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本藏 第四十七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深度解析皇帝内经!
一、古文:
(一)灵枢第47章 本藏 第四十七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对曰:窘乎哉问也。五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府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藏苦受邪。脾坚,则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骼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心下。骼骷长者,心下坚;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骼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歧伯曰:五藏六府,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以扰。五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藏皆坚者,无病;五藏皆脆者,不离于病。五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复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府之应。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坚大者,胃厚;肉?幺者,胃薄。肉?小而幺者,胃不坚;肉?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不坚者,胃缓;肉?无小里累者,胃急。肉?多小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二)白话文
《灵枢·论勇篇第五十》白话文:
黄帝问少俞说:有几个人在同一地方,一同行走一同站立,他们的年龄大小相同,穿的衣服的厚薄也相同,突然遭遇狂风暴雨,结果有的人生病,有的人不生病,有一部分人都生病,有一部分人都不生病,这是什么缘故呢?
少俞问:你先问哪一个问题?
黄帝说:我想全部了解其道理。
少俞说:春季是温风,夏季是阳风,秋季是凉风,冬季是寒风。这四季的风,影响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是各不相同的。
黄帝问:四季之风,是如何令人生病的呢?
少俞说:肤色发黄、皮薄肌肉柔软的人,禁受不住春季里反常的邪风;肤色发白、皮薄肌肉柔软的人,禁受不住夏季里反常的邪风;肤色发青、皮薄肌肉柔软的人,禁受不住秋季里反常的邪风;肤色发赤、皮薄肌肉柔软的人,禁受不住冬季里反常的邪风。
黄帝问:肤色发黑的人,就不生病吗?
少俞说:肤色发黑,皮厚肌肉坚实的人,当然不易被四季之风所伤;肤色发黑,但皮薄而肌肉不坚实、肤色不一的人,到了长夏时节,遇到反常的邪风,也会生病的。皮厚且肌肉坚实的人,到了长夏时节,遇到反常的邪风,不会生病;但是皮厚且肌肉坚实的人,如果外感于风,内感于寒,内外俱伤,也会生病。
黄帝说:讲得好。
黄帝说:人能够忍受疼痛和忍受不了疼痛,并不是由于人有勇敢和怯懦的区分。勇士中不能忍受疼痛的,遇到危难可以勇往直前,而遇到身体疼痛的,就畏缩不前;而怯懦却能忍受疼痛的人,听到危难就恐惧,遇到身体疼痛却能岿然不动。勇士中能够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而不惊恐,遇到身体疼痛也毫不畏惧动摇;而怯懦又不能忍受疼痛的人,遇到危难和身体疼痛,头昏目眩,恐惧得说不出话来,惊悸失气,脸色大变,吓得死去活来。我见到过这种情况,但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少俞说:能够忍受疼痛和不能忍受疼痛,是因为人的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松紧不同,不是勇敢和怯懦能够说明的。
黄帝说:我想知道勇敢和怯懦这两种性格产生的原因。
少俞说:勇士,眼睛深陷,目光坚定,长眉直竖,三焦皮肤纹理横生,心脏端正,肝脏大而坚实,胆囊盛满,发怒时,就会气盛和胸廓扩张,肝脏上举,胆囊横生,眼眶欲裂,目光直射,毛发竖起,面色发青,这就是勇士性格产生的原因。
黄帝说:我想知道怯懦之人性格产生的原因。
少俞说:怯懦之人,眼睛大而不深陷,目光惊慌不定,三焦皮肤的纹理纵生,胸骨剑突短而小,肝脏小而软弱,胆囊不满而胆汁少,肠胃挺直,胁下空虚,虽然正当大怒之时,怒气不能充满其胸腔,肝、肺虽然上举,但坚持不久,气衰即随之落下,因此不能持久发怒,这就是怯懦之人性格产生的原因。
黄帝问:怯懦之人喝了酒,愤怒起来与勇士相差不了多少,这是哪个脏的作用使他这样呢?
