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明末:大周太祖 > 第272章 南下徐淮

第272章 南下徐淮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明末:大周太祖!

历代的王朝都极为重视盐务,刚成立的明朝也是如此。

洪武初年,朱元璋陆续在全国设立了两淮、两浙、福建、河东、山东、福建共六个都转运盐使司衙门(简称转运司),以及盐课提举司(小一些的盐区设)。此外,各地方下设分司、盐课司、巡检司、盐场与批验所。

而在诸多的盐区之中,尤以两淮盐区所产盐最多,食盐质量也最为优质。每年产的盐多达七、八十余万引,占到全国食盐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多。

前世的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两淮盐产量达两百万引左右,约八亿斤食盐。

生产食盐的百姓被称为“灶户”,有专门的户籍,子孙世世代代必须产盐,不得随便更改。

洪武元年定制,盐每四百斤为一引,称“大引盐”。弘治时,改办“小引盐”,以两百斤为一引。

各都转运盐使司的最高长官是都转运使,从三品,负责转运司内的一切政务。

有了盐,有了管理盐务的官府,那生产的这些盐又是如何卖出去的呢?

明初,为了对付残存的北元势力,朱元璋在王朝北部的边镇部署了大量军力。

由于大军耗费粮食、物资巨大,便有官员提出征召商人往边疆各处运粮,而朝廷则给予商人食盐作为补偿。此法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并在全国实施,也就是开中法。

商人不仅运粮食,钞、布、马、茶、草、铁等都在运输之列。

首先,由户部贴出榜文,榜文上会写明纳粟区域、所纳品类、数量等内容。接着,商人将粮食、物资运送至指定的边关仓库。

边仓官员会将商人所运粮食、物资的品类、数量、应支盐引数量写在盐粮勘合上,一式两份。其中的一份发给商人,称为勘合,作为纳粮支盐的凭证,另一份则由官府送到各地的都转运盐使司或者盐课提举司。

随后,商人持勘合去指定的转运司比对勘合,无误之后会签发盐引,准许盐商支盐。支取到盐后,会到指定区域进行销售。

明朝成化、弘治时期,为了解决盐政弊端,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

户部尚书叶淇在内阁首辅的支持下改开中法。

其主要内容是盐商在地方盐运司缴纳足够银两,便可称掣食盐。然后,各地方盐运司再把所得银两,统一解送到户部太仓进行管理,分发各边镇将士购买所需,这一盐政变革史称“叶淇变法”。

叶淇实施了开中纳银制度后,盐商可以纳粮中盐,也可以纳银中盐。不仅提高了盐商的积极性,还增加了国库的财政收入。

万历朝时期,为了解决盐引积压的问题,时任户部专管盐政的山东清吏司郎中袁世振进行盐政改革。袁世振建立了盐业世袭商专卖制度,结束了长久以来实行的官专卖制度。

即只有登记在纲册上的盐商才有买卖食盐的权利,并由其子孙世代相传,其他人不得染指,违者将受到处罚。而且,这些入纲的盐商是明朝官府承认的,并受盐法保护专门经营盐业生意。

尽管这一制度解决了当时朝廷面临的困局,但是将盐这一重要的物资交由专门的商人永久专营,本身就存在着问题。

崇祯元年元月初七,在安排好济南的一应事务后,刘卓与乔装之后的苏若莹带着商队、护卫沿着运河南下。

为何选择在初七就出发呢?

因为年后的天气依旧寒冷,一行人马匹、车辆较多,沿途许多河流冰冻,利于大队车马行进。

为何选运河南下呢?

一方面是为了让苏若莹见识一下运河两村镇、县城的繁华,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了解运河的运输情况,以便于在漕运与海运之间有所侧重。

十余日后,一行人便来到了兖州府的张秋镇。见张秋热闹不已,刘卓便决定在张秋镇停留三日。

由于张秋镇居于济宁州与临清州之间,运河通畅,张秋镇的手工业极为发达。如酿造、糕点、酱菜、纺织、印染、饰品等。

“张秋、阿城、七级三镇是有名的阳谷运河三镇。不过时间有限,就只能带你在在张秋玩几天了。”刘卓一脸真诚的看着苏若莹,认真道。

“侯爷能带妾身出来,就已经是妾身的福分了,妾身又怎会奢望处处都看一遍呢?”苏若莹轻声柔语道,一副弱柳扶风、我见犹怜的样子,令刘卓甚是喜爱。

“张秋虽说是一个镇子,但其规模甚至于比一些县城、府城还要大,有九门九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妥妥的漕运重镇。城内有米市街、茶市街、糖市街、马市街、柴市街、果市街、鱼市、布市、蒲席市等。”

“张秋镇的衣帽店、画舫、饰品等可是极为有名的,还有本地所产的乌枣、阿胶也不错,以及江南的丝绸、茶叶、稻米、柑桔,这几天带你在张秋好好逛一逛。”刘卓耐心的为苏若莹一一介绍。

