子,总不能一直留在地下腐烂吧,银子在地下又不能钱生钱,于是就开始寻找可以投资赚钱的契机。

在大明朝的社会里,可以投资的项目实在太少了,在世人的固有认知里,只有土地才是可以永恒不变赚取利益的东西。

于是,有了这么大笔银子的加入后,士绅豪族们兼并土地的步伐越来越快。

最后王安诚恳呼吁朱由校:陛下应尽快颁布禁海令,效仿太祖,用酷刑以正纲法!

如果不是王安对于海贸有着自己的一套认识,并且还有些道理,朱由校都要怀疑他记录的这些东西的真实性了。

难道这就是当年太祖禁海的真正的原因?难道这就是原史中清朝继续禁海的原因?

朱由校不由的想到这个问题。

这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给予这些人的局限性吧,让他们考虑问题的方式简单又粗暴,既然海贸有着这样的弊端为何不去想着解决这些问题呢,而是选择直接一刀切,倒也干脆。

就像腿疼,不想着将其医好,反而一刀把腿砍下去截肢了。这……

到了这里的时候,一整沓纸基本快要被看完了,最后王安又写到了大明境内的治安问题。

用王安的话说,民间械斗不断,盗匪横行,其本质原因便是因为民心,民心已乱。

用二十一世纪的话来说的话,就是百姓们没有安全感,对于朝廷缺乏信任。

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民间各种谣言四起,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大面积恐慌。

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王安刚刚去到东南,便有谣言流传朝廷要增收田赋税,而差点引起民乱,直到最后朝廷的一些列政策又让百姓们心安。

这一次事件之后,引起了王安关于这方面的思考。

王安还给到了一组数据,上边写到。

仅仅他在东南几省的几个月时间所见,其中因为谣言引起民间械斗时间就多达三百多件,虽然规模不大,很快被当地衙门镇压下去,但是朝廷对此却不得不查,应该防患于未然。

其中发生民间械斗事件最高的地方分别是:德安府,荆州府,长沙府以及襄阳府。

这还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的呢,其他偏远地区呢。山陕的马匪,西南的山匪,河南的趟将,山东的响马。

看完后,朱由校只感觉有些头疼,自己这是接手了一个什么样的大明啊,到处都是窟窿,到处都需要修修补补。

一直在一旁大气不敢喘的王朝辅看到朱由校看完之后,此刻终于长出了一口气。

虽然朱由校在极力掩饰自己的情绪,可是跟着他旁边的王朝辅却看得清楚,自从开始看那一沓纸之后,陛下的脸色就没有好看过,青一阵白一阵。

搞得王朝辅等一众内侍宫女,全都胆战心惊,不敢发出丝毫声音。

好在这样难熬的时间终于过去了,王朝辅赶忙端来一杯热茶,送到朱由校身前,说道。

“陛下不必太过忧心,保重龙体才是要紧事啊。”

似乎觉得这样说的话分量不够,又继续说道。

“如今盐场租聘拍卖在即,到时朝廷有了银子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的,陛下大可不必忧心。”

朱由校眼前一亮,诧异的看了一眼王朝辅。

没想到这家伙歪打正着竟然缓解了自己心事。

现在大明虽然看似一团乱麻,但是只要有了银子,重整军队,到时候最坏的结果大不了一波平推过去。

心情好了之后,朱由校笑问道。

“距离拍卖日期还有多久?”

看到朱由校终于露出了笑容,王朝辅也跟着笑了起来,笑着答道。

“回陛下,就在五日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