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晒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升职记!
第243章 晒盐
这个结果倒是出于柳鹏的意料之外,他原本以为能借这个问题再跟这批老兄弟卖个好处,但是仔细一想,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龙口这边的生意红火得到这般地步,顾山河、聂远多多少少都攒了些银钱,大家一起凑一凑,百八十人的伙食似乎也不难解决。
“那就这么说定了!”
起屋的事情柳鹏整整谈了一下午,才谈下来一个大致的章程,送走了这帮老兄弟以后,柳鹏才在自己的高脚屋接见了朱子洪:“老朱,实在太不好意思了!不该让你等这么久,但是刚才跟一帮石山之战的老兄弟谈得尽兴,要给他们起个宅子,所以只能跟你一起吃个饭。”
虽然等了大半个下午,但是有这么一个与柳鹏一起吃饭的机会,朱子洪哪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只是说道:“柳少,我知道你忙,没事!这吃食不错!”
龙口的特色就是海鲜宴,事实上整个龙口甚至整个登州自古都是利擅渔盐,只是有明以来山东渔业因为禁海政策遭到长期的摧残,因此朱子洪平时自负是半个渔民,柳鹏这一桌饭菜摆上来来,他居然有大半渔获都不认识,就是认识的渔获,他也第一次知道居然能这么处理,就是知道处理方法的渔获,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鱼汤居然能如此鲜美。
“这鱼汤是找了福建那边的厨师才能熬出来,得多喝点,前次姚厂公喝这鱼汤的时候都是赞不绝口!”柳鹏继续说道:“老朱,今天你过来了,兄弟开心得很,千万不要客气。”
说起来朱子洪与柳鹏并没有什么交情,只是前次东西大道上与赵宁这伙流贼大战的时候,朱子洪带了百八十个附近的农夫、渔夫过来助战,赶来的时候正是时候,当场格杀流贼数人,活捉二十余人。
在那之前的朱子洪只能算是乡间的土棍,甚至连土棍都算不上,只是乡下的小人物而已,自那以后,整个黄县都知道有朱子洪这么一号人物,在酒桌喝酒都喝得不安心,时不时有人听到他的名字就肃然起敬,要过来给他敬酒。
官府已经嘉奖他好几次,府里、县里都有,都说他是忠心义胆的义民,还多多少少奖了一些钱粮米布,经手的公人平时遇到这样的好事总喜欢先扣下来一半再说,但是听说他朱子洪的事迹之后,一文钱一粒米都没少就全部给他下来。
只是风光是够风光了,但朱子洪的生活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固然是在官府那边得了一些粮钱布帛,但是请了几次客摆了几十桌酒,这些钱粮布帛都花得干干净净不说,甚至还倒贴进去不少。
名气是响亮了,但是投靠过来的亲戚朋友也多了,甚至有些好些年没见过面的故旧也都到他这边来找门路,负担一下子就重了起来,还好柳鹏把黄山馆那边的乡兵队伍都接收过来组建了黄山馆的巡防分队,而朱子洪因为上个月的这件奇勋,也在巡防队兼了一个差使领了一份钱粮。
但是这份钱粮跟县里公人的工食银差不多,也就是刚够养活朱子洪自己而已,因此朱子洪就掂记起柳鹏当初的承诺,因此喝了两杯老酒以后,朱子子洪就小声询问道:“柳少,我问个事,当初您可以说要指点我一条财的门路啊!”
说到这,朱子洪说话越流利起来,在柳鹏面前一点也不显得拘瑾:“柳少,为了这事,我在村里可是落了好大的埋怨,都说我有眼无珠,柳鹏这么大方的人,五个人就赏了五百两银子,咱们出了百多人,至少也有千儿八百两银子,有这么千儿八百两银子,白干什么不好?”
对于登州的乡间来说,千儿八百两银子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特别是每年都上解赋税的乡村来说,白银最最实惠不过,平时解赋税的时候讲究“以粮易钱,以钱易银,由县输郡”,解一次赋税至少要吃两次亏,现在有银钱在手就能作很多事情了。
柳鹏不由笑了起来:“我若是真赏你们千儿八百两银子,估计在你们手上留了不几天。”
朱子洪不由喝了一杯酒,痛痛快快地说道:“柳少说得极是,光是县里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这笔钱,绝对留不了几天,还不如柳少那二十多石辽东大盐来得实在,那盐真不错!”
