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 第122章 安史之乱(二)

第122章 安史之乱(二)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璀璨华夏:挽千古意难平!

【高仙芝和封常青被处死后,年逾五十一岁的哥舒翰,临危受命镇守潼关。

与高仙芝和封常青一样,身为名将的他们都选择了严守潼关,据守不出,等候大唐各路支援兵马对倾巢而出占领洛阳的安禄山形成包围,届时再以绝对优势的兵马一举歼灭叛军。

但是这个稳妥无虑的战略,却被李隆基反感。

而哥舒翰也因诱杀杨国忠在军中的心腹,并吞并其军队,导致与杨国忠存在严重的矛盾。

杨国忠便在此时大力帮了安禄山一把。

诬陷斩杀大唐将领的哥舒翰,如若再不出战平定叛乱就有谋反自立之嫌。

一道道命令不断催促着哥舒翰出关与安禄山决战。

而原本中风瘫痪导致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因为临时受命对军中的掌控能力并不强。

即便吞并了杨国忠心腹的军队,军中将领也仍然相互争权,互不统属,军队指挥混乱难以发挥真正的作战能力。

如若再放弃潼关这道屏障,主动出战,又极容易兵败导致潼关失守,进而致使潼关之后的长安都恐将不保。

可此时的李隆基已经对哥舒翰起了极大的猜疑,甚至已经在心中将其认定为了叛逆。

于是明知这是杨国忠的阳谋,哥舒翰也不得不率军主动出潼关与安禄山决战。

结果便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大败。

哥舒翰麾下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哥舒翰手下溃兵担心回去长安后也会像高仙芝、封常清一样被问罪处死。

于是他们劝说哥舒翰投降安禄山,哥舒翰誓死不从,手下溃兵便将其绑到了安禄山大营。

潼关就此失守,哥舒翰也被迫投降了安禄山。

一年后洛阳被唐军收复,哥舒翰被安庆绪匆忙处死,哥舒翰死后被大唐追赠为太尉,追谥武愍。

(因为哥舒翰被安庆绪杀害,且与杨国忠敌对有被抹黑造谣的可能,所以有说法哥舒翰并未投降,或者假降。)

潼关被破,二十万大军尽失,大唐京师长安危在旦夕。

而原本三面被围,绝处逢生的安禄山兴奋至极,立即率领大军兵近长安。

震惊不已的李隆基,白天还扬言要御驾亲征,到了晚上却又急忙带着杨玉环和最信任的皇子皇孙大臣们急忙逃出长安前往西蜀。

怕死终究多过了身为皇帝的尊严。

那些不得宠也来不及组织撤离的皇子皇孙以及官员们,就被留在了长安。

得知连皇帝都逃跑了的长安百姓们,纷纷开始哄抢财物并四散逃跑。

大唐的繁荣和承平日久,却没能在一个英明的皇帝下组织起理应的守城大军。

李隆基逃出长安四天后,安禄山大军杀到,守备空虚的长安很快被攻破。

留在长安的皇子公主们被安禄山开膛剖腹,用他们的心脏祭祀。

那些选择留守长安的守将、官员们,也被安禄山通通杀死泄愤。

长安的府库也被大规模的洗劫。

府库中存放着大量的金银财宝、粮食物资等,都是唐朝长期积累的巨大财富。

同时长安的百姓们也被安禄山的大军劫掠搜刮。

无论是贵族女子还是普通百姓家的女子,都被叛军大肆奸污。

长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文物典籍也在大火中被焚毁。

李隆基等人逃亡至马嵬驿时,随行的禁军将领们终于按耐不住怒火了。

虽然叛军安禄山打着的是清君侧杀杨国忠的幌子,但将领们目睹了杨国忠排斥贤良、冤杀大将后,也深知杨国忠的确就是奸佞。

于是发动兵变,将杨国忠剁成了肉泥,并逼迫李隆基下令处死杨玉环。

虽然禁军将领们说的是杨玉环祸国殃民,但李隆基也知道将领们真正不满的是他李隆基。

自知酿成大错的李隆基,不得已下令处死了杨玉环,以泄众怒。

这便是马嵬驿兵变。

同时跟随大唐逃亡的百姓和将领们,纷纷哭求李隆基长安就是大唐的国祚,要是连长安都不要了,天下人又还有谁会心向大唐?又岂能将偌大的中原拱手让贼?

这番话,逃命心切的李隆基没听进去,但太子李亨听进去了。

于是李亨决定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前往灵武组织力量抗击叛军。

之后李亨在灵武称帝,即唐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心系国家的大唐各兵将和百姓们,重新有了主心骨。

而这时的安禄山占领长安后志得意满,日夜荒淫享乐,无心南下追击李隆基夺取天下。

但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有。

被父亲不喜的安庆绪,于是派亲信李猪儿趁夜剖开了亲爹安禄山的大肚子,安庆绪取代安禄山夺权成功。

随即下令东出进攻睢阳,打通南下进取江淮的通道。

江淮地区尤为富饶,承担着大唐近一半的赋税,而睢阳是江淮的门户,一旦睢阳城破,叛军攻入江淮实力大增,大唐就真正危亡在即了。

而自发镇守睢阳重地的,却不是军伍出身的唐将,而是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县令张巡。

就是这么个小县令,将在安史之乱后,以极其悲壮和血腥的经历被载入史册成为大唐名将。

但也因为经历过于血腥,被后世一些人诟病为为了救国不择手段的恶魔。】

李隆基看着自己一手促成的盛唐,在未来会因为自己的极度昏庸导致天下发生了如此大乱,他引以为傲的一切荣耀和自豪,在这一刻全部崩塌了。

他不敢想天下人在看到天幕呈现的这一幕后,会对他这个毁灭盛唐的昏君抱以怎样的怨恨和咒骂。

为什么未来的自己会昏庸到这一步?将所有一心为国的忠臣义士隔绝在外;为了心安理得地享受,大肆重用只会阿谀奉承的误国之人;昏聩失智到自绝三位能够有望力挽狂澜的大将……

这样的未来太过可怕了,且上苍对安史之乱的陈述还远未结束,之后是否还会发生更可怕的后果还犹未可知。

一切的粉饰虚张通通被打破。

大唐的盛世绝对不能在他的手里终结,也绝对不能在任何人的手里终结。

李隆基只有抛去一切质疑,坚信这就是昏庸的真正未来,找回曾经那个以大治之心严于律己的明君,才有真正延续盛唐的希望……

其它朝代的帝王和百姓,对这样的李隆基当然是一面倒的鄙夷。

但出于对人性好逸恶劳的天性,还是能些许理解李隆基这番前后剧烈转变的原因的。

只能感叹一句,要是李隆基早死二十年,想来他也是一代贤名赫赫的盛世之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