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隔壁老王 > 唐宪宗李纯之景陵

唐宪宗李纯之景陵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隔壁老王!

唐宪宗李纯的“景陵”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陵镇金帜山,是唐朝第十二位皇帝宪宗李纯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郑氏的合葬陵,也是陕西关中十八唐帝陵之一。以下是关于景陵的详细介绍:

### 一、地理位置与规模

* **位置**: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桥陵镇金帜山,西北距县城约13公里。

* **海拔**:金帜山海拔872米,山势突兀挺拔,陵园封域20千米。

* **占地面积**:陵园占地135.33公顷。

### 二、历史背景

* **修建时间**:唐元和十五年(820年),由前朝宰相令狐楚和柳公绰负责营建,历时四个月完成。

* **安葬时间**:元和十五年五月十九日(7月3日),李纯被安葬于景陵,谥号“圣神章武皇帝”,庙号“宪宗”。

* **历史地位**:景陵虽然建于唐朝逐渐衰落的中晚唐之际,但陵区的管理和维护仍大体沿袭既有的体制和做法,为研究唐代帝陵形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 三、陵园布局与建筑

* **布局**:景陵依山为陵,玄宫凿于山南麓,陵园布局略同于京城长安,分内外两重城垣,四周均设陵门。

* **主要建筑**:

* **神道**:长达626米,自南而北依次排列华表、翼马、鸵鸟、仗马、翁仲等石刻造像,气势雄伟,雕刻精美。

* **四门**:陵园四面各辟一门,以四神命名,分别为朱雀门、玄武门、青龙门、白虎门,门外各置石狮一对。

* **献殿**:位于朱雀门北50米处,为一组建筑群遗址。

* **下宫**:位于陵园西南2.5公里处,地面遗迹不显,但有“大宋新修唐宪宗庙碑”等遗迹。

### 四、保护状况

* **保护级别**:

* 1956年8月6日,景陵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6月25日,包含景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9年4月24日,包含景陵在内的唐代帝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 **保护措施**:近年来,景陵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了石刻扶正、栽桩亮界等保护工程,布置了全天候安全防护系统,为景陵的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 五、文化价值

* **历史价值**:景陵作为唐宪宗李纯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反映了唐朝中晚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 **艺术价值**:陵园内的石刻造像等艺术品,代表了我国古代造型艺术隆盛时期的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唐宪宗李纯的“景陵”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帝王陵墓,也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 历史秘闻:宪宗之死

在中国历史上,皇帝之死往往伴随着种种谜团与猜测,其中宪宗之死更是充满了复杂与神秘。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第十四代皇帝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的暴卒之谜,通过历史文献与推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 宪宗生平与成就

唐宪宗李纯,778年出生于长安,是唐朝中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805年-820年),曾短暂终结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史称“元和中兴”。然而,就在他事业达到巅峰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结束了他的生命,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

## 宪宗暴卒的多种说法

### 丹药中毒说

据《旧唐书》记载,唐宪宗晚年沉迷于长生不老之术,重用道士柳泌等人炼制丹药。这些丹药中多含铅、汞等重金属,长期服用导致宪宗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深夜,宪宗在大明宫中和殿暴毙,终年43岁。史书记载:“是夕,上崩于大明宫之中和殿,享年四十三。时以暴崩,皆言内官陈弘志弑逆,史氏讳而不书。” 可见,丹药中毒是导致宪宗暴卒的一种说法。

### 宦官谋杀说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与王守澄等人合谋杀害的。据《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宪宗晚年因服用丹药而变得喜怒无常,对身边的太监非打即骂,甚至直接杖毙。宦官们不堪忍受,最终决定联手弑主。正月二十七日夜,陈弘志等人潜入中和殿,将宪宗勒死在床上。随后,他们拥立太子李恒(后改名李宥)即位,即唐穆宗。这一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也存在诸多疑点。

## 储位之争与宫廷阴谋

宪宗之死不仅与丹药和宦官有关,更与复杂的储位之争紧密相连。宪宗共有三子,长子李宁早年病逝,次子李恽和三子李宥成为储位的有力竞争者。李恽虽排行在前,但生母出身低微,支持者寥寥;而李宥的母亲郭贵妃则是郭子仪的孙女,出身显贵,支持者众多。最终,在朝臣的强烈反对下,宪宗被迫立李宥为太子。然而,这一决定并未平息宫廷内部的斗争。

宦官吐突承璀是李恽的坚定支持者,他一直在暗中谋划拥立李恽为太子。宪宗晚年,吐突承璀担任神策军的中尉,手握重兵,对李宥的太子地位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李宥与贵妃郭氏等人联手,与宫中的宦官勾结,策划了这场谋杀案。在宪宗暴死的同时,李恽和吐突承璀也被杀,李宥顺利即位为唐穆宗。

## 史官讳而不书的原因

对于宪宗之死,史官们往往讳而不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一方面,宪宗在位期间曾有过不少政治失误和过失行为,史官们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形象,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掩饰和美化。另一方面,储位之争和宫廷阴谋涉及到众多权臣和宦官的利益纠葛,史官们也不敢轻易揭露真相以免引火烧身。

