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济源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也是江湖!
准备离开阳城的时候,谭五说,这附近还有一名山叫云蒙山。据说风景独特,山势雄浑,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远观群山,连绵不断的峰峦在苍茫的云滔蓝海中,如千奇百怪的岛屿万里巍峨,壮观至极。登上峰顶,更如进入仙镜。烟云涛涛,变幻万状,连绵起伏,恍如天庭。
山峰中的南悬崖有三层大石龛更为著名:至一龛,石洞幽幽,石乳悬顶,滴水碧潭,数百人饮水不竭。至二龛,挂壁云梯,步步攀险,如置云巅。至三龛,路径险绝,危石凌空,更奇者龛中建有楼宇、石林、石床等。楼宇人称祖师庙。
传说:战国时,贤德名士鬼谷子,才高百斗,学问高深,法力无边。曾隐居此龛。著书立说,精研兵法,招收弟子,教授韬略,培养了一批如用兵如神的孙膑、足智多谋的庞涓等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贤才良将。至今,还留有斩鬼救民的鬼谷墟、生活用水的饮马泉、竖刀插剑的猴山,盘龙卧虎的棋盘山,惊险壮观的塌石垒,深不可测的通天渠等名胜古迹。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可惜,离这里近百里地,太远了些。”谭五有些不舍。
“五爷,一百里地,不过是一天的行程,不行我们就跑一趟?”秦月不想让自己敬爱的五爷有遗憾。
谭五想了一下说:“算了,我们还是留足精神头,到济源好好玩一玩吧!那里值得一看的名胜更多。”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和泽州一样历史久远 。夏朝,为原地。商代,属向国、召国。西周、东周,属原、樊、向、苏、单等诸侯国。春秋战国,先属郑国,后属晋国,再后属韩、魏。秦代,置轵县。经历了汉、唐、宋、元后,明清,改属怀庆府。
真如谭五所说,几个人到达济源后,很快得知这里名胜古迹确是众多,名气大一些的就有:济渎庙、奉贤观 、大明寺、 阳台宫、五龙口 、盘谷寺、柴庄延庆寺塔等。
济渎庙:位于济源西北古济水发源地,全称济渎北海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平面呈“甲”字形,前为济渎庙,后为北海祠,左为御香苑,右为天庆宫。
这里既有中原地区年代最早、形制最大的单体木结构建筑——北宋济渎寝宫,也有世所罕见的“工”字形大殿与长廊。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粗犷豪放的恢弘大气,又包容了江南园林精雕细琢的幽微匠心。雕梁画栋与亭台水榭错落有致,淙淙流水与拱桥碑碣相映成趣,森森古柏与袅袅青烟中间传来的晨钟暮鼓,在幽幽诉说着一千多年间曾经的奢华与荣耀。
济水在上古时是名川大河,曾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对济水与北海的祭祀一直被列为国家祀典,为政者“有谨而不敢怠”。自汉代起,朝廷每年派遣重要官员定期致祭渐成礼仪定制。唐宋以降,但凡国之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祈雨甚或皇室成员的生死都要向济水神、北海神祭告。民间的祭祀活动更是频繁有加,唐宋间又封水神为“清源公”、“清源忠护王”,对祭祀活动更是推波助澜。因此,一部济渎庙的兴衰史,也是中国古代水神崇拜史的缩影。
奉贤观:位于济源荆梁北街,因主殿三清大殿用荆木作梁,也称荆梁观。
建于唐代垂拱元年(685年)。当代十二月,李唐宗姓250人在奉贤观集会,为唐高宗造像祈福,树立《太上老君石像碑》。奉贤观历代高道辈出,唐代为二鲁真人修道之所。北宋时,著名道士贺兰栖真修道于此,受到宋真宗召见,被敕封为“宗真大师”,并免除奉贤观田地租税。贺兰栖真对奉贤观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扩建。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修三清大殿。元代初年,高道卫志隐主持奉贤观,重修三清殿、玉皇殿、三官殿等,规模益备。明清两代多有修葺。
观内两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山门、东西配殿、玉皇殿、东西厢房和三清大殿。三清大殿为主要建筑,该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单檐悬山造,平面布局为减柱造,仅用两根后金柱,是中国减柱造建筑的最典型作品,实属罕见。有名人评价此殿“手法豪放与乎运思奇特”。
观内还保留了唐代《太上老君石像碑》、北宋《宋真宗诗赐贺兰先生碑》和元代《卫公道行之碑》等。其中《太上老君石像碑》被金石学者誉为“唐代道家碑碣之冠”,弥足珍贵。
大明寺:位于济源南部轵城涂沟河东侧,处在汉代著名诸侯国“古轵国”中心地带。是著名的佛教寺院。原为西汉初年轵侯祖庙,北宋时期改建为寺院,名通慧禅院。金代末年遭战乱被毁。元初,主持总公、恩公师徒历时三十年,重建寺院,扩大规模,使大明寺重新兴盛。大德十年(1306年),时在怀州当王爷的元仁宗曾亲临大明寺,焚香祭拜,并颁布令旨,保护寺院财产。明清两代,不断增修,香火鼎盛,规模宏大。
此大明寺坐北朝南,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元、明、清历代古建筑13座,依中轴线而建。左右堆成,次第为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遗址、阎君殿、小坛、中佛殿、伽蓝殿、地藏殿、后佛殿等。其中中佛殿为院内主体建筑,建于元代初期,手法豪放,构建精美。后佛殿梁架彩画,色彩华丽,栩栩如生。