少俞说:酒是水谷的精华、熟谷的液汁酿造而成的。它的性能慓悍。酒入胃中,就会使胃发胀,气向上逆,充满胸腔,也使得肝脏上浮,胆囊横生。在这个时候,其愤怒之状固然可以与勇士相同,但当酒气一衰落,他就会后悔的。酒后的怯懦之人,虽与勇士神态相同,但却不知如何像勇士一样去做事,称之为“酒悖”。
(二)《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白话文:
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血、气、精、神,是奉养身体而维持生命的物质。经脉可以通行气血而营养人体内外的脏腑、组织和器官,濡润筋骨,保持关节活动滑利。卫气可以温养肌肉,充养皮肤,滋养腠理,掌管汗孔的正常开合。人的志意,可以统御精神,收摄魂魄,使人体能够适应四时气候的寒温变化,正常调节自身的情志变化。所以血液调和,就能够在经脉中正常运行,遍布周身而营养身体的内外,从而保持筋骨强劲有力,关节滑利自如;卫气的功能正常,就会使肌肉舒展滑润,皮肤和调柔润,腠理致密;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志刺激,五脏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若人能对气候、饮食的寒温很好地调摄、适应,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就正常,气血来源充足,经脉运行通利,就不会感受邪气而发生风痹病,肢体关节保持正常活动。这就是人体的健康状态。
五脏是贮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六腑是传化水谷而运行津液的。五脏和六腑的功能,都是人体禀受于先天的,不论是愚笨或聪明的,好人或坏人,都不会有不同。但是,有的人能够享尽自然所赋予的寿命,不会因邪气侵袭而发生疾病,年纪虽然很大了却少有衰老的表现,即使遇到风雨、骤冷、酷暑等气候异常变化,也不能伤害他的形体;有的人不离开掩蔽严密的居室,也没有惊恐的情志刺激,却不能避免发生疾病,我想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道:您提的这个问题真难啊!五脏与自然界相应,与阴阳相合,与四时相通,从而与五个季节的五行变化相适应。五脏本来就有形体大小、位置高低、质地坚脆和形态端正、偏斜的区别,六腑也有大小、长短、厚薄、曲直、松紧和缓急的不同。这二十五种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善、有的恶,有的吉、有的凶,请允许我阐述它们的规律。
心脏小的,神气安定收敛,外邪不易伤害,但容易受到忧愁等情志变化的伤害;心脏大的,忧愁等情志变化不易伤害,却容易被外邪伤害;心脏位置偏高的,易使肺气壅满,胸中烦闷不舒而健忘,难以用语言来开导;心脏位置偏低的,心阳外散而易于被寒邪伤害,容易被言语恫吓;心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神气固守心中;心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等内热病;心脏端正的,脏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损伤;心脏偏斜的,功能活动失常,神气外散,遇事缺乏主见。
肺脏小的,饮邪很少停留,不易患喘息病;肺脏大的,饮邪易于停留,而常患胸痹、喉痹和气逆等病;肺脏位置偏高的,气易上逆而抬肩喘息、咳嗽;肺脏位置偏低的,肺体靠近胃上口,致肺的气血不通,所以常发生胁下疼痛;肺脏坚实的,不易患咳嗽、气逆等病证;肺脏脆弱的,气机不宣而化热,容易患消瘅病;肺脏端正的,肺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肺脏偏斜的,易出现一侧胸痛。
肝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易发生胁下的病痛;肝脏大的,逼迫胃脘和食道,若压迫食道便会形成饮食不入的膈中证,并且胁下疼痛;肝脏位置偏高的,向上支撑膈膜,紧贴着胁部,常形成息贲病;肝脏位置偏低的,逼迫胃脘,使胁下空虚,容易感受邪气;肝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而邪气难以伤害;肝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肝脏端正的,肝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肝脏偏斜的,常胁下疼痛。
脾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容易被邪气损伤;脾脏大的,胁下空软处常充塞而疼痛,不能快步行走;脾脏位置偏高的,胁下空软处牵引季胁疼痛;脾脏位置偏低的,向下加临大肠的上面,便容易感受邪气;脾脏坚实的,功能活动正常而邪气难以伤害;脾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脾脏端正的,脾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脾脏偏斜的,常见胀满病变。
肾脏小的,功能活动正常,不易被邪气伤害;肾脏大的,易于患腰痛病而不能前俯后仰,容易被邪气伤害;肾脏位置偏高,常脊背疼痛而不能前俯后仰;肾脏位置偏低的,腰尻部疼痛而不能俯仰,易形成狐疝病;肾脏坚实的,不会发生腰背疼痛之类的疾病;肾脏脆弱的,容易患消瘅病;肾脏端正的,肾气调和通利,邪气难以伤害;肾脏偏斜的,会发生腰尻疼痛。以上所谈的二十五种病变,是由于五脏的大小、坚脆、高低、斜正等因素造成的,所以是人体经常发生的病变。
