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 第35章 太子监考

第35章 太子监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唐记:太子的逆风翻盘!

李世民突然暴怒出声:“朕实在没想到这群人竟然如此的可恶。”

闻言的五姓七望官员,瞬间缩了缩脑袋。

他们家族不怕,可是单单是他们个人而言还是非常害怕的。

这种手段只要在朝为官的五姓七望多多少少都用过,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干净的。

李世民发完火,瞪着五姓七望和其它勋贵们,眼神中渗透着滔天怒火。

可他自己也非常清楚,真的要一查到底是不可能的,牵扯太大了。

查到最后恐怕也是有几个人出来顶罪而已。

想到此,李世民深深的感到了无力,抿着唇对李承乾问道:“太子,既然你发现了科举制度的漏洞,不知有何解决之法。”

众臣没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问一个九岁的孩子有没有解决办法,都怀疑陛下脑袋是不是坏掉了。

一个九岁的孩子能够发现这种弊端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可能能想到解决之法。

从隋炀帝创立科举至今,也有二十年了。

二十年间都没人发现,想出办法,李承乾这个九岁的孩子怎么可能有解决的办法。

李承乾闻言,不敢置信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父皇,您是说我吗?”

“当然。”李世民顿时翻了一个大白眼。

整个大唐除了你是太子,还有第二个太子吗?

李承乾也是无语至极,对着李世民回了一个大白眼,只是没有让大臣们看见而已。

“父皇,儿认为想要彻底解决是不可能的......”

唉!

听见这话,很多大臣也是叹息了一声。

内心都在说:就是嘛,太子殿下终究还是九岁的孩子。

可下一句李承乾忽然来了一个翻转:“但是在这一届科举预防一下还是可以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人想要作弊,那我们就在科举的前几天颁布新的预防方法即可。”

“你可有预防的办法?”李世民眼前一亮问道。

问完之后,他就后悔了。

如今是在朝堂上,如果直接讨论这个,是不是......又被那些世家利用?

回去之后他们就会寻找破解之法。

李承乾点点头,看了眼五姓七望那边嘴角微微勾起,邪魅的笑容展现:“父皇,儿想的办法为糊名。”

对于他而言,他才不怕五姓七望去找漏洞呢。

拥有超越唐朝一千多年的知识,预防的办法不胜繁多。

“糊名?”众臣纷纷皱起了眉,不太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就连长孙无忌和房谋杜断这等聪明人都没有第一时间想明白这个糊名之法是什么样的一个预防手段。

李承乾看大家都不明白,就开始解释起来:“所谓糊名,便是在考生考完之后,监考官把考生的考卷收上来,用另外的纸条把考生名字粘住打上标签,以防有人会更换考生名字。”

哗!

瞬间整个朝堂都眼前一亮,激烈的讨论起来。

“老夫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甚是,太子殿下这个办法甚好甚好。”

“可是把名字遮起来,字迹也是可以分辨出来的呀。”

。。。。。。

李世民当然听见了最后一句讨论声,可他是皇帝,这种问题不应该他来开口。

便把眼神看向了房玄龄。

心领神会的房玄龄站出来,捧着笏板问道:“太子殿下,可是字迹呢?”

“字迹?”

李承乾微微一笑:“邢国公是想说批阅的官员认出了考生的字迹之后,会作弊让这位考上中第?”

“是。”房玄龄一点也不含糊的点了点头。

虽然太子刚才说了糊名的办法不错,可还不能够完全杜绝作弊的问题。

毕竟代写和改名只是其中两种作弊手段,他们不知道的作弊手段又有多少呢。

李承乾点点头:“邢国公所说确实有道理,不如所有批阅官员三天不能回家,在所有禁卫军的监视下批阅如何?由父皇心腹亲自监督,比如邢国公?或者蔡国公?”

“这......”房玄龄和杜如晦一听太子殿下点名,两人脸色都不好看了。

三天不回家?

太子殿下你是认真的?

李承乾没有理会两人吃瘪的脸色,转身对所有大臣说道:“其实批阅的时候可以设置在专门的地方,专门的时间,有专门官员批阅。每一份考卷由三名官员批阅,设置优、良、差三个等级。”

“凡是优、良者可进入第二批的批阅,再更换一批官员,同样一份考卷三人批阅设置优、良、差。”

“如此类推,到第三批的时候,所有的考卷只剩下了优多者胜。每一位考卷经过九位官员批复,最终中第的考卷由弘文馆收藏,官员抄录一份展示于礼部府衙之外,让所有参加科考的学子能够看看中第学子的考卷,以示公平。”

嘶!

