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大炮即是真理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万历:打造最强大明!
“士桢,
朕觉得这鲁密铳确实威力非凡,
但一年仅能制造千余把,
这产能似乎有些低啊。”
我眉头微皱,语气中带着些许忧虑。
赵士桢深知我所虑,
但他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深吸了一口气,
道出了面临的几个难题:
“皇上明鉴,
臣等确实在努力提高产能,但困难重重。
首先,设备材料不足,尤其是铁、铜、铅等原材料匮乏;
其次,熟练的工匠老师傅稀缺,制造一把铳管需要他们花费大量时间,且成品率不高;
再者,匠人们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我听后,心中了然,
这些困难在他眼中其实都归结为一个字——钱。
我微微一笑,道:
“朕明白了,这些困难中,最关键的便是缺钱。
不过,这好办,
朕可以动用内库的钱财来支援你。
买设备,买原料,提高匠人们的待遇,
都不是问题。”
赵士桢听后,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他没想到皇帝会如此支持他。
他连忙谢恩,
并详细阐述了提高匠人待遇的计划:
“皇上英明。
关于提高匠人们的待遇,
臣建议将老匠户和老师傅的月俸提高到3两,
一般的匠人2两,学徒1两。
这样的待遇,比之前要高出数倍,
定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我听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随即结合后世的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士桢,朕觉得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制作过程标准化,将鲁密铳的所有零件模块化,
制定详细的制造标准,
确保每一把鲁密铳的质量和性能都达到统一标准;
二是每个匠人专门负责某一种零件,
提高制作效率;(类似后世的流水线操作)
三是加强工匠的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同时,借用生产责任制、生产能力考察(绩效考核)等制度,
激发工匠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赵士桢和王蓁听后,都感到醍醐灌顶,
对我的远见和才智深感佩服。
他们心中不禁暗想:
这位年轻的皇帝年纪虽小,却懂得如此之多,
难道是天生的吗?
他们心中不禁生出一股敬意,
觉得这位年轻的小皇帝真是英明非凡。
我见他们面露敬佩之色,
心中也感到一阵暗爽,
又一次装x成功,成功画饼.......
在和赵士桢沟通完鲁密铳的产能后,
我对大炮的生产情况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毕竟后世不是有一句名言吗:
大炮即是真理!
随即对赵士桢说:
“赵卿,领朕去看看大炮的生产如何。”
赵士桢恭敬地一拱手,
回答道:
“陛下有此雅兴,
臣自然倍感荣幸。
请陛下移步,随臣前往炮坊,一观大炮之制造。”
随即众人沿着蜿蜒的宫道,
前往目的地。
途中,
赵士桢开始向我介绍明代大炮的种类与特点:
“陛下,目前我朝所拥有之大炮,主要有红衣大炮与佛朗机大炮等。
这些大炮,皆为我朝之瑰宝,威力无比,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我听后,连连点头,赞叹道:
“如此利器,当为我大明之骄傲。”
很快,两人来到了炮坊。
只见工匠们忙碌地穿梭于各个工坊之间,
铁锤敲击声、炉火燃烧声此起彼伏,
构成了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画卷。
赵士桢领着我来到一座巨大的炮台前,
指着台上的一门大炮道:
“陛下,这便是红衣大炮。
此炮原产于欧逻巴(欧洲),
后传入我国。
其炮管长、管壁厚实,
射击精准,威力巨大。
在战场上,红衣大炮往往能一击制敌,
令敌人胆寒。”
我走上前去,
仔细观察着红衣大炮的构造。
用手轻轻抚摸着炮身,
仿佛能感受到其蕴含的力量。
赞叹道:
“此炮果非凡品,
难怪能在战场上屡建奇功。”
接着,
赵士桢又带着我来到另一座炮台前,
介绍道:
“陛下,这便是佛朗机大炮。
佛朗机大炮的射程虽不及红衣大炮,
但最远也能达到3公里。
而红衣大炮,
其射程更远,
理论上最大射程应在5千米左右
此炮经过我朝工匠的改进,
已具备连续发射的能力。
我听后,
对佛朗机大炮的实战能力表示赞赏。
问道:
“赵卿,如今我朝所装备的大炮数量如何?”
赵士桢沉吟片刻,答道:
“陛下,目前全国明军装备的佛郎机多达三万门,京城就有五千门。
不过,由于年久失修和战争损耗,
能够使用的数量大大减少。
据臣估算,
能用的佛郎机大炮约有五百门左右,
其中一百五十门在京城。
至于红衣大炮,
全国约有一百五十门,
其中五十门在京城。”
听到这里,我不禁眉头微皱,叹息道:
“可惜啊,
这么多火炮竟然因为年久失修而无法使用。
这岂不是白白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资源?”
赵士桢也面露忧色,道:
“皇上所言极是。
臣等一直在努力修复和改造这些火炮,
但受限于材料和工匠的数量,进展缓慢。
不过,皇上既已决定动用内库钱财支援,
相信这些问题很快就会得到解决。”
我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之色,道:
“朕定当全力支持你们的工作。
朕要看到我大明朝的军队装备精良,
战无不胜!”
赵士桢听后,心中激动不已,
他知道皇帝的决定将会给大明朝的军事力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道: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上所托!”
我的目光扫过这一排排陈旧的大炮,
向赵士桢问道:
“士桢,这些大炮有修复的办法吗?”
赵士桢拱手答道:
“皇上,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的是修复炮管的方法。
不过,受限于技术和材料,修复进度并不理想。”
我沉思片刻,又问道:
“你们现在用的是什么铸炮法?”
赵士桢如实回答:
“皇上,目前我们主要用的是泥模铸炮法和失蜡铸炮法。”
我点了点头,示意赵士桢继续解释。
赵士桢详细解释道:
“泥模铸炮法虽然可靠,
但耗时极长,模具用过即废,
且一旦粘土处理不当,便容易出现残次品。
而失蜡铸炮法则更为复杂,
且只能在冬天使用,
春夏秋气温高时,蜡模易融化,
影响铸造质量。”
听完赵士桢的讲解,我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沉思片刻后,突然问道:
“为何不用铁来做模具呢?
铁模具局限性就没那么多了,
还可以重复使用,
降低成本。”
赵士桢听后,眼前一亮,
仿佛被皇帝的话点醒,
他激动地说:
“陛下高见!
臣之前确实未曾想到这一点。
用铁模具确实可以克服现有铸炮法的诸多局限,
提高大炮的修复和产能。”
他看向皇帝的眼神中充满了崇拜,
内心惊叹不已:
“陛下真乃英明之主,
竟能想到如此妙法!”
我则微笑着摆摆手,
谦虚地说:
“我只是随意一提,
具体如何实施还需你们工匠们去琢磨。”
赵士桢郑重地点头:
“陛下所言极是!
臣将立即着手研究铁模铸炮法,
争取早日为我朝铸造出更多精良的大炮!”
我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
而赵士桢则因皇帝的这一提议而深受启发,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我们两人相视一笑,
仿佛已经看到了明朝军事力量崛起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