二、《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的梗概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脏腑的根本地位:
脏腑为生命之基:文中提出“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强调了人体的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等对生命的重要作用,而这些功能的正常发挥都与脏腑密切相关。这体现了脏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维持生命的根本。
脏腑的功能特性决定健康:认为五脏是贮藏精、神、血、气、魂、魄的,六腑是传化水谷而运行津液的。脏腑功能正常,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状态,疾病的发生也是以脏腑功能失常为根本。所以,了解脏腑的特性和功能对于认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重视个体差异:
脏腑的生理差异:文中详细论述了五脏六腑在形态、大小、位置、质地等方面存在着各种生理差异。例如,五脏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之分,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之异。这些差异是人体先天所禀赋的,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脏腑特征。
个体差异与疾病的关系:这种个体的脏腑差异决定了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和发病特点各不相同。比如心脏小的人,神气安定收敛,外邪不易伤害,但容易受到忧愁等情志变化的伤害;心脏大的人,忧愁等情志变化不易伤害,却容易被外邪伤害。所以,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个体的脏腑差异,因人制宜。
3. 注重整体观念:
脏腑与人体其他部分的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与经脉、卫气、志意等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经脉是通行气血、联络脏腑内外的通道,卫气具有温养、保卫人体的作用,志意能够统御精神、调节情志,它们与脏腑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脏腑的病变可以通过经脉、卫气、志意等反映出来,反之,经脉、卫气、志意的异常也会影响脏腑的功能。
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的生理活动和疾病的发生都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文中提到人要适应气候、饮食的寒温变化,才能保持健康,否则容易发生疾病。这体现了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了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4. 强调预防为主:
了解脏腑以预防疾病:通过认识脏腑的生理特性和个体差异,可以提前预知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了解自己心脏的特点,如果是心脏脆弱的人,就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以预防心脏疾病的发生。
保持脏腑功能正常以养生: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脏腑功能的正常。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使脏腑能够得到充足的气血滋养,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对古文深度解析
(一)七律诗赞《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解析》:
《赞〈灵枢·本藏〉解析》
周易哲学蕴妙玄,本藏奥秘细钻研。
脏腑功能阴阳合,情志身心互扣连。
中和之道养生诀,象数思维启世篇。
深度解析明真谛,岐黄智慧永相传。
诠释:
诗的首联“周易哲学蕴妙玄,本藏奥秘细钻研”,指出周易哲学中蕴含着精妙深奥的道理,而对《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的解析也是深入细致地进行钻研。
颔联“脏腑功能阴阳合,情志身心互扣连”,描述了在解析中揭示出脏腑功能与阴阳相互结合,情志与身心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
颈联“中和之道养生诀,象数思维启世篇”,强调了中和之道是养生的关键要诀,而象数思维则开启了启示世人的篇章。
尾联“深度解析明真谛,岐黄智慧永相传”,表达了通过深度解析能够明白其中的真谛,而岐黄智慧也将永远传承下去。
整首诗围绕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解析》这一主题,赞颂了其深刻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解析》
