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系矫旨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民国风云人物演义!
同一天,英、法、德、意、俄、美、日、奥组织的八国联军两千余人,在英国海军将领西摩的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发,中途不断地遭到义和团的袭击。
袁世凯早就领教义和团的神功附体和刀枪不入,根本不相信这些乌合之众能挡住八国联军地进攻。
在义和团阻击八国联军的时候,他马上派冯国璋统率部队开往德州驻扎,守住直隶通山东的门户。他要保护山东剿灭义和团的成果,防止直隶的义和团窜入山东。
袁世凯给冯国璋的命令是:靠近直隶的州县,禁止直隶的义和团入境,如果他们强行入境,就地消灭。
八国联军向北京进发,慈禧害怕了,这老太婆比谁都怕死。
十五日急命袁世凯带队或派得力将领统带,前往援助。
十七日,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这时候的袁世凯正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不派兵勤王,在京城遭遇危险的时候,自己带领的这支经过特殊训练的新军,置身事外,如何向慈禧太后交待?
别说是前程不保,搞不好丟了性命。
如果派兵,肯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自己苦心经营的***就会被葬送。他在山东,剿灭义和团所以胆气这样壮,不就是倚仗着这支部队吗?
经过一番苦思苦想,袁世凯脑洞大开。借口防列强从海路趁虚而入,派少量人马前往,以保存实力为第一要务。
于是,他奏称:京师为天下根本,亟应提一旅之师,星夜奔驰待命阙下,但山东“为南北咽喉,海疆重地,而威海、胶澳,英、德逼处……包藏祸心,伺隙以动……今日复有直境盐山,庆云匪徒窜入武定各属,尤赖兵队随时弹压。……且东省铁路正在创办,其所经胶州、高密、昌邑等处人心浮动,尤赖兵队随时弹压。若将所部悉数开拔,恐东省内乱即起,而外患得以乘之。……不得已,凑集三千人,派孙金彪统带进京。”
听到袁世凯制造的山东的紧张情势,清政.府觉得山东海防也很重要,三千兵马也不解决什么问题,就令袁世凯停止派兵进京。
三千人已经出发,不过不是冯国璋带领的袁世凯的嫡系部队,而是他临时拼凑起来的杂牌军。
还好这支队伍走得不快赶紧派快马追回。
北京的慈禧连续二天召开御前会议,商讨与外国开战事宜。
事情明摆着,甲午战争,一个小小的日本,都没打过人家,又割地又赔款的。这才几年呀!有什么能力和那么多的世界强国同时开战?
只要脑袋没进水,这个时务总是可以识得。稍有一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如何选择。
光绪皇帝和吏部侍郎许景澄是坚决反对开战的。
但这时候的清廷,已经被载漪等脑袋进水的人把持。他们什么也不信,什么话也听不进去,就相信义和团的神功附体和刀枪不入。
见慈禧太后有些犹豫,载漪拿出了早就伪造好了的外国人给清廷的照会。
照会内容是:强烈要求慈禧停止议政,还权于光绪皇帝。
这照会造假的手法并非很高明,也未必很难识别。这个时候,外国人怎么会突然发出这么个照会?又不是没有联络通道,派人问一下不就真像大白?但人一钻进死胡同,就常常变得要多蠢有多蠢!
一下子戳中了慈禧的命门,这丧失理智的老太婆什么都丢在脑后,决定孤注一掷了。
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日,德国公使克林德离开使馆所在地东交民巷,前往清廷总.理衙门交涉公使撤离之事。
非常不幸的是,在途中遇到了脑袋进水的载漪的虎神营。
这是一群发疯的人,德国公使克林德被这些人击毙,这就是庚子国变中著名的“克林德事件”。
中国古代都讲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外国使臣遭害,无疑是极其严重的事件,事态越来越失控了。
接下来便有了一连串的事件发生。
六月二十一日清廷发布上谕,告知全国臣民,要与列强开战,传旨嘉奖义和团为“义民”。
尔后派载勋、刚毅统率义和团。
紧接着命令各省总督、巡抚把义民“招集成团,借御外侮”,并特别强调“沿江沿海各省尤宜急办!”同时命令将旧存的军械修理整备。
为了表示对义和团的优抚,还专门赏银十万两。
袁世凯在六月二十六日,接到朝廷仍饬孙金彪的三千人马火速增援天津的谕旨后。
奏称:“该军已往返奔驰千数公里,又经此炎暑酷热之际,不免疲病相乘。如再回援津,计程尚有八百余里,恐非一时所能骤到;即到,亦疲惫不支,虑难得力。……
“尤可虑者,潍县地方突有匪徒焚掠美国人教堂,并杀伤教民二名。胶澳德人于昨日分派马兵、炮队,这高密一带游戈,借护守各教堂为名,,意在窥伺潍坊。……
“若再分兵援津,恐未必有济,而转贻误东防。……况內地盗匪渐炽在在均需弹压,多处均嫌空虚。臣职在守土,存亡与共,如贪赴援他省之名,而忘本省设防之实,臣实有所不敢。……”
很明显,袁世凯想故伎重施,摆出一大堆情况,让朝廷主动说话,撤回成命。
但是,把持朝政的那些脑袋进水的人,哪还有心思管山东的事,只顾他们自己和京师的安全。
严命袁世凯遵旨派兵,不得借端推诿。袁世凯没办法,不敢抗旨,无可奈何改派夏辛酉统带六营兵士北上。
对于朝廷命招集义和团御侮之事,袁世凯则上奏说:山东与直隶不同,良民“无心结团聚众”,“游手好闲者概系游勇、盐梟、马贼、土匪”,若招集成团,匪徒必定“公然啸聚”,“是未得御侮之实,而內地官民已先受其害矣,此不独使饷源必至断绝,而且造成腹背受敌,败可立待。”仍然主张“照章禁办。”提出:“延举公正绅士,认定举办团练。”
此前,袁世凯曾就朝廷的借义和团抵御列强之策,通过铁路大臣盛宣怀,向二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求教。
因为他知道,这两个人都是坚决主张镇压义和团的。
二江总督刘坤一是个有话直言不讳,敢作敢当,勇于担当之人。
在戊戌变法时曾旗帜鲜明的反对变法,也曾上书大骂康有为、梁启超为害朝纲。把光绪都带上了,惹得龙颜大怒。
慈禧听说后,别提当时心里有多痛快,觉得刘坤一实在是好样的。。
但事过不久,他同样把慈禧气得暴跳如雷。
在慈禧重新议政后,要废掉光绪,他同样坚决表示反对,而且以恐激起民变相威胁。
慈禧所以没敢一意孤行,列强的反对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刘坤一等人的强烈抵制。
当袁世凯征求二江总督刘坤一的意见时,他马上明确表示,这是“伪招”,他肯定是不执行的。
张之洞和刘坤一不同,是官场上的老油条和不倒翁。在戊戌变法时,他本来是积极支持变法的。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就曾是他的心腹。
只是看到风向不对,赶紧置身事外。
这一次收到此上谕,他当然能一眼看出这是昏招。但何去何从,他不敢擅自行动,于是,就征求李鸿章的意见。
甲午战败,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后,成为众矢之的。
他有自知之明,事后自己主动找了份离京畿远的地方任职,当了两广总督。
当张之洞和他讨主意时,他的回答十分艺术,断定此上谕“系矫旨”,也就是说,肯定是在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是“断不可从命”。
听了李鸿章的话,张之洞知道怎么做了。所以当袁世凯请教他时,转达了李鸿章的话,同样表明了自己反对的态度。
有了这些人的表态,袁世凯也知道怎么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