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村姑要成仙2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快穿路人也有春天!
冯氏唤了声“婉儿”,“吃完饭,和二杏、三杏挖野菜时,可不许往深山里去。”
温婉捧着碗,她可是从末世来的,像这样自然又清香的菜粥很久没吃过了,咕噜噜就给吃了个干净。她琢磨着如何告诉武仓、文盘两个人关于仙人来到林州的事。
她若告诉了文大山,他立马就会告诉柳氏母子。
柳氏母子虐他千百遍,文大山待他们依旧视若最亲的亲人。
她倒觉得最好是说服武仓、文盘两个人去舅舅家。
冯家村离文家村相隔六里路,只是得寻个借口才好。
武仓长得黑瘦,全程都没说一句话,五官很硬朗,尤其一双眼睛充满了坚毅,生得一点不像冯氏,想来是像了他亲爹武猎户。
虽说才十四五岁,个头比文大山还高一点。
文盘的五官模样七分随了冯氏,只眼睛、鼻子随了文大山,也是生了一副清秀好容貌。
温婉打量着文大山与冯氏,看他二人的五官眉眼都不错,想来自己的容貌也不会差。
一家五口人吃过早饭,各拿了农具。
文大山扛着锄头叮嘱:“盘子,一会儿你收拾碗筷,别让你妹上手,小心又打了碗。家里就剩这几个碗了,再打就没了,我们下地干活,晌午的时候记得做午饭。”
武仓默默地跟着继父与母亲出了院门。
温婉望了一眼,她觉得有必要熟悉一下环境。
文盘就比原主大两岁,很是利索地收了碗筷到东厢的小厨房。
文家三兄弟,东厢连带着厨房大小三间房,都分给文大山;中间的正房几间属文三山所有;西厢大小三间房属文二山所有。
文大山娶妻后,文大福就做主给三个儿子分了家。彼时,文二山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而文三山又生了两个孩子。
温婉站在厨房门口,这是厨房兼柴房、杂物房于一体,在后头的小门外,还有一个茅草棚,那里是茅房兼猪圈、鸡圈、鸭圈。大房的家畜房里只养了一头猪,委实自家都吃不饱,也养不了更多的猪。
院门外,传来一阵高呼声:“二杏、三杏,挖野菜了!今天去后山东坡!”
温婉进了杂物房,从里头提了一只箢兜,拿上挖野菜的小锄,“二哥,我和二芬姐挖野菜去了。”
“别去后山深处,小心野兽。”
温婉出来时,二杏、三杏已经都准备好了工具。
来喊人的是隔壁黄婶娘家的大闺女菲儿,因家里只她一个女儿,花了二十文钱请秀才给取的名字,唤作文菲儿,另一个则是村长的小孙女文芬芳。
温婉出来时,就见文芬芳站在院外的大枣树下,正歪着有脑袋打量自己,她听到一个声音说:“系统,她们有灵根吗?”
温婉确定这声音不是033的,033的声音与安全基地的女播音员一般无二,又甜美又熟悉,还能安人心。可这声音带着三分傲骄、两分沙哑,七分娇气。
“宿主,文二杏、文三杏都没有灵根,但是文婉有灵根。”
“什么灵根,比我的灵根还好吗?”
“金火双灵根。”
“哈,这是什么破灵根,火克金不知道吗?居然是金火双灵根,还不如五灵根、杂灵根呢。”
“宿主是土金水三灵根,灵根相合,与双灵根不差多少。”
“待我寻到洗灵根草,洗去土灵根,我就是金水双灵根。”
文芬芳喊了一声:“文盘、三宝,你们今天还去后山拾柴不?”
听到有人喊,二人都出了屋。
“宿主,这二人没有灵根。”
年纪最小的阿宝从屋里出来,笑着喊了声:“芬芳姐姐!”
文芬芳不屑地低应了一声,连正眼都未给一个。
温婉听到这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没想到穿来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同样拥有系统以的人,而且看对方的样子,很是瞧不起这里的土着。
文芬芳与系统继续交流:“文大山家的孩子有什么好防备,小的没灵根,大的是相克灵根。”
“还有一个武仓。”
“那可不是文大山的儿子,是冯氏从先头夫家带过来的。不瞧也罢!”
系统沉默片刻,“小心为妙!”
“我前世的记忆里,文大山夫妇因儿女成为仙门亲传弟子风光无限。”
文大山夫妇也因仙门赠送的银钱,建大屋成富户、置良田做地主,送儿子习武从文。其后人结丹成功,回乡探亲,消息传出时,正巧当朝亲王在林州一带办差,面见了文家人,一眼相中他的次子文征,当即将最宠爱的女儿许配文征。
从此,文征官途顺遂,身居高位,成为皇亲国戚,其长女还嫁给未来的储君,成了风头无两的皇后娘娘。听说这皇后连生四个儿女,个个都有灵根,以至文大山的孙女、曾孙女登门求娶者无数。
“我问一下武仓的情况。”文芬芳笑了又笑,“婉儿,你大哥一早下地干活了?”
二杏颇是不屑,这就是个拖油瓶,爷爷生前很不待见武仓,“他一早就跟大伯、伯娘下地干活去。”
亲爹是猎户,丧命野猪嘴下后,冯氏说什么也不让他打猎,生怕他走了亲爹的老路。
在山里的猎户村里,武家还有一个大伯、三叔在,只是后来冯氏带着武仓改嫁,家里的房屋、薄田都被武家叔伯给分了。
冯氏改嫁前,武家叔伯凑了八两银子,说这是给武仓的。冯氏嫁到文家村后,就用这五两银子买了二亩中等良田和一片山地开荒成下等田地,武仓虽是拖油瓶,便名下可有二亩良田、六亩山地。因着这儿,文家大房虽没多少积蓄,每年还要给柳氏称粮、拿钱,日子依旧能过得去。
“春种不是结束了?现下是晚春,这是准备种薯蓣?”
“听大伯说,武仓哥名下的六亩山地一半种木棉,一半种薯蓣。”
去年文大山家的棉花就卖了五千六百八十文钱,柳氏拿走了五千文当成一年的孝敬。也多亏了那些棉花,否则家里又要拉饥荒,其中两千文是以前文大山欠柳氏的孝敬。粮食在文大福离世后,每年都给柳氏称足。
文大福在世时,只要了两百斤粮食、五百文钱,他一走,柳氏就撒泼哭闹,非要一年三两银子、三百斤粮。说是二房也照这例,但二房别说钱,就是粮都没称一两。
本来文大福、冯氏都是不应的,可那时候只得十岁的武仓却道:“阿爹、娘,照继奶奶的意思给钱给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