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之定陵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隔壁老王!
唐中宗李显的“定陵”是其陵寝所在地,以下是对定陵的详细介绍:
### 一、基本信息
* **墓主人**:唐中宗李显(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第三子。
* **位置**: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北部的凤凰山(又名龙泉山),距离县城约10至13公里不等,主峰海拔751米。
* **规模**:陵园座北面南,东西宽二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周长十公里。
* **保护级别**:1956年8月6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二、历史背景
* **生平简介**:李显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683年即位为帝,但随即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699年被召回京城,重立为太子。705年,武则天被迫禅位于李显,李显复位为帝。然而,李显复位后重用韦皇后及其亲信,导致朝政混乱。710年,李显被韦皇后毒死,终年55岁,葬于定陵。
* **历史变迁**:定陵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焚毁和盗掘。如唐建中元年(780年)二月遭到党项、羌和吐蕃的焚烧;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太监梁永巡陕时再次被盗掘;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才竖碑封墓,使定陵得以保护。
### 三、陵园构造
* **陵园布局**:定陵陵园座北面南,有四门,分别为左青龙门、右白虎门、南朱雀门、北玄武门,门外各有门阙。朱雀门外还有乳台和鹊台。
* **石刻群**:原有石刻50多件,包括石莲托桃、天马、石马、巨型无字碑等,造型高大雄伟,艺术精湛。但多已无存,现仅存蹲狮三件,石人二件,石马一件。这些石刻反映了唐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
* **陪葬墓**:定陵有节闵太子李重俊及多位公主的陪葬墓,反映了唐室的衰微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动荡。
### 四、现状
* **遗迹保存**:如今定陵的遗迹已经不那么明显,原有的石刻大多已毁,仅存的几件石刻也残破不堪。但陵前的石狮和石人依然挺立,似乎在诉说着这位中庸皇帝凄惨的一生。
* **旅游价值**:尽管定陵的遗迹已不如往昔辉煌,但作为唐代帝王陵寝的一部分,它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综上所述,唐中宗李显的定陵不仅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皇家陵园,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唐中宗李显,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其正史记载丰富,以下是对其生平及主要事迹的概述:
### 一、基本信息
* **姓名**:李显,原名李哲
* **生卒年月**: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
* **庙号**:中宗
* **谥号**: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初谥孝和皇帝)
* **陵墓**:定陵
### 二、家庭背景
* **父亲**:唐高宗李治
* **母亲**:武则天
* **兄弟**:包括唐睿宗李旦等
* **妻子**:韦皇后(韦莲儿\/韦香儿)
* **子女**:包括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安乐公主等
### 三、生平经历
1. **早年经历**:
- 显庆元年(656年),李显生于长安,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
- 章怀太子李贤被废后,李显被立为皇太子。
2. **首次登基与废黜**:
-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即皇帝位,但朝政大权实际掌握在皇太后武则天手中。
- 光宅元年(684年),由于李显试图重用韦后亲戚,与武则天产生矛盾,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迁于均州、房州等地,流放长达十四年。
3. **复位与再次登基**:
-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召回李显及家人,重新立李显为皇太子。
-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李显复位称帝,恢复唐朝国号。
4. **在位期间**:
- 李显复位后,恢复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
- 然而,李显也放纵纵容皇后韦氏、女儿安乐公主,宠信武三思,导致朝政混乱不堪。
5. **悲剧结局**:
- 景龙四年(710年),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毒死,终年55岁。
- 韦皇后立中宗幼子温王重茂为帝(史称唐殇帝),临朝称制,欲重演武后故事。同年六月,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废少帝,奉其父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 四、人物评价
唐中宗李显在历史上的评价较为复杂。一方面,他作为皇帝,在复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唐朝旧制的措施,对稳定朝政和边疆地区做出了一定贡献。另一方面,他性格懦弱,过分纵容皇后和公主,导致朝政混乱,最终自己也落得个被毒杀的下场。因此,他常被视为一个悲剧性的皇帝,其生平经历也反映了唐朝中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 唐中宗李显的野史记载与故事
## 引言
唐中宗李显(656年11月26日—710年7月3日),原名李哲,是唐朝的第四位皇帝,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则天的第三子。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变故,既有被废黜的屈辱,也有重新登基的辉煌。本文将基于野史记载,讲述李显的传奇故事。
## 早年经历
李显出生于显庆元年(656年),初封周王,后改封英王。他的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一死一废,使得他顺位成为皇太子。然而,由于他性格较为懦弱,加上母亲武则天的强势,他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固。
