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真的找不到理由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平行大唐之吾为世宗威皇帝!
长孙无忌的效率很高,毕竟如果能用这谋反案弄死李恪,那就是太好了。
对于荆王李元景,长孙无忌让下面的人用了些手段,都不用自己出面,就成功将李道宗也变成嫌疑人了。当然,也只是轻度嫌疑人,真够不上谋反罪名的那种。
然后,李治签发诏书,以涉嫌谋反之名诏李恪回长安!
很快,诏书就送到了李恪手上。
李恪接完诏书后很是平静,就在宣诏的宦官正准备问李恪什么时候启程的时候,李恪缓缓道:“请天使回禀陛下,先帝有诏:大唐吴王,世镇江南八州、南海和安东,非国难,不得回长安!
请陛下宽恕臣恪不能回长安!”
传诏的宦官和随行的禁军全都呆住,还没等他们说什么,李恪做了个请的姿势,然后吴王府卫兵就客气地请他们出去了。
随手将诏书扔到一边,李恪冷冷一笑道:“稚奴,你还真是急切啊!”
“可是,大王您也需要做个反击,不能让陛下和赵国公抹黑您啊。”杨虞开口道。
“好办。”狄仁杰笑道,“最近的赋税不是要押送长安了吗?就让长孙然之押送赋税去长安,同时到陛下面前辩解一番。”
长孙涣笑道:“好你个狄怀英,主意打到我头上来了啊。不过,大王,属下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怀道和遗爱不行,他们两个要是去,我爹不会让他们活着出长安的!”
“那就有劳然之了。”
“为大王效力,在所不辞!”
看着长孙涣离开,李恪看向狄仁杰道:“怀英,你说接下来要怎么做?”
“以百济新王登基对大唐不尊为借口,召集兵马做好讨伐准备。”狄仁杰道,“先帝可是给了大王自主征伐不臣之权,不用就太可惜了。而且,征伐百济,还可以避开接下来的天使。
大王为大唐征伐不臣,开疆拓土,可陛下却是一道道诏书送达杭州,说大王涉嫌谋反……
百姓们的心中都有一杆秤,看到此情此景,会偏向谁呢?
大王,陛下和赵国公此番用得是阴谋,阴谋最忌讳的就是摆在明面上。大王不需要对这些阴谋做什么回应,只需要按时向长安运送赋税,替大唐征伐不臣,堂堂正正就行了。”
兕子在一旁开口道:“是啊,兄长,我们干脆就出兵去打百济,一是扬我大唐天威;二是省得看长安那帮人的脸!”
见兕子说话,李恪的脸顿时黑了,然后一脸不善的看向了苏烈。苏烈摆摆手,表示他也没辙,谁能想到晋阳公主的兵学天赋那么好!
李恪真的很头疼小时候和兕子说平阳姑姑的事了,现在好了,看现在兕子的模样,就是活生生第二个平阳昭公主。
传诏的天使是和长孙涣运送赋税的队伍一起回长安的。
看着一辆辆装着钱箱的大车从朱雀大道上经过,长安百姓议论纷纷。
“不是说吴王殿下谋反吗,怎么还送这么多银钱来?”
“肯定是有人诬告,天下谁都会反,吴王殿下都不会反!要知道,先帝可是给了吴王殿下靖国难的权力,吴王殿下真要造反,还需要等到现在?更何况,吴王殿下可是一直都没有断过朝廷的赋税。甚至先帝和前不久薨的濮王殿下,吴王殿下都给了大量的钱粮,要不然能那么隆重?”
“诶,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哦,我亲戚在户部当官。”
“也是,打仗打得就是钱粮,吴王殿下真要造反,第一时间就是不给朝廷送赋税了。”
……
长安百姓的议论没传到长孙无忌的耳朵里,但是听到户部说李恪此番送来二十一万银钱,四百六十万贯铜钱的赋税后,长孙无忌的脸黑得不能再黑。
这还怎么抹黑李恪,这么一大笔的钱入了府库,李恪的谋反嫌疑立即在人们心中烟消云散。毕竟,没人愿意相信,一个要造反的藩王,还会对朝廷如此恭敬。
接着,长孙涣上殿陈述李恪不能回长安的理由。现在大唐太平,没有看到权臣架空陛下,长安也没有被外敌兵临城下,不是国难,所以李恪就不回来了。当然,不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百济新王不尊大唐,李恪决定征伐不臣。
这一番话下来,李治的脸也黑的很。
阿耶,你为什么要给李恪那么大的权力,尤其是非国难不回长安和自主征伐不臣。现在好了,想用谋反的借口诓李恪回来人家压根不搭理,而且转身就用征伐不臣的借口表示,陛下,您接下来不用派天使过来宣读诏书了,臣不在杭州,臣去征伐不臣了。
关键是,这理由极其光明正大,落在骄傲的大唐人心里那是一片叫好声。
散了朝后,长孙无忌回到府邸里就是摔了一个茶盏。
非国难,不得回长安!
非国难,不得回长安!
……
长孙无忌头都要晕了,对已经逝去的李世民也是痛恨无比。怎么你给李恪什么借口不好,非得给李恪这么一个借口。关键是,由于李治继位后李恪一贯的恭顺态度,表示李恪也是支持李治的。
这次好不容易用涉嫌谋反说动了三省通过,但长孙无忌知道,三省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不赞同的。毕竟,虽然杜荷招供了,也找到了大量三人和荆王李元景来往的书信,可以说,坐实这几个人谋反没太大问题。
但要想坐实李恪谋反,光有杜荷的口供是不够的。朝臣们都知道,萧瑀在时,李恪就萧瑀一个支持者,连萧瑀的学生岑文本和裴宣机都不支持李恪。现在萧瑀不在了,李恪除了三个留在长安的公主外,就不和其余人通信。
但现在,巴陵公主和城阳公主跑了,从两人闺房里搜出的和李恪来往的信件,都是聊日常,清河公主主动上交的信件也是一样。
可以说,如果不是李治点头,三省的其余官员对于给李恪发诏书,是有很大意见的。毕竟,李恪对大唐太忠心了,是真的找不到一点谋反的迹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