宪宗之死是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它揭示了宫廷内部的复杂与残酷。无论是丹药中毒还是宦官谋杀,都反映了皇帝在追求长生不老和巩固权力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储位之争更是将宫廷内部的矛盾推向了高潮,最终导致了宪宗的暴毙和唐穆宗的即位。这一历史事件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宪宗李纯的正史记载主要包括他的生平、在位期间的政治军事成就、个人性格及死因等方面。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归纳:

### 一、生平

* **姓名与改名**:李纯,初名淳,唐朝第十二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李适之孙。

* **出生与家世**: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年)二月十四日,在长安之东内(大明宫)内出生。其祖父为唐德宗,父为唐顺宗,母为庄宪皇后王氏(有说法称其为王良悌)。

* **早年经历**:李纯幼时经历了泾师之变,这促使他过早成熟,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贞元四年(788年),他以皇太孙的资格被封为广陵郡王、开府仪同三司。

* **继位**: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四月,唐顺宗即位后,李纯被立为皇太子。同年八月,唐顺宗禅位,李纯即位,是为唐宪宗。

### 二、政治军事成就

* **削藩收权**:宪宗即位后,决心“以法度裁制藩镇”,对割据的藩镇开展了一系列战争,史称“元和削藩”。他先后平定了西川节度副使刘辟、镇海军节度使李锜、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等叛乱,使唐朝出现短暂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 **政治改革**:宪宗在政治上赋税按省估折纳,规定观察使须先征用所治州之税,不足时方可征所属其余州之税,减轻了纳税者的负担。同时,他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

* **重视文教**:宪宗重视文教,倡导文学,为元和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元和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颇重的一笔。

### 三、个人性格

* **虚心纳谏**:宪宗继位以来注意树立良好的政治风气,鼓励大臣直言极谏,自己则虚心纳谏,“为君推诚,为臣尽忠”是其调整君臣关系的准则。

* **晚年变化**:宪宗晚年好神仙,求天下方士为他合长生药,而多服金丹,性转躁急,左右宦官往往获罪。

### 四、死因

* **被宦官谋杀**: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宪宗暴卒,据说是被宦官内常侍陈弘志和王守澄合谋毒死。享年42岁,在位15年。

综上所述,唐宪宗李纯是一位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也因个人性格和晚年决策失误而留下遗憾的皇帝。他的正史记载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政治军事成就、个人性格及死因等方面,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 唐宪宗李纯野史传记

## 引言

唐宪宗李纯(778年3月17日—820年2月14日),本名李淳,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十一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于805年至820年在位。作为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之长子,李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本文将基于历史资料与野史传闻,勾勒出一个更为立体、生动的唐宪宗李纯形象。

## 早年经历

李纯出生于长安东宫,初名淳,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慧与机智。六七岁时,唐德宗李适曾将他抱在膝上,笑问其身份,李纯答曰“第三天子”,令德宗大为惊奇。这一回答不仅展现了他的机智,也预示了他未来将成为皇帝的命运。贞元四年(788年),年仅十一岁的李纯被册封为广陵郡王,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 政治斗争与即位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纯被立为皇太子,并在同年八月正式即皇帝位,改年号为“元和”。然而,他的即位并非一帆风顺。宦官俱文珍等人于同年八月逼顺宗退位,拥立李纯为帝,这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的宫廷斗争。

唐宪宗李纯是唐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他的在位时期与“元和之治”紧密相连。以下是对唐宪宗李纯与元和之治的详细解析:

### 一、唐宪宗李纯简介

* **生平与登基**:李纯(778年—820年),初名淳,后改名纯,唐顺宗李诵长子,唐德宗李适的孙子。他自幼经历战乱,少年时期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八月,李纯即位为帝,年号元和。

* **政治风格**:李纯在位期间,致力于改革弊政,平定藩镇,以恢复大唐的盛世景象。他提升宰相职权,重用主张裁抑藩镇的大臣,如杜黄裳、武元衡、李吉甫与裴度等,形成了较为开明的政治风气。

### 二、元和之治概述

* **时间背景**:元和之治指的是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806年—820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平定藩镇叛乱,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这一时期因李纯的年号为“元和”,故称为“元和之治”。

* **主要成就**:

1. **平定藩镇**:李纯在位期间,先后平定了西川节度使刘辟、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藩镇的叛乱,削弱了藩镇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政治改革**:他提升宰相职权,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实行按省估折纳赋税,减轻纳税者负担;下诏蠲租税,出宫人,绝进奉,禁止南方掠卖奴婢等,改善民生。

3. **文化繁荣**:李纯重视文教,倡导文学,为元和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元和时期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 三、元和之治的影响

* **政治影响**:元和之治期间,唐朝的政治局势得到了稳定,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藩镇割据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这为唐朝后期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 **经济影响**: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如减轻赋税、改善民生等,元和之治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文化影响**:李纯对文教的重视和倡导,使得元和时期的文学、艺术等文化领域得到了繁荣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唐宪宗李纯与元和之治紧密相连。他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手段,使唐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局面,为唐朝后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