阳台宫:济源西北80里“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华盖峰南麓,为王屋山“道教三宫”(紫薇宫、阳台宫、清虚宫)之一。
此宫为唐代茅山宗第四代宗师司马承祯奉唐玄宗李隆基之命,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王屋山“自选形胜”而建的皇家宫观。道观落成后,唐玄宗御书“寥阳殿”匾额,又令其胞妹玉真公主入观学道。
金正大四年(1227年),道士王志祐主持重建了阳台观,使之重整复盛,并改名为阳台宫。元、明、清各代,都对阳台宫进行过多次修葺。
阳台宫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逐级递升。平面建筑布局依中轴线而建,依次有山门、大罗三境殿、东西廊房、玉皇阁、王母殿、长生殿、白云道院过厅等。院内数十通各代碑碣,记载着阳台宫的千年兴衰史。五株擎天古柏和千年娑罗树,更增加了道院的肃穆庄严。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济源西北延庆寺内。
延庆寺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年),因坐落在济水西源的龙潭岸边,又名龙潭寺。延庆寺坐北朝南,寺院建筑达二十余座。
柴庄延庆寺塔位于延庆寺内西北角,又名千佛舍利塔、龙潭寺塔、文峰塔。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通慧禅院(即今大明寺)主持比丘法言为藏置舍利子与延庆寺主持省初、河阳念定寺僧教岸共建此塔。塔高28.16米,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砖塔。该塔塔基低矮,内部中空呈筒状,外部轮廓略成抛物线形,承袭了华夏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此外,延庆寺内还保存有北宋墓塔一座、延庆寺山门、四令堂等附属建筑和唐至清十余件碑碣石刻等。
五龙口:古位于济源东北五龙口沁河出山口,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
沁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山西安泽县。流经山西的安泽、沁源、沁水、阳城、泽州等县,在济源五龙口出山,进入平原,再流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汇入黄河。全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历史上,五龙口水利工程对沁河水利的开发利用持续千年而不绝,并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龙口水利工程与闻名遐迩的陕西关中平原的郑国渠创建于同一时期,也称秦渠。据济源县志》记载“枋木为门,以备蓄泄”,故名枋口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朝廷敕令河内郡“修理旧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畴。”三国魏黄初六年(225年),河南典农司马孚奉诏重修枋口堰,“夹岸累石,结以为门,用代木枋”。隋开皇十年(590年)左右,怀州刺史卢贲修建利民渠与温润渠。唐元和六年(811年),沁河枋口引水开渠灌溉,始称广济渠。唐太和七年(833年),河阳节度使温造大规模开浚古枋口堰。
元中统二年(1261年),河渠提举王允中、大使杨端仁开广济渠,经济源、河内、河阳、温、武陟村坊四百六十三处,灌溉田地三千余顷。明隆庆二年(1568年),怀庆知府纪诫修浚旧广济渠,又在沁北石梯处开创广惠渠。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河内知县袁应泰与济源知县史纪言相约开创新广济渠与永利渠。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济源知县塗应选与县民李三统创修大小兴利渠。此后至清代,称利丰、广济、永利、大兴利、小兴利五条渠为五龙口。清乾隆四十九年(1700年),济源知县甘国墀始创甘霖渠。当时这一地区被誉为“河朔小江南”。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达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盘谷寺:位于距济源30里的太行山之阳,风景优美,文化厚重。始建于北魏太和三年(公元479年),是继白马寺之后中原地区创建的最早古刹之一。历经三次兴衰,以唐代与明清最为旺盛,明初古峰大和尚主持扩建寺院。唐代名士李愿隐居此处,其好友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为之作《送李愿归盘谷寺》一文,盘谷因此名扬天下,成为古代隐士文化的重要古迹。历代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来此揽胜怀古,吟诗作文,络绎不绝。建筑依山势而建,有接官厅、大雄宝殿、钟鼓、东西廊坊等。
秦月这一行人毕竟不是游客,这么多名胜不可能都去,看来多也有多的烦恼。
奉贤观是必须要去的,几个人信步于奉贤观的亭台楼阁间,徜徉于淙淙流水旁,摩挲着斑驳的碑碣,吮吸着芳香的青烟,体味着济水精神的博大,感悟着几千年的辉煌!
游完走出观门时,长贵激动得举起双臂,喊了一声实在是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