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李雪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穿越之大唐风华录!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热烈,大臣们对于和亲之事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一位主张和亲但不想嫁公主的大臣站出来说道:“陛下,和亲确是稳定边疆的良策,但公主们自小在宫中娇生惯养,若远嫁吐蕃,那吐蕃地处偏远,气候恶劣,生活习俗又与我大唐大不相同,公主如何能承受得了?
不如我们从宗室中选一位女子,封为公主,让她出嫁吐蕃,既不损我大唐颜面,又能达成和亲之目的。”
此言一出,不想和亲的大臣们立刻反驳。
其中一位大臣激动地说道:“简直荒谬!此乃欺诈之举。
那吐蕃人也不是傻子,若他们发现我们随便找个女子冒充公主,定会认为我们大唐轻视他们,这不仅不能带来和平,反而会引发祸端。
再者说,和亲本就应该是出于真心诚意,用这种手段,岂是我大唐所为?”
主张和亲的大臣也不甘示弱,大声说道:“你这是迂腐之见!若真的将陛下的亲生公主嫁过去,陛下于心何忍?那可是陛下的心头肉。而且宗室女子也同样尊贵,只要我们给予足够的赏赐和荣耀,她必能胜任。”
不想和亲的大臣气得满脸通红,说道:“和亲之事需慎重考虑。
那吐蕃虽表面上表示友好,可谁能保证他们不是别有用心?一旦公主嫁过去,他们以此为要挟,提出更多过分的要求,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安稳而将大唐置于危险之中。”
主张和亲的大臣反驳道:“这就是你目光短浅了,和亲可以换来长久的和平,边境的百姓可以免受战乱之苦。那一点风险与百姓的安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争吵声在朝堂上回荡。
朝堂之上,大臣们争论不休,李世民也陷入了深深的两难之中。
这时,李道宗站了出来,他面容凝重但眼神坚定。
他向前一步,向李世民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说道:“陛下,臣愿将小女嫁至吐蕃。”
李世民惊讶地看着他,说道:“道宗,你可要想清楚,这可是你的亲生女儿。”
李道宗抬起头,语气沉稳地说道:“陛下,臣想得很清楚。如今大唐面临这和亲之抉择,这关乎大唐的边疆安宁与两国的和平。臣身为大唐臣子,自当为陛下分忧,为大唐社稷着想。
小女自幼受臣的教导,也明白家国大义。
若她的出嫁能换来大唐与吐蕃的和平,那她的付出便是值得的。”
一位反对和亲的大臣说道:“李道宗,你可知道吐蕃那苦寒之地,你的女儿嫁过去会受多少苦?”
李道宗看了那大臣一眼,说道:“臣明白,但这是为了大唐的大局。
若人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小家,那谁来守护我们的大唐?我李道宗不能只顾及女儿的个人得失,而忘却了大唐的万千子民。”
又有一位主张用宗室女替代公主的大臣说道:“你这是何苦,随便选一个宗室女子封个公主嫁过去不也可了事。”
李道宗皱着眉头说道:“此乃欺瞒之举,若被吐蕃识破,恐会给大唐带来祸端。
我李道宗不屑于做这种有辱大唐名声之事。
我愿光明正大地将女儿嫁过去,以显我大唐的诚意与气度。”
就在这时,李逸站了出来,他目光紧紧地盯着李道宗,急切地问道:“李尚书,敢问令嫒芳名是?”
李道宗微微一愣,随后回答道:“小女名叫李雪雁。”
李逸听后,心中大惊,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在心中暗呼:“这李雪雁竟然就是文成公主!万万不可让她嫁过去啊。”
他稍作镇定后,连忙对李世民说道:“陛下,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看着李逸那急切的神情,说道:“李逸,你但说无妨。”
李逸眉头紧锁,继续说道:“陛下,那吐蕃近年来虽与我大唐修好,但他们的野心也不可忽视,臣听闻李尚书之女李雪雁学识渊博,且擅长建筑设计,若嫁过去,她携带大量珍贵典籍,吐蕃之人若习得其中精髓,在天文历算上更加精进,他们便能更好地把握天时,无论是行军打仗还是安排农事,都将如虎添翼。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实力。”
“再者,从农书方面来说,吐蕃的农业若因我大唐农书而得到极大发展,他们的粮食产量会大增,人口也会随之繁衍,人口的增多意味着兵源的扩充,这对我大唐边境可是潜在的威胁。”
“还有医典,吐蕃之人掌握了先进的医术,其军队的伤病救治能力会大幅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在战场上就能更持久,而史书,他们能从中研究古今战略战术,甚至可以窥探我大唐的历史脉络,找到我们的弱点所在。”
“甚至历法,他们能更精准地安排生产、祭祀等活动,其社会秩序会更加稳定。
如此种种,一旦这些知识被吐蕃利用得淋漓尽致,他们的锐气将大盛,对大唐的优势地位形成挑战,到时候边境的安宁恐难维持。”
李道宗听后,虽心中有些不悦,但也意识到了其中的复杂性,他说道:“李逸,你的话不无道理。但和亲之事已被提起,若此时反悔,吐蕃那边恐生事端。”
李世民微微颔首,他的目光中透着深思熟虑后的沉稳,开口说道:“诸位爱卿,此事朕需再斟酌一番,今日暂且退朝,和亲之事容后再议。”
随后他看向负责接待外使的礼部官员,语气严肃地叮嘱道:“务必将吐蕃使者招待周全,不可有丝毫怠慢,但也切不可透露朝廷内部对和亲之事的争议。
要让他们感受到我大唐的热情与气度,同时也不能让他们看出我们的犹豫。”
礼部官员齐声应道:“臣等谨遵陛下圣命。”
退朝后,李世民回到御书房,他在书房中来回踱步,心中如翻江倒海般难以平静。他深知和亲的意义重大,这不仅关乎两国的邦交,更关乎大唐边境的安宁。
然而,李逸的话又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次和亲的潜在影响。
他叫来身边的亲信太监,吩咐道:“密切关注吐蕃使者在驿馆的动静,有任何异常即刻来报。” 那太监领命而去。
李世民坐在案几前,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