《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是中医学经典中的重要篇章,它探讨了人体内在脏腑的特性与功能。而将周易哲学与之相结合,能够为我们提供更为深邃的理解和洞察。
周易哲学作为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宇宙观,为我们揭示了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和变化之道。在解析《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时,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与周易哲学相契合的理念。
首先,从周易哲学的角度来看,人体与天地自然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灵枢·本藏》中所描述的脏腑功能与特性,反映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与和谐。正如周易中所强调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人体的脏腑也在不断地进行着阴阳的调节与平衡。
肝主筋,心主脉,脾主肉,肺主皮,肾主骨,这五藏的功能与特性在周易哲学中可以找到相应的对应。肝属木,木性生长、条达,与筋的柔韧和伸展相呼应;心属火,火性炎上、光明,与脉的鼓动和活力相契合;脾属土,土性敦厚、承载,与肉的充实和稳定相关联;肺属金,金性收敛、清肃,与皮的护卫和收敛相协调;肾属水,水性润下、潜藏,与骨的坚固和支撑相映照。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周易哲学中“象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类比,来理解人体的内在奥秘。
同时,周易哲学中的“变易”观念也在《灵枢·本藏》中有所体现。人体的脏腑功能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适应。正如周易中卦象的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人体在面对各种疾病和挑战时,脏腑之间也会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以维持整体的健康与平衡。这种变易的思想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静态的角度看待人体的脏腑功能,而要认识到其动态变化的本质。
在《灵枢·本藏》中,还强调了脏腑与情志之间的关系。肝主怒,心主喜,脾主思,肺主忧,肾主恐,这反映了情志与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周易哲学中也强调了人的情感与心理状态对命运和事物发展的影响。情志的失调会导致脏腑功能的紊乱,而脏腑的失衡也会反过来影响情志的表达。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进一步体现了人体与天地之间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此外,周易哲学中的“中和”理念也与《灵枢·本藏》中的养生观念相契合。保持脏腑功能的中和与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过度的情志刺激、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都会破坏这种中和状态,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通过运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人体脏腑的奥秘和生命的运行规律。这不仅为中医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我们应当珍视和传承这一古老而智慧的文化遗产,将其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进一步探讨中,我们可以深入研究周易哲学中八卦与人体脏腑的对应关系。乾卦对应大肠,坤卦对应脾脏,震卦对应肝脏,巽卦对应胆腑,坎卦对应肾脏,离卦对应心脏,艮卦对应胃腑,兑卦对应肺脏。这种对应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关联,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理意义。
以乾卦与大肠为例,乾卦象征着刚健、积极和进取,与大肠的排泄功能相呼应。大肠作为人体废物排出的通道,需要保持通畅和有力的蠕动,以维持身体的清洁和健康。而坤卦与脾脏的对应,则体现了脾脏作为后天之本的重要性。坤卦代表着大地的宽厚和包容,脾脏则负责运化水谷精微,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
震卦与肝脏的对应,揭示了肝脏的刚柔并济和疏泄功能。肝脏在人体中起着调节气血、疏泄情志的重要作用,正如震卦所象征的春雷震动、万物复苏。巽卦与胆腑的对应,强调了胆腑的决断和果敢。胆腑在人体中参与消化和决策过程,与巽卦所代表的风的灵动和迅速相契合。
坎卦与肾脏的对应,体现了肾脏的潜藏和收藏功能。肾脏是人体的先天之本,负责藏精和调节水液代谢,与坎卦所象征的水的深邃和内敛相一致。离卦与心脏的对应,展示了心脏的热情和活力。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之源,如离卦所代表的火焰般燃烧着生命的能量。
