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太空站立项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从地球到宇宙只因有科技交易系统!
在“陈益号”和“火星 2 号”前往火星的这段时间里,林科跟随者魏老、侯院长、王院士等几位科学家,带领着一个庞大的科学团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天工开物”计划中地球这边的空间站设计工作中。
这些科学家们拥有科技树的最高权限,他们提出的方案极具建设性。
林科首先向大家详细讲述了《流浪地球》世界中的太空电梯是如何建造的:首先,需要在月球上挖掘出大量的月岩,并将其运往距离地球约 90,000 公里的位置作为平衡锤。
接着,从配重月岩处开始铺设第一条缆绳母线,然后让这条母线朝着地球方向延伸。
当母线抵达地球时,地面工作人员迅速捕获并固定它。
接下来,通过这条母线继续运输 216 条缆绳,并将它们连接到配重上。
随着工程的进展,不断增加配重至 12,000 吨。
最后,在地球同步轨道的最低点建立物资接收平台,以加速太空电梯和空间站的建设进程。
林科一边讲解,一边在电脑屏幕上展示相关的技术细节和设计图,使得整个方案更加清晰明了。
魏老以及在场的科学家们,全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林科对方案的详细介绍。
这时,一名三十多岁模样的科学家举起手来,准备发表意见。
他说道:“林总的方案听起来相当出色,但我认为,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反重力技术,就无需前往月球挖掘月岩作为配重。
我们可以在地球上建造一个大型的模块化配重平台。
首先完成主体结构,并安装反重力引擎,将其直接发射至太空。
随后,我们可以将各个模块通过反重力引擎逐一发射升空,并实现对接。
如此一来,我们所使用的材料将比月岩更为坚固耐用,同时还能增强平台的功能性。”这位科学家讲完后,不禁有些紧张地看了看四周。
直到发现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认同,他才松了一口气。
林科看着他,心中暗自赞叹。
最近华国可谓是人才济济、层出不穷。他提出的这种方案,对于当前的科技水平而言,确实是完全可行的。
在地球上建造配重平台,还能自主选择配重平台的样式,并且蕴含什么样的功能区域,对以后再进一步建设空间站有着非凡的意义。
魏老看着下方的众人,微微点头表示肯定。
他相信这些优秀的人才一定能够想出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他鼓励大家积极思考,提出更多有创意和可行性的建议。
“这位小同志的方案确实可行,大家还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也可以畅所欲言。”魏老对着台下的众多科学家说道。
见大家都不再发言,魏老又开口道:“既然没有再提出别的方案,大家也觉得这位小同志的方案可行,那就对这个方案进行讨论一下吧,具体怎么设计,怎么操作,都可以发表意见。”
魏老的话刚说完,台下的人纷纷举手发言,表示自己的看法。
他们指出,这个方案虽然看似简单,但实际实施起来却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比如,如何保证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可持续性等。此外,还需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紧接着,整个会议室就开始变得嘈杂了起来,大家都在讨论着方案。
有人提出了新的想法,有人则对现有的方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每个人都充满热情地参与到这场头脑风暴中来,希望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天的讨论,最终方案终于被确认了下来——在地球上建设配重平台。
配重平台犹如一个正8面体缺了一个角。
缺失的这部分则是基座,使其可以站立在地球上。当它升入太空的时候,这个缺失的部分将正对着地球,太空电梯的缆绳,将从这里延伸出来。
这种设计不仅保证了平台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也使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这样一来,未来的太空站将可以随意组合,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可以容纳更多的工厂以及科研设施和人员。
方案确认下来后,照例是需要人工智能进行推演的。
这次有了量子计算机 550w 的算力支持,小七很快就算出这套方案的可行性高达 87%。
但它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凭借着高度的自主性,对方案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并将结果发送给了林科。
众人再次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更为完善的方案。
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将这个配重平台建设起来。
当方案被上报至科技部时,尹部长毫不犹豫地立即签署了立项文件。
毕竟,“天工开物”计划所需的资源极其繁杂,且生产规模巨大。
魏老拿到立项批准后,马不停蹄地在广袤的大西北地区寻找合适的地址,以筹备建立“天工开物”计划的基地。
唯有这片辽阔的土地,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如此庞大的基地。
国家机器一旦启动,众多建筑公司纷纷响应号召,赶往西北。
攀登科技也暂时停下了部分业务,全力以赴投入到高级制造台、电弧熔炉以及化工厂的建设之中。
特别是化工厂的建设,太空电梯需要的碳纳米管缆绳,原材料都是使用的化工厂生产的石墨烯。
这么大的建设项目,其背后所带来的经济影响实在难以想象。
随着这个项目的推进,无疑将带动整个华国经济的又一轮增长。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米国却显得有些焦虑不安。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华国又一次搞出如此大的动作,心中不禁充满了疑惑与警惕。
他们开始纷纷猜测:“华国到底想要干什么?”这种疑问渐渐转化为担忧,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华国的发展势头正逐渐超越米国,而且速度之快已经让他们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