朱子洪说到这,把酒杯放下来了:“柳少,我知道您不会亏待咱们老实人,咱们老实人也不会亏待你!就象你刚才你赏功臣的事情,我知道是两个选法,要么赏五十两银子,要么就赏十两银子加一套好宅子。”
“大家都觉得十两银子加一套好宅子要吃亏,本来就有宅子,凭什么搬到龙口来,而且柳少您虽然是帮大伙起了宅子,但是这套宅子自己多多少少贴补进些银钱,别说您赏的十两银子要花个干干净净,说不定还要把这些年的积蓄都砸进去,但是我觉得他们想错了!”
朱子洪眼睛里流露着一种少见的精明:“把宅子搬到龙口来,才是柳少您的嫡系班底,您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只要成了您的嫡系班底,别说是一个五十两,就是十个五十两银子都没问题了,所以老朱就冒味请教一句,柳少到底有什么财的门路,老朱赴汤蹈火,愿意替柳少把这事情给办了。”
柳鹏还没回答,旁边的谷梦雨已经为朱子洪的说法击节长叹了:“说得好,说得真好,朱大哥,您以前没混出头,那是时运不济,但是现在再混不出头,那就是天理不容了!”
就连柳鹏都没有想到朱子洪这么一个乡间的小土棍居然有这番见识,不过这也让柳鹏越多了几分爱才之心:“朱老哥说得确实好,那兄弟我就指点一条生财的路子,前次我送过去的辽东大盐可满意不?”
“满意,非常满意!”朱子洪当即问道:“柳少是不是让我到辽东去运盐,虽然这行当没作过了,但柳少让我作,我就去干了!”
柳鹏就喜欢他这个劲头:“朱老哥,你想得不错,但生意不是这么干的,辽东是李成梁李大帅的地盘,可金百万明明是李大帅的侄女婿,一年下来都弄不到几石私盐,你到辽东去运盐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登州虽然是“凭山负海,利擅渔盐”,但总体上却是一个缺盐区,贩卖私盐有大利可图,因此朱子洪也很直接地问道:“那柳少跟老朱说说,到底是怎么一个章程,反正柳少您定个章程,老朱拼了命去干,搏一场大富贵。”
柳鹏笑了起来:“朱老哥,听说过晒盐没有?”
“晒盐?”现在轮不到朱子洪不明白:“什么是晒盐?”
晒盐法在元代已经被明出来,到了明代在南方的一部分盐场已经被普及开来,甚至离山东不远的长芦盐场都改变了千百年煮海盐的惯例,改为晒盐法,但是古代技术的普及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整个山东仍然采用的是极其落后的煮海之法,不但要消耗大量柴草和人力,而且煮出的海盐质量很差,登州百姓对此苦不堪言。
柳鹏当即把晒盐法的好处跟朱子洪详详细细说了一番:“……那晒出来的海盐才是真正的好盐,雪白雪白,品质没话说!”
“这样的盐我尝过几粒,确实是雪白雪白!”朱子洪当即兴奋地一拍大腿:“当时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井盐,原来是晒出来的食盐啊!柳少是说南边还有长芦盐场都用上晒盐的法子?”
“又省又快又好!”柳鹏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本来是有心想作这个买卖,但实在是分不出来的,朱老哥若是有心的话,沿着龙口到黄山馆的海岸走一走,看看哪里合适,然后出去转一转,看看哪里比较合适,就在那里晒盐好了!”
朱子洪这才明白柳鹏所说的“财的门路”是什么,这何止是一条财的门路,这简直是一座金山银山啊!
当然别人是做不了这样的生意,即使知道晒盐法比煮海法比优越,也不会改进山东传统的食盐生产方式,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来山东盐场的灶丁已经开始疯狂逃亡,上面给的盐价太低而且动不动就要克扣大半,而且时不时另立名目还要灶丁出盐出银子,这种情况下灶丁根本没有活路,再先进的生产方式又有何用,晒出再多再好的盐也是白搭。
也只有柳鹏给了承诺,朱子洪才能做晒盐生意,谁都知道,从龙口到黄山馆的这条黄金海岸,除了马停寨附近一圈,其余都是柳鹏柳大少的地盘,甚至连黄山馆的驿丞杨广文都成了柳鹏的门下走狗,在这种情况,只要柳鹏点头,他朱子洪别说是晒盐,就是杀人越货都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