艮卦与胃腑的对应,反映了胃腑的静止和收纳功能。胃腑是食物消化的重要场所,需要保持稳定和有序的运作,与艮卦所象征的山的稳定和静止相类似。兑卦与肺脏的对应,表现了肺脏的宣发和肃降功能。肺脏负责呼吸和调节气机,与兑卦所象征的泽的滋润和交流相呼应。
通过对这些对应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和特性,以及它们与天地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周易哲学中的“道”的观念也贯穿于《灵枢·本藏》的解读中。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法则,人体的脏腑运行也遵循着这一道的规律。
在养生保健方面,我们可以依据周易哲学的理念来调整生活方式和心态。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季节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都是与道相符的养生之道。同时,通过对脏腑功能的了解和调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身体的潜能,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用周易哲学来深度解析《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人体奥秘和生命智慧的窗户。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医学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态度。让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领悟其中的真谛,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贡献更多的力量。
二、从几个方面用周易哲学深度解析《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解析》:
1. 阴阳平衡:《灵枢·本藏》中的脏腑功能与情志身心体现了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同周易中的阴阳之道。
2. 变易与常道:生命的变化与发展,与周易中变易的思想相契合,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常道。
3. 象数思维:象数在《灵枢·本藏》的解析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周易中的象数哲学相通,通过象数来理解生命的奥秘。
4. 中和之道:养生的关键在于保持中和,这与周易中追求和谐、平衡的理念一致。
5. 天人合一:人体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体现了周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三、用不同词牌名来解析《周易哲学视角下的〈灵枢·本藏〉第四十七章解析》:
《沁园春·本藏解析》
周易精微,灵枢奥秘,本藏昭彰。探脏腑阴阳,和谐互应;情志身心,紧密相傍。变易中和,象数玄妙,生命真谛细考量。深研处,悟岐黄智慧,源远流长。
养生妙诀深藏,引无数贤达细参详。守中和之道,身心康泰;象数思维,启悟心房。洞察本藏,明了规律,天地人和共翱翔。传承远,让文明薪火,永世辉煌。
《水调歌头·本藏解析悟》
周易蕴哲理,本藏蕴奇篇。脏腑功能探秘,情志互相连。阴阳和谐互动,象数思维玄妙,真谛在其间。中和为要诀,岐黄智慧传。
思深远,研精髓,心愈坚。养生之道,遵循规律保康安。洞察生命奥秘,感悟天地自然,前路更宽展。传承永不息,文化绽光芒。
《卜算子·本藏解析吟》
周易启哲思,本藏展新颜。脏腑情志相呼应,象数玄机现。
中和养生诀,智慧薪火燃。深度解析明真谛,岐黄永流传。
诠释:
《沁园春·本藏解析》诠释:此词以“周易精微,灵枢奥秘,本藏昭彰”开篇,指出周易哲学和《灵枢·本藏》的深奥与显着。“探脏腑阴阳,和谐互应;情志身心,紧密相傍”描述了对本藏中脏腑与阴阳的关系以及情志与身心的关联的探索。“变易中和,象数玄妙,生命真谛细考量”强调了中和之道、象数思维以及对生命真谛的细致考量。“深研处,悟岐黄智慧,源远流长”则表达了在深入研究中领悟到岐黄智慧的源远流长。
《水调歌头·本藏解析悟》诠释:“周易蕴哲理,本藏蕴奇篇”点明了周易和本藏的丰富内涵。“脏腑功能探秘,情志互相连”进一步阐述了对脏腑功能和情志联系的探究。“阴阳和谐互动,象数思维玄妙,真谛在其间”说明了其中的阴阳和谐、象数思维和真谛所在。“中和为要诀,岐黄智慧传”强调了中和之道是关键,岐黄智慧得以传承。“思深远,研精髓,心愈坚”体现了深入思考、钻研精髓使内心更加坚定。“养生之道,遵循规律保康安”指出了养生的方法是遵循规律以保持安康。“洞察生命奥秘,感悟天地自然,前路更宽展”表达了对生命奥秘的洞察和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使前路更加广阔。“传承永不息,文化绽光芒”强调了传承的不息和文化的光辉绽放。
《卜算子·本藏解析吟》诠释:“周易启哲思,本藏展新颜”表示周易开启了智慧思考,本藏呈现出新的面貌。“脏腑情志相呼应,象数玄机现”描述了脏腑与情志的相互呼应以及象数的奥秘显现。“中和养生诀,智慧薪火燃”强调了中和养生的秘诀和智慧的薪火相传。“深度解析明真谛,岐黄永流传”体现了通过深度解析明白真谛,岐黄智慧永远流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