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韬光养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宋新梦!
议完事,茅庚就回到新买的住所,这是一个三进的院子。
茅庚觉得,未来几年自己要去台湾展,在临安当然要设立自己的销售机构和联络机构,买的这个宅院就是作为联络机构的,这个联络机构就相当于后世驻京办。但这里现在还临时作为仓库和销售机构,待钟楼那里建好之后,销售机构就会搬去那里,这里便只是单纯的联络据点了。
这个院子堪称是准豪宅级别,在常人眼中,唯一的不足是少了花圃园林,不过茅庚更在乎其功能,在茅庚的计划中,这里会陆续装修一番,比如窗户换上玻璃,地板也要讲究一点,尤其是,要有单独的卫生间,卫生间要用陶瓷蹲便器并且贴上瓷砖。
顿二宝已经赶回新化,有鉴于出征台湾已成定局,各种物质的需求量大增,茅庚根据自己的判断,预先开列出了一张货单,这个货单上的货物都是要从新化运出来,至少要二十艘毛板船才能装下单子上的货物。事情来得是突然了点,但这是一件大好事,顿二宝只是在繁华的临安城里享受了四天,就匆匆往回赶,顿二宝此次回新化,一是预定货物,二是打造毛板船,三是要接铃儿和顿三妹以及相应人等过来,够他忙的了。
一想到通讯手段的落后,茅庚就不由得想起信鸽的好处来。后世有考证党考证出当年张謇和班超出使西域就是用信鸽通信,也就是说先进的信鸽通讯可以从大宋再往前追溯一千多年。嘿嘿!咱天朝老早就是先进文化的代表,无论什么都是源远流长啊!不知道宋人是不是也用信鸽通信,要是实在不行,自己还得找人选种培育训练从头做起,只怕没有半年下来,信鸽通信是无法搞起来了。
好在不差钱,就算一年后再训练出信鸽系统也不迟。在大宋就要适应这个时代的慢生活,一切慢慢来吧。
自己去了台湾之后,究竟是让文元与自己一同赴台,还是让文元留在临安打理一切,茅庚一时还没有拿定主意,但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另找一个得力的人来做这里的管家才行。
谭晓春和黄旺财这些天都在御前工作所,两人边指导边干活,忙得不亦乐乎。因而这里的一切暂时就交给了顿五打理。
顿二宝走后,顿五却留了下来暂时帮茅庚打杂。买下这个宅院之后,又买了一些仆妇丫鬟,顿五便成了这里的临时管家,或者说顿五成了这里的专业打杂的。
一见茅庚回来,顿五连忙上前报知:
“茅先生,今天又多了四十六台时表的订单,加起来要交货的订单已经有三百二十三台,看这架势,要不了几天,订单就会超过五百台。唉!那些订了时表的还不时会来催问,也不知几时才能从新化运来时表。”
茅庚皱皱眉,自己也没有想到一下子竟然有这么多的时表订单,时表的价格可不便宜,一台三百八十八贯钱呐!一贯钱就算是相当于300块人民币,一台时表的价钱超过了十万人民币。这次随船运来的四十五台时表在来到临安的第七天就销售一空,之后就是订单不断,这么贵的时表竟然会如此受人追捧,倒真是有些措手不及。如今的产能,一月的产量也就是一百台,现在订货的客户至少也要四个月以后才能拿到货了。
茅庚随即想到时表的售后服务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还只是部分时表出现过一些小故障,茅庚还是临时从七个华西营建公司的工匠中调了一个叫江遇贵的人来做售后服务,事情无非是教人操作,或者处理一点小故障,有时候江遇贵出去了之后,连顿五也要上门充数。
茅庚对时表的售后服务还是有些不放心,便问道:
“江遇贵一个人上门,能应付得过来吗?”
顿五回道:
“此前多半是买家不懂得如何摆弄时表,这才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需要上门修理,如今用得都熟了,也就甚少上门了,今天一天都没人来叫人上门看时表,江遇贵一天都没有出去。”
茅庚这才放下了心,说道:
“那就好!不过总之不管是不是人家的问题,都要帮人家弄好才行,可千万不能推托!要时时叮嘱江遇贵,对人家态度一定要好。”
茅庚总是逮着机会就告诫下属尊重客户,无非就是后世客户至上微笑服务的那一套,而且时表卖得这么贵,服务当然也得是钻石级的服务,一定要哄得客户眉开眼笑才成,可不能砸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顿五笑了笑,答道:
“茅先生,请尽管放心,小的识得。”
至此,茅庚甚感满意。销出的第一批五十台时表除去两成的税,利润差不多有一万贯,以后每月光时表的利润就能有将近两万贯,足可以在临安做一回暴户了。
茅庚正沉浸在致富梦之中,却见文元风风火火回来了。
一看到茅庚,文元就乐呵呵地说道:
“庚兄,我也有一个官身了,迪功郎,虽只是大宋最低的品级,我也知足了。”
茅庚看文元高兴的样子,这个迪功郎大约就相当于后世的股长吧,值得这么高兴吗!但也不好打击他,只是呵呵一笑,顾左右而言他:
“如何?陆放翁办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章程?”
