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逼格父母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拈花为城!
林春明岂会看不懂儿子的心思,知道他内心一定受着折磨,听见儿子这样说,像得到特赦一样,一个箭步转身,伸手按着儿子拿出来的书本,微笑着。
林幽稼从来没见过父亲无赖一样的顽皮,但也感受到来自父亲强大的气场。
犹豫着下决心开始时,他的电话响起。
注定是一个谈不成的夜晚。
每周五晚上九点是母亲张莉和他雷打不动的通话时间。林幽稼知道,只要母亲打来电话,父亲就会悄然离开。
果不其然,林幽稼刚按下接听键,林春明就从儿子的书桌离开,快步走出房间。
母亲张莉在美国一直为生意忙碌。
每次电话都是那种带着尖锐和凌厉的语气问着儿子的生活和学习。感觉自己就是母亲远程操控的一把剪刀,打电话无非就是“不要生锈”,“保持锋利”。从来没有书本上写的那种母性的温柔和慈爱。
有珍阿姨在身边,林幽稼感到自己并不缺母爱,但是上天竟然让张莉这样的女人当母亲,是不是当初把自己投错了胎。
从小到大的印象里,父母为了生意经常不在家。
不定期的回来看望的只有父亲,林幽稼知道他是特意在家里呆上几天,陪陪他这个当儿子的。
母亲张莉生儿子好像就是完成自己为人妻的使命。至于为人母,她就不管了。
这么多年了,林幽稼从无知少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高中生,内心对父母陪伴的渴求已经从希望变成疑惑:父母为什么会很少同时出现在他的身边?
记忆中同时出现,应该是他即将初中毕业那年到美国去玩。
度过一个暑假临回来时,接他回国的父亲在机场碰到了前来送行的母亲。
为了林幽稼这个独生子到底是该出国上学,还是继续留在国内续读这个问题,他们不顾身份,大庭广众之下大吵。
那次母亲张莉因为争辩不过父亲,气急败坏的离开了。
从那之后,林幽稼还没有见过她。
每次电话都有殷切又踏点的教导,也会讲述一些她生活工作的事情,发来一些她感兴趣也想让儿子感兴趣的东西,但林幽稼知道自己和母亲之间有一段怎么也消融不掉的距离。
父亲林春明,不管他离开多长时间,其实父亲离开家最长也就半年而已,林幽稼内心都会把他和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种感觉一直就在,就在林幽稼的心里。
像今天这样,父亲不像父亲,甚至惹他有点不安,他还是喜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也说不清楚。
珍阿姨是知道他的,有次听见珍阿姨悄悄对父亲说:“稼稼还是亲近你的。”
清楚记得父亲听完后的那一刻,脸上满满的都洋溢着笑容。
男人喜欢那个女人生的孩子,为何这么多年不见他对那个女人有多亲热?!
从儿子房间出来径直上楼的林春明坐到书房,打开电脑,看着妻子张莉从美国报来的上个月公司在那里的财务报表。
想起她的能力,也想起她跟自己的这些年。
他不知道,要不是当年在母亲弥留之际亲口答应过,他和张莉会不会到现在还是名义上的夫妻;也不明白,这个女人当初那么费劲心机的嫁给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听从自己尊敬的领导的安排?
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岁,她会起自己当初的行为应该为之后悔吧。
此时的她,正在和远隔重洋的儿子打电话,每周一次的电话里她们会聊起各自的生活状态和对对方的思念吗?
不,不会的,她聊得最多的大概就是儿子的学习。在她的眼里儿子才是最重要的。
儿子会因为和自己母亲每周一次的电话,而期盼兴奋吧,毕竟母子情深。
林春明想到自己的儿子就会不知觉得面带笑意,这家伙,今天下午放学回来那一脸的沮伤,明明就是一种无奈和无助。还真的就恋爱了,哈哈……
想起刚才走进儿子的房间,本来是有意想帮助一下的,没想到到小家伙满脸的“嫌弃”。
这会会不会拔河自己没说的话,讲给母亲呢?不管怎么样,讲出来就好。
林春林知道妻子张莉和儿子之间的相处时间远远没有自己的多,自从有意把她从身边支开,这么多年她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
一个处处不认输的女人,在美国那个瞬息万变的市场,她怎么会轻易的让自己手中的牌失去主动权呢?
那么,她的心注定是不会为儿子牵肠挂肚的。
作为集团总裁,手里有张莉这样能干的将才,林春明是打心眼里满意。
作为丈夫,不,作为男人,他真的是不喜欢这样强势的女人。
张莉却偏偏有能力像现在这样,让自己不想轻易的失去她,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有点依赖她。这难道不是她作为女人的成功吗?
在这点,林春明还是相信自己母亲的眼光的。
当年的张莉只是母亲手下的一个助产士。可母亲用她轻而易举的打散了自己和女友叶小安的热恋,后来再把张莉这个陌生的女人安排到自己的床上,并怀上自己的儿子。
儿子从一出生肩负了自己父母婚姻的完整和家庭和睦的重担。
娘肚里的儿子就是张莉走近他身边的最好筹码。
一点不错,张莉当年在母亲的教唆下,利用了肚子里的儿子保着自己的婚姻,那今天……
可怜的儿子,他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自己的母亲讲吗?
林春明关上电脑,走到酒柜那里,发现儿子的字条还在。
准备下楼时张莉打来电话,言辞就是下属汇报工作:严谨,礼貌,干净,利落。
“他谈恋爱了。”第一次听完汇报,主动说话。
“我不同意。”
“又不是商量,你不同意有用吗?”
“那直接告诉那女孩,欢迎她来美国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