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外城墙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在大明造航母!
外城墙上,洪承畴和博洛都已经来到了第一线视察和指挥。
虽然第二道防线京城墙才是防守南京的关键,但是第一道城墙也不能轻易的放弃。如果能借这道城墙给予敌军大量的杀伤,也可以起到挫败敌军的锐气的作用,并且降低吴军的士气。
当然,如果能够凭借第一道城墙就守住,那就更好了。
只不过,洪承畴和博洛对于第一道防线比较悲观,因为吴军现在有八十门大炮。这些大炮对着一段城墙狂轰乱炸的话,这夯土城墙是肯定防不住的。
更重要的是现在他们的军队士气低下,缺乏斗志,这才是最令人头疼的事。
临近晌午,吴军开始了正式的总攻。
最先发动的是攻击距离最远的炮兵,他们的任务是发射实心弹,集中轰炸其中一段城墙,靠着其强大的动能将其摧毁。
同时,也可以起到威慑敌军的作用。
刘汉三指挥着左翼大军,正在逼迫昨日的那些满清俘虏进行填埋护城河,还有搭建浮桥。
吴长庆并不歧视俘虏,但是填护城河的活总得有人要做,相比之下还是把俘虏派上去更划算。
浮桥是用来过人的,而填埋的护城河主要是方便楼车等攻城器械通过。
中军是李绍斌在指挥,他们也在干和刘汉三差不多的事,只不过他们多了一个火力压制,给填护城河的士兵增加了一些掩护。
右翼大军是钱肃乐在指挥,他们攻击的城墙段连接着山峦,他们可以绕路爬到山上,居高临下的进行射箭压制,当然,这只能起到一些聊胜于无的作用,因为山峦上的地形不平坦,一次性也容纳不了多少弓箭手。
除了爬山,他们借着附近取土方便的优势,还在筑简易的土城。把土城建到和敌军城墙一样高,他们就可以和清军对射而不吃亏。
吴军当中也是非常缺枪支的,所以弓箭部队也一直是主力。
南面的几座城门,此时正在被撞车撞击。
这些撞车制作精良,上面有牛皮制造的车棚,可以抵挡城墙上扔下来的石块和火油。那些士兵只需要躲在车棚下便可以推动撞车,对城门进行冲撞。
还有一些士兵在挖地道,他们倒不是想通过地道攻入城中,那不现实,城里肯定会有专门‘听翁’的人,防止吴军挖地道攻击。
一旦发现,他们就可以把地道断开,然后往地道里灌水或者灌烟,总之手段也是挺多的。
地道最重要的效果是突然性,被发现了就会立即失去威力。
吴军挖地道没想过要挖到里面,他们只需要挖到城墙下,然后就可以埋上大量的火药进行爆破。
这一招,后世太平天国的军队最喜欢用,效果相当不错。
不过,也就只能炸点小城墙。
像南京的京城墙,地基宽达二十米,鬼知道要多少火药才炸的动。
当然,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城墙其实都是些低矮的小城墙,想南京京城墙这种级别城墙,整个中国也没多少,也就是北京,西安,还有就是一些雄关天险。
除了这些地方,剩下的都是低矮的小城墙。
所以炸城墙这一招,还是有很多用武之地。
吴长庆站在一处高地上,用望远镜观察着整片战场的局势。
在他身后的是一群高级指挥官,他们也不用亲自去前线指挥,那样太危险了。
即便是冷兵器时代,高级将领带头冲锋的情况都很少。更别说现在的战争中有大量的火铳和火炮,高级将领就更不会轻易到一线。
而且,他们也需要凑在一起,就当前的局势进行判断,做出计划和调整,然后让传令兵向下传达命令。
八十门大炮对准了一段近百米的城墙,炮弹像雨点一样倾泻到这段城墙上。
仅两轮炮击,这段城墙上的士兵就留下一大堆的尸体,剩下的都跑了个精光。
守城的将领也没有阻止,因为他们知道明军是要轰开这段城墙,所以接下来还会有大量的炮弹落到这片地方,不撤退就只能等死。
而且因为怕炮弹误伤友军的缘故,明军也肯定不会在这段城墙展开进攻,用不着防守。
守城的将领现在可以不用理会这段城墙,只需要准备好预备兵力,在这段城墙倒塌后派兵堵住这个缺口就可以了。
吴军左翼部队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填河之后,总算是填平了一段河流,可以供楼车通过。
随后,左翼便开始了试探性的攻击。
至于总攻,那得需要等到其他部队也做好总攻的准备,同时发动总攻才能给予敌军最大的压力。
如果只是单独刘汉三这一段发动总攻,清军就可以把精锐布置到这段城墙,又或者把预备部队派到这段城墙。
而只要全线发动总攻,清军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中军其实也已经做好了总攻的准备,他们的燧发枪部队通过和城墙上弓箭手的对射,已经把清军的弓箭手消灭的七七八八,剩下的都不敢抬头了。
虽然吴军也损失了近千人,但是,这一千人对部队的实力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燧发枪没有被损坏,他们就可以直接抽调一千原本在使用冷兵器的士兵过来。
明军当中有一部分士兵虽然用的是冷兵器,但平时训练的却是火器的内容,为的就是可以在战场上直接补充替换。
另一方面,也是在等燧发枪造出来之后,可以直接进行换装形成战力。
所以,表面上看明军损失的是一千主力燧发枪部队,但是经过这样补充后,实际损失的仅仅是一千冷兵器部队,对明军的战斗力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清军就惨了,直接死了近两千弓箭手,这些可都是训练了一两年的老兵呀。这些人没了,想要临时补充根本不行。
普通的士兵倒是也能够把弓箭给射出去,但是准头和力度都要差非常多,根本没有什么威力。
城墙上的洪承畴通过望远镜注意到了明军燧发枪部队的情况,差点就当场吐血。
这特么太耍赖皮了吧,己方损失的是特殊精锐士兵,敌军死的却是可以随时补充的炮灰。
他发现了火铳的另一个巨大优势,那就是士兵的训练简单,非常容易训练出合格的兵员,可以快速扩军。
这一点也非常重要,像满清打战,如果骑兵和弓箭手一次死的太多,想要恢复元气非常不容易,所以难以扩大战果。
而吴长庆的明军却没有这种困境,士兵的补充太容易,军队的持续作战能力非常可怕。
该怎么办呢?
洪承畴陷入了思考,他想的可不仅仅是当下要守住南京,还要想将来如何对付吴长庆。
想了一会儿,洪承畴发现貌似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建立和吴长庆一样的火铳军。
然后问题又回归到了武器上,他需要燧发枪的制造工艺,他需要这种燧发枪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