据野史记载,武则天一直对李贤的出身有所怀疑,认为他是李治与其姐韩国夫人武顺的私生子。加之李贤常与母亲在政治上产生分歧,最终导致了他的太子之位被废。李显则因顺位继承了太子之位,但这一位置同样充满了危险。
## 第一次登基与废黜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显继位,时年27岁。然而,他的皇帝生涯仅仅持续了55天,便因一次政治斗争而被废黜。
李显即位后,曾试图加封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副宰相,这引起了时任宰相裴炎的强烈反对。李显一时冲动,说出了“我把天下都给韦玄贞有什么不可”的言论,被裴炎告发给了武则天。武则天听后大怒,认为李显无法担当大任,遂废黜了他的皇帝之位,改立其弟李旦为皇帝(唐睿宗)。李显被贬为庐陵王,先后被迁至均州和房州,度过了长达18年的幽禁生活。
## 复位与再掌权
公元698年,随着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谏和武则天年事已高,李显被召回洛阳,重新立为皇太子。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铲除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李显复位。这一事件史称“神龙革命”或“五王政变”。
李显复位后,改元神龙,并恢复了唐朝旧制,免除租赋,设十道巡察使,置修文馆学士,同时发展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往,实行和亲政策,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然而,他的朝政生涯并未因此走向平稳。
## 纵容妻女与朝政混乱
李显复位后,对皇后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极为纵容。韦氏和安乐公主凭借皇帝的宠爱,大肆卖官鬻爵,干预政事,使得朝政陷入混乱。同时,李显还宠信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任其陷害功臣,致使朝政大权旁落。
安乐公主野心勃勃,一心想做武则天第二,她不仅干涉朝政,还试图废黜非韦后所生的太子李重俊,自己当皇太女。李重俊在忍无可忍之下,发动政变,但最终失败被杀。韦皇后则趁机诬陷宰相魏元忠与太子有勾结,将其驱逐出京,从此独揽大权。
## 死亡之谜
公元710年,李显在吃了韦后做的糖饼后突然暴毙,终年55岁。关于他的死因,史书上存在多种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他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这一事件使得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野心暴露无遗,也为后来的唐隆政变埋下了伏笔。
唐中宗李显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变故,他既经历了被废黜的屈辱,也享受了重新登基的辉煌。然而,他的性格懦弱和过分纵容妻女,使得他的朝政生涯充满了混乱与危机。最终,他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阴谋下不幸身亡,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通过李显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唐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家族纷争的残酷与复杂。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皇权至上的残酷现实和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尊敬的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唐中宗李显定陵,一同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这位唐朝第四位皇帝——李显的生平轨迹与王朝兴衰的秘密。
【开篇引入】
在这片古木参天、幽静肃穆的土地上,沉睡着一位曾两度登基、历经坎坷的帝王——唐中宗李显。他的陵墓,不仅是一座皇家陵寝,更是唐代政治风云变幻的见证者。今天,就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揭开定陵的神秘面纱,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陵墓概况】
唐中宗李显定陵,位于(具体地理位置,如陕西省某处),是唐朝时期重要的帝王陵墓之一。陵墓依山而建,气势恢宏,充分体现了唐代皇家陵园的建筑风格和丧葬制度。陵墓布局严谨,由神道、石刻群、陵门、献殿、墓室等部分组成,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中宗生平】
唐中宗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子,自幼便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先后两次登基为帝,期间经历了被废为庐陵王、幽禁的艰难岁月。公元705年,在宰相张柬之等人的拥戴下,李显复位,结束了武则天长达十五年的统治,开启了唐朝的短暂复兴期,史称“神龙政变”或“神龙复辟”。然而,他的统治并未持续太久,公元710年,李显驾崩,享年五十五岁,葬于定陵。
【陵墓特色】
1. **石刻艺术**:定陵前的神道两侧,矗立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雕像,包括文臣武将、石马石狮等,这些石刻不仅展现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技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宗教信仰。
2. **陵园布局**:陵园布局严谨,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整个陵园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既展现了皇家的尊贵,又融入了自然之美。
3. **历史价值**:定陵不仅是研究唐代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了解唐代帝王陵寝制度、丧葬习俗的宝贵遗产。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随着我的讲解,唐中宗李显定陵的探访之旅也即将结束。但历史的长河仍在流淌,那些关于权力、爱情、忠诚与背叛的故事,依旧在这片土地上回响。希望今天的参观,能让您对唐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愿这段旅程成为您心中难忘的记忆。感谢大家的聆听与参与,期待与您在下一次的历史探索中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