“如此说来,张秋的繁华虽不及济南,但也算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市肆繁华。”苏若莹沉思片刻后,评价道。

“夫人的评价十分中肯。”

尽管张秋镇所售卖的多数手工艺品不如奇珍异宝好看,吃食也极为普通,但却受到了一行人的喜爱,其中自然也包括自己那位貌美的夫人。

张秋镇的面积并不大,周长只有八里。随行商队、护卫人员花了不到一日的功夫便将整个张秋镇逛了个遍,但刘卓还是与苏若莹在张秋待了三日。

若是日后侧重于海上运输,也不知道运河是否依旧繁华。

张秋镇距离济宁也就两百多里,在离开张秋的五日后,一行人来到了济宁州。

明初,济宁城叫任城。

洪武十八年的时候,朱元璋改济宁府为济宁直隶州,辖嘉祥、?巨野、?郓城三县。济宁州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段,是明清时期着名的运河城市,较为依赖漕运。

与东昌府北部的临清州不同的是,临清州不仅在洪武三年设立临清仓,后来还设置了临清卫(主要职能是造船、修漕船、承担和赔补船料价等)。

宣德年间,临清仓扩建,容量达300万石。后因朝廷施行兑运法,临清仓中转的能力有所减弱,但依旧是漕粮存储的重要州城。

济宁作为山东南部漕运中转、集散地,不仅将来自江南的丝绸、茶叶、棉布、盐、纸张、陶瓷等商品向周边州、府输送,还将山东南部本地、以及北方的各种商品输往江南等地。促进了济宁州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流。

由于一行人的行进速度过于缓慢,刘卓命人在济宁州城补充了各种消耗物资后,便继续沿着运河向南赶路。

很快,众人便临近了兖州、淮安府交界的台庄。

台庄即是后来的台儿庄。因台庄的地势低,而微山湖的位置高,所以在万历朝时期在台庄建起了台庄闸。这也是北上的漕船进入山东的第一道船闸。

前世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台儿庄运河段,发现此地夜不罢市,歌声十里,热闹不已。随后,其御笔一挥,便赐下五个大字,即“天下第一庄”。

“侯爷,还需要多久才能抵达徐州?”苏若莹轻声询问道。

连日的赶路使得娇弱的苏若莹脸色苍白,疲惫憔悴,其躺在刘卓的怀中一动也不想动。

“已经进了淮安地界,最多三日便能赶到徐州。你若是身体撑不住的话,我可以让大家在此处休整几天。”刘卓满脸心疼的看着怀中的女人,关爱道。

“侯爷,我能撑得住,不要耽误赶路了。”听到刘卓将要令队伍停下,苏若莹顿时来了精神,硬撑着说道。

“千万不要硬撑,坚持不下去就和我说。你是我的女人,没有人敢有意见。”刘卓一脸认真道。

“嗯。”

山东与徐州的天气都是异常的寒冷,对于刘卓与一众随行的壮汉来说,只要穿上御寒的棉衣,再多穿几件,自然不会太冷。但是,对于瘦弱的女子就不行了。

即便是马车内有紫貂裘、狐白裘、暖帽、暖炉、热汤,可对于赶了十多日的女子来说,还是有些难以忍受。

接下来的几天,刘卓刻意令队伍放慢了赶路的速度,原本三日便可以走完的路程,众人硬生生的用了五六日的时间。

一抵达徐州,刘卓也顾不得与楚知白一行人汇合。在客栈中陪了苏若莹数日之后,苏若莹的身体才恢复。

尽管刘卓并未派人与楚知白、王成汇合,但城中在部署的人手看到那熟悉的标志,很快就将队伍抵达的消息传给了楚知白。

无奈之下,刘卓只能抽出一些时间见了楚知白一面。

“侯爷,城中有官员、豪商与城外的贼人勾结。您此行带着夫人一同过来,出行一定要注意安全,徐州城并没有表面上看到的那么太平。”楚知白一脸严肃的叮嘱道。

“好,我知道了。若是没有什么要事的话,就过几日再说。”刘卓随口道,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

“还真有个事挺重要的,也是个消息。”

“打探到的消息称,数月前袭击我们的那群贼人好像要对城中的几家人动手,有可能是利益分配问题导致的决裂。如今,我们在徐州的人手充足,知白特请示侯爷,是否要对那些人出手?”楚知白压低嗓音,郑重其事道。

“决裂?动手?”刘卓认真了起来。

沉思良久后,刘卓拒绝了楚知白的提议,理由是暂时没必要掺和进去。

主要是刘卓派往此地的人手达近千人,徐州、两淮地区没有任何一家势力可以与之抗衡,包括官府。过早的冒头,与刘卓猥琐发育、制霸两淮的计划不符。

至于弟兄们的仇,日后有的是机会,不必急于一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