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徐达的大手笔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奋斗在洪武元年!
杨少峰想到的好东西是豆饼。
《管子》中说,“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其中的“粟”指的是小米,“末生”指的是在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被视之为奇技淫巧的工商业等行业,而“菽”则是豆类的总称。
由此可知,大豆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作物和主粮,直至汉代,稻麦等禾谷类作物才替代了大豆的主粮地位,大豆也开始向着应用更广泛的副食和调味方向发展。
比如说榨油,比如说做成豆腐,比如说酿成酱油。
其中榨油之后残留下来的豆渣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继续利用豆渣做豆腐,另外一种就是把豆渣挤压成豆饼然后晒干储存,等需要的时候敲下一块用水泡开就能当饲料,喂猪喂鸡均可。
但是想要用豆饼来当鸡饲料也同样有一大堆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豆子的种植和收割时间。
按照宁阳县目前的情况来看,起码也要在收割完去年种下的麦子之后才能开始种豆,而大豆的生长周期又在三四个月左右,如果芒种后种下大豆,那么收割时间就是秋后。
第二个问题就是大明时期的大豆属于笨黄豆,虽然产量并不会太高,但是豆饼残留的营养价值高,无论是鸡还是猪都不能喂太多,必须要掺着其他的东西一块喂才行。
第三个问题则是大豆本身是一种耐旱却又喜水的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开花、结荚、鼓粒期需要较多的水分,如果在结荚期缺水就有可能出现空荚现象而影响产量,偏偏宁阳县又很有可能会迎来一场大旱。
除了豆饼之外,杨少峰还想到了另外一种好东西。
蚯蚓。
在后世那些喜欢野钓的钓鱼佬眼中,蚯蚓是万能的野钓神饵,在百姓的眼里,蚯蚓是帮着翻地、肥地的耕种小帮手。
想办法去地里挖上一批蚯蚓,然后养起来,让蚯蚓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数量大起来之后是不是就能给鸡鸭当做自助餐了?
当然,现在去挖蚯蚓同样不太容易,因为很长时间没下雨的原因,蚯蚓都在往潮湿的地方跑,找不到潮湿地方的蚯蚓很有可能被旱死,就算挖出来也没什么鸟用。
一想到很久没下雨,杨少峰杨大知县就联想到了人工湖。
然后杨大知县就开始暗暗犯愁。
经过三百个青壮的奋力劳作,刘庙村的人工湖现在已经挖的颇具规模,最靠近中心的位置已经被青壮们挖到差不多有一丈深,从中心位置到最靠近边缘的位置被挖成了阶梯状,为的是方便运出中心位置的土方。
长约五十丈,换算一下大概就是一百六十五米左右,宽约三十丈,换算下来大概就是一百米左右,要是整个人工湖都挖到一丈深,就是三米三分,整体的蓄水量大概就是五万多吨。
然而五万多吨的蓄水量并没有什么鸟用——按照一亩麦田需要三十吨水来计算,五万多吨水也只够浇灌一千八百亩左右的麦田,而整个宁阳县需要用水浇灌的土地却足有三万多亩,人工湖的那点儿蓄水量不说是杯水车薪,也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当然,真正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冰冷的数字计算,因为老天爷不可能真就一滴雨都不下,而且宁阳县附近还有洸河以及大汶河,城里城外还有几口水井,实际上的用水缺口并不会像纸面上计算出来的那么惊人,可能只需要两三个人工湖就能满足宁阳县的灌溉需求。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宁阳县各闾各社能不能赶在芒种之前把麦子抢收完并且种下大豆,能不能在干旱到来之前先挖出两三个人工湖并且蓄满水。
正当杨少峰杨大知县在为了人工湖和干旱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破事儿而头疼时,留守在县衙的衙役王二却匆匆忙忙的跑来了养鸡场,一见到杨少峰便直接拱手拜道:“县尊,徐相派人送了一批牛马来,眼下已经送到了县衙。”
杨少峰微微一怔,随即带着王二匆匆往县衙而去。
而在来到县衙之后,杨少峰直接就被徐达的大手笔给惊呆了。
二十头耕牛再加十匹驽马,二十头肥猪再加一百只鸡鸭,这些禽畜的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也不至于惊到见多识广的杨少峰杨大知县,更不至于被杨少峰杨大知县称之为大手笔。
真正让杨大知县感到震惊的,是徐达居然往宁阳县塞过来两百多个士卒。
虽然这两百多个士卒和跛五他们一样,都属于那种多多少少带点儿残疾,已经没有办法再上战场厮杀,但是不能上战场并不意味着不能耕种劳作,也并不意味着不能担任衙役。
更关键的是,杨少峰杨大知县前脚还在为了怎么加快人工湖的挖掘进度而犯愁,徐达后脚就派人送来了一批牛马外再两百多个人手,对于人手紧缺的宁阳县而言,这不就是正要打瞌睡,天上就直接掉下枕头来的好事儿么!
强忍着心中的激动,让人喊来跛五去安置这两百多个新来的士卒后,杨少峰杨大知县就一头扎进县衙后院的书房,开始盘算着接下的事情要怎么办。
首先就是人工湖的挖掘。
有了两百个新来的士卒,人工湖那边的人手就多出来两百多个,哪怕因为他们身上的伤残而打个折扣,这两百人起码也能顶一百个人用吧?
其次就是县衙里需要的衙役很快就能补齐,整个县衙的人手也不至于像以前一样捉襟见肘。
在这两百个士卒到来之前,整个宁阳县就只有以跛五为首的站班衙役,剩下快班和壮班完全处于空缺状态,杨少峰杨大知县虽然想过从宁阳县的青壮里选一批衙役出来,可是随着人工湖开始动工,杨少峰杨大知县也只能无奈的放弃,原本设想的让衙役巡街、让衙役们去各个村子巡逻的想法也只能宣告破产。
最最起码,从忽然多出来两百多个士卒中抽调二三十个去巡街总没问题吧?
更关键的是,常遇春之前往宁阳县塞了十几个伤残的士卒,现在徐达又往宁阳县塞了两百多个伤残的士卒——这是不是意味着自己以后可以从徐达和常遇春那里弄过来更多的伤残士卒?
伤残士卒的数量多了,原本很多因为人手不足而暂时搁置的想法就能提上日程,整个宁阳县的发展速度也能再次提高。
暗自在书房里琢磨了好大一会儿,杨少峰杨大知县才钻出书房,直奔城西刘庙村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