听见这一番复杂的操作,所有大臣都是一阵头疼。

一份考卷九个人批阅,这工作量......

王珪嘴角微勾,捧着笏板站了出来:“太子殿下,真如此做了,恐怕批阅的时间要大大的加长了。”

其余的官员纷纷点头。

原本科举考完,基本上三天或者五天就会放榜。

要是按照李承乾的做法,恐怕时间上增加不止一星半点,而是几何倍的增加。

李承乾自然明白王珪的意思,默默点点头:“确实比较麻烦,所以我认为七天放榜最佳,把长安所有空闲的官员全部找来批阅考卷,七天时间足矣。”

“什么?”王珪吓了一跳。

长安所有空闲官员?

其他事都不做了?

李承乾没有理会王珪的话,而是转身对李世民拱手道:“父皇,儿如此提议是有根据的。”

众大臣一听,都皱起了眉。

根据?

什么根据?

科考也不过才二十年,难道前隋有过什么记载?

在这个朝堂上最起码不低于十个人都是在前隋当过官的,他们怎么不知道?

“科举那是大唐头等大事,不亚于突厥之事。选举贤才为朝廷所用,事关未来。儿提议清闲官员临时调配科举所用,那是因为人多力量大,这样世家也不可能买通所有的官员。”

“一卷九批,倒时一旦打乱考卷,有心之人想要买通官员,那也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区区几天时间,政务不处理朝廷不会垮,可选举人才之事耽搁,未来朝廷堪忧。”

嘶!

又是这番言论。

一个太子动不动就说有谋反之人打进长安。

动不动就说朝廷会垮,这真的合适吗?

李世民听的嘴角也是抽抽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话从李承乾嘴里说出来,他很开心。

身为帝王必须要为以后考虑。

没有永久的王朝,只有千年的世家这话确实佐证了世家的强大。

世家不满意这个王朝挥手就能覆灭。

所以让寒门学子,贤才之士入朝为官是李世民,也是之前的隋炀帝杨广唯一能够选择的道路。

“科举之事事关国之底蕴,太子所奏乃是实情,臣附议太子之言。”魏征这个时候站出来第一个赞同。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

随即就是李靖带着一群武将出来附议。

不为别的,李承乾那番话彻底说到了他们这群武将心里。

有些武将虽然大字不识,可也知道科举的重要性,所以丝毫不犹豫的就支持李承乾。

在他们看来,不就是多派点官员嘛,他们打仗还几十万人上战场了,几万份考卷批阅有什么难的。

李承乾忽然想到了一句话,拱手道:“父皇,一个朝廷要是有一个好官,那么他会青史留名。可是一个朝廷有一群好官,那么这位皇帝可以青史留名,甚至成为千古一帝。”

嘶!

激将法......长孙无忌诧异的看了眼李承乾,这不是他的套路吗?

怎么这个亲外甥也会?

李世民一听千古一帝四个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杀兄弑弟,得位不正,手段残忍,德不配位......

各种标签贴在李世民的身上,太想让他做出一番事业,现在李承乾给了他这个机会。

多派一点官员怎么了?

李世民当下就拍着隐几站起身道:“这次乃贞观朝第一次科举,也是从未有过的壮举,如此之多的考生能够信任朝廷,那么朕与众卿必定不负学子的期望。”

“太子、长孙无忌、唐俭这次科举就由你们负责,需要临时调任官员都不需要指挥朕,朕给你们先斩后奏之权,配合好太子举办好此次科举。”

啥?

众臣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太子?

陛下您没说错?

让太子负责此次科举?

太子殿下才九岁啊,陛下您是不是在考虑考虑?

所有大臣内心都是如此这般想。

就连李承乾也是懵的,傻呆呆看着首位的李世民,眼神似乎在说:爹,俺才九岁,下地干活都没力气,您让我负责科举?

李世民对李承乾眨了眨右眼,嘴角满意的怎么也压不住,对旁边的张阿难挥了挥手。

“退朝。”张阿难忽然喊了一声,紧接着也对李承乾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意。

似乎猜测到李世民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