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静听诗意入禅心 > 七、《大林寺桃花》赏析

七、《大林寺桃花》赏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静听诗意入禅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唐)

自写作“经典新视角”系列以来,越来越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真的是蕴藏着无穷无尽的魅力!虽然,独特的视角固然是创新解读的重要因素,但在如此解读之后,我们再来阅读这些千年前的诗歌时,就会发现,诗中的那种蓬勃的诗意带着全新的意韵扑面而来!这说明,独特的视角固然重要,但诗歌本身才是这些鲜活意蕴的源头!这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之处!这些动人心弦的魅力与生机,其实一直隐藏在诗文深处,只等着有人来揭开尘封的面纱,那深藏的大美就会蓦然倾泻在你的眼前,如见天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今天选取的这首《大林寺桃花》就是这样一首非常特别的作品,在历史上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一首珍品”。这也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一首唐诗,时不时地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来,每当此时,就会喃喃自语,吟咏自乐。

补充说明一句,“经典新视角”系列文章,所赏析的作品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大部分作品很多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就会朗读和背诵。其作者也都大名鼎鼎,随便拈出一人那都是历史的天空里无比璀璨的明星,所以这个系列的赏析文章对诗的作者大多没有太多的介绍,甚至连诗歌创作的背景也尽量去繁就简,尽量围绕诗文本身而做赏析,去发现这些文字穿越千年时空流传到今时今日,在笔者的心里依独特的视角而见到的惊人之美。虽然笔者以佛道文化中究竟超越的视角而做赏析,但其实这些诗歌的作者,本来就深具佛道文化之底蕴,其妙手天成、自然流淌而出的诗篇,本身就带着浓浓的禅心诗意,而非笔者强做解说。

佛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诗歌的诵读与赏析,其实正是心与心的相应,意与意的相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切都在天地大道的自然规律中相遇相应,浑然天成。中华诗歌之美,神韵如是,不胜美哉!

下面就一起来赏析这首鲜美芬芳的《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红楼梦.葬花吟》中有这样的句子,其意蕴与此句暗合——“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文学之美正在于将无比残酷的事实用带有艺术之美的文字和意象以代之。人间四月,仅仅是农历四月吗?“人间”二字,仿佛云端一双慈目,将整个人间尽收眼底。这时的“人间四月”就不仅仅是一种季节时令,而且还是一种隐喻——月者,时也——“人间四时”。哪四时呢?一般而言,即春夏秋冬。视角再大一点,以一个生命在人间的一生而言,即生老病死。视角再大一点,以天地宇宙而言,四时则对应着成、住、坏、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视角不同,四时亦不同也。

芳菲,其实正是生命。不管是草木之生命,动物之生命,还是人类之生命,宇宙之生命,皆有凋零之时、腐朽之日、死亡之期、坏空之际。

人间四月芳菲尽,其实正是生死之问!不管是什么样的事物,不管是什么样的生命,死亡来临之时,究竟何去何从?!

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真是意外惊喜!上一句还在为生命不得不面临死忙而忧虑,这一句却恰似从地狱瞬间来到了天堂。

山是什么山?读过前几篇解析的朋友,几乎都可以脱口而出——灵山!但究竟灵不灵,却很难说。不灵即成障碍。

寺又是什么寺?这一问就牵出了一道禅宗公案来。《指月录》中说,夹山去见船子,船子才见,便问:大德住甚么寺?夹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师曰:不似似个甚么?夹山曰:不是目前法。师曰:甚处学得来?夹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师曰:一句合头语,千古系驴橛。

寺之原始义为持取,故有此一答。且不管系住的是什么,只要系住的不是正在阅读此文者,就无比地随喜赞叹了。

山,其实是庐山,寺,其实是大林寺。庐者,陋室也,四大假合之人身也。林者,草木也,妄想分别之人心也。

陋室虽可临时遮挡一下风雨,但毕竟会倾颓,草木之花虽可一时繁茂争奇斗艳,但终究落红成泥,归于尘土。何有值得执取之处呢?

唯灵山顶上,菩提树下,如来拈花,饮光一笑,虽历千年,花颜不改,一如初开,芬芳鲜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如此鲜美之花,焉能不令所见之者心花怒放呢?亦愿读到此文者,悉皆心花怒放,菩提花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生命之春天,何处才有真正的永恒?无常一旦来临,便随滚滚业力而去,生死浮沉,六道轮转,何有一丝一毫自主之力?这里咽下一口气,那边婴儿已长啼!生来不知谁是我,死去不知我是谁!何方才有超越之法?何处才有解脱之道?何时才有自由之日?此人生大问,不得不问!

不知转入此中来:不知,既是诗人之自叹,亦是千古之共叹!不知是无明,知是妄想,知与不知,亦难道尽也。那么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吗?非也!

接下来,轻轻一个【转】字,于不露痕迹中道尽无上之妙法!转者,转迷为悟,转暗为明,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死为生,转穷为通.....正是“山穷水尽处,柳暗花明时”。

再接下来,每个字都轻看不得。【入】,没有【出】,何有【入】?入者,入于【如来知见】,出者,出于【凡夫知见】。知见者,视角也。其上所述诸多之转,其实皆是视角之转,出于局部有限之视角,入于无限超越之视角,尽矣!

【此】,此时此地,此时此刻,唯在于此,唯在当下。当下出,当下入,当下转。

【中】,这个字的秘密实在太大,佛陀说了四十九年,最后还说一字未说。密义所指,唯在此字。此字非此字,假借此字喻真觉。儒家之中庸,道家之守中,佛家之中道,皆不离此中。此处不做详解,亦非语言之可解,有心者自有有心之路,无心者亦有无心之路,各随其缘,可也。

【来】,说了那么多,如果你不来,也是白说。此时此刻,又想起了《心经》中的呼唤:来吧来吧,一起来吧,大家一起到这里来吧,一起来看盛开的桃花......

诗人已经焚好了香,沏好了茶,纤纤素手,拈桃花一枝,琴弦轻抚,静待君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