话说赵昚最终权衡了一番,还是委任大宋最负盛名的大诗人陆游来办报,这当然是在朝臣的意料之中。而封文元一个官身,大约就是让文元在陆游的报社做个小编辑吧。
茅庚将心比心,心道要是自己是赵昚,也不会将舆论阵地交由象文元这样来路不明的小子控制,却不知道陆游办出来的报纸会不会满版都是北伐中原恢复故土之类的东西。
文元回味着今日参加官报筹备议事的情景,说起了有关官报的各种情况。
官报的报名是官家钦定,叫做《大宋京报》,办报机构隶属礼部,陆游由此升为礼部郎中,出任《大宋京报》总监,秘书郎叶适则升为员外郎,出任副总监。官报的办报地点设在国子监,其目的不外乎是要利用国子监的人才资源,国子监人才挤挤,不仅作为国子监授课老师的博士、学正、学录、学谕都是可资倚仗的撰稿人,30名上舍生和一百多名内舍生中,也可能挖掘出一些潜在的撰稿人。
国子监中的太学生堪称是大宋最优秀的学生,因为两三万名考生参加考试,录取的名额才几百。孝宗朝国子监的学生不断增加,达到了上千人的规模,比起高宗朝国子监不过300多学生已不可同日而语。初进国子监的学生称为外舍生,一年后考试过关者才能升格为内舍生。内舍生读满两年再考,考试优异者,才能升格为上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大约相当于后世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能够考上内舍生,已经算得上牛人了,上舍生则更是了不得。上舍生还得考,成绩最好的前几名享受的是状元级待遇,由皇帝召见,直接授官,成绩中等的,也可以免去进士考试而直接授官。
由此可见,国子监的学生完全具备撰稿的能力,至少人家的文凭比文元这样的野路子出身高上若干档次。赵昚打的算盘没有错,象文元这样自学成才的少年既然能写出受欢迎的文章,皇家的一千国子监精英也必然能有一些天才级的写手冒头。
茅庚心说,这也算盘活现有资源吧,国子监养着一千文科生,这帮学生什么都是官费,吃的住的免费,校服鞋帽包括文具在内也一概免费,而且还按月零用钱,待遇好得不行。这些学生除了读书,平时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让他们多为《大宋京报》撰稿。除了业余挣点稿费之外,也许还可以搞一个学分制,在《大宋京报》上表文章可以累积学分,若是文章表得多,学分蹭蹭往上涨,升格为内舍生和上舍生的希望就越大,就象后世评教授要看表论文质量和篇数一样,想必这些学生们一定也会不遗余力地码字帖——不!是投稿。
不过茅庚随即就想到一个问题,这帮国子监的太学生有一个不好处,就是血气方刚,动不动会搞出“公车上书”那一套,而陆游又是一个力主北伐的铁杆鹰派,他们搅和在一起,《大宋京报》岂不要搞成一个充满火药味的舆论阵地了!
慢点!这个叶适不会也是鹰派吧!
茅庚问道:
“文元啊,陆游我是晓得的,可不知这个叶适是一个何等人物?”
文元呵呵一笑道:
“我们来的时候,陈亮不就说及过此人吗!怎地忘记了!叶适与陈亮皆属永嘉‘事功学派’,讲究功利之学,据说是陆游看重他也是力倡北伐的人物,而且年富力强,便奏请官家准其作为办报副手。”
“哦!我想起来了。”
这一下茅庚想起来了,这个叶适也是一个地道的鹰派,不过比较务实而已。奇怪的是,这一次赵昚没有祭出一贯的互相掣肘之法,竟然选了两个鹰派作为办报的正副手,大约是以为在报纸上打一打嘴炮并不见得有什么妨害,这却是小看舆论的蛊惑力了。
茅庚从心底里认为,一切重在实干,打嘴炮在大多数的时候毫无用处。按照自己的想法,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韬光养晦,在这五年内,犯不着把北伐挂在嘴头上,以免打草惊蛇什么的。关于这一点,倒是要提醒一下。
茅庚一念及此,便跟文元说道:
“明日我想宴请陆游、叶适,我有事要与他们商谈,你就跟他们说,我想跟他们谈一谈铅字印刷方面的合作问题,你跟他们透露一下铅字印刷的奇妙之处,我想他们会来赴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