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家乡美01 > 第125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五

第125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五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家乡美01!

崂山道士刘若拙的传奇故事

刘若拙(?—991 年),五代北宋初年的一颗璀璨星辰,号华盖真人。他就像那闪耀在道教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明珠,自幼便踏上出家入道的征途。历经多年云游,刘若拙踏遍了中国的道教名山大川,最终来到了崂山。在这里,他如鱼得水,与太清宫的着名道人李哲玄相谈甚欢,犹如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从此,他便深深地扎根于崂山,再也不愿离去。他宛如一位辛勤的园丁,为崂山道教的发展传承默默耕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了崂山古时十大道首之一。

公元 991 年腊月,刘若拙在即墨羽化,如同一只轻盈的仙鹤,飞向了那遥远的天际,最终葬于即墨古城东高真宫前。《太清宫志》记载,刘若拙于后唐同光二年甲申(公元 924 年)从蜀地翩翩而来,降临崂山。那时的崂山,虎狼横行,为祸一方。然而,刘若拙自幼习武健体,宛如一颗钢铁铸就的星辰,民间传说他武艺高强,善气功,体质如铁,冬夏不冠不履,不炉不扇。他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在太清宫东南山前,即今钓鱼台之北的阳坡,自修一座茅庵,取名“驱虎庵”。庵内供奉着老子圣像,他在此潜修道义,犹如一盏明灯,为周边群众驱散黑暗,提供保护,使他们免受虎狼的祸害。

北宋建隆元年庚申(公元 960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建立了宋朝。这位皇帝对道教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当他听闻刘若拙修道高深时,便迫不及待地将他召入京都汴梁,与他谈玄论道。在深入交流之后,赵匡胤被刘若拙的见识和认识高度所深深折服,犹如拨云见日,心中欣喜若狂,遂册封他为“华盖真人”。所谓“华盖真人”,据《晋书》所载:“玉皇大帝上九……”星名华盖,真人乃修真得道之士”。赵匡胤对刘若拙倍加器重,特意嘱咐他留京布道,助己延年益寿,然而刘若拙无心于繁华闹市。依旧钟情于崂山,经准奏,奉敕回崂山重修本宫庙宇,永为修真圣地。宋代太平兴国年间(公元 976—984 年),北宋朝廷慷慨出资,在崂山大兴土木,兴建新的庙宇,交由刘若拙全权负责。辞别京都,重返崂山,刘若拙将太清宫旧有建筑修缮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上苑宫(今太平宫)。经此一番建设,崂山道教声名远扬,四方道众纷至沓来,盛况空前。宋代道教所编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上苑宫建于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地乃刘若拙的修行之所,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意在彰显皇上恩赐所建的宫苑。然而此宫落成之时,赵匡胤已然仙逝,其弟赵光义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宫名亦随之更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之后,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在此静修,后来因访客与日俱增,为求清幽宁静,晚年一直栖居于即墨。《皇朝通鉴》赞其“善于服气,年逾九旬仍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每逢水旱之灾,必应召入宫,设坛祈祷,其道法高深莫测”。刘若拙,晚年亦时常往返于即墨城东门外的高真宫,布道讲经,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 年)腊月,刘若拙如一颗璀璨的流星,逝于即墨。据《崂山志》载,刘若拙仙逝后,其徒精心择地,将其安葬,墓在高真宫前。此墓在元、明两代历经重修,如凤凰涅盘,浴火重生。刘若拙墓,至今保存完好,宛如一位忠诚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它现位于即墨古城东北 150 米处,原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墓高约 1.5 米,直径约 4 米,封土呈圆锥形,恰似一座巍峨的山峰。墓前立着一座石质墓碑,碑阳镌刻的楷书犹如龙飞凤舞,苍劲有力,“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几个字熠熠生辉,正中“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更是庄重肃穆,下款“即墨知事合中李奎立”则为其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对刘若拙和其墓葬的深入研究,犹如一把钥匙,能开启人们了解九世纪中叶那段历史的大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即墨史料的不足。正因为此墓葬所具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犹如一座珍贵的宝库,1982 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刘若拙”墓,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