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唐气象 > 第29章 悄然坐大的吐蕃(上)

第29章 悄然坐大的吐蕃(上)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唐气象!

【01】弃宗弄赞与文成公主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外向发展型王朝,特别是在太宗、高宗时期致力于“拓境为大”,一众精兵猛将在父子两任帝王的指挥下东征西讨,疆域拓展成效十分明显,周边强悍民族纷纷俯首称臣,即便是高句丽联合百济与大唐对抗二十余年,最终也在大唐的持续打压下全面崩溃。

截至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大唐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达咸海及呼罗珊地区,北包贝加尔湖至叶尼塞河下游,南抵越南顺化,总面积约为1237万平方公里,达到了鼎盛!

但其中也有一个诞生在唐初、覆灭于唐末的王朝,与大唐整整纠葛较量了两百余年,谁也无法将谁击败,最后只得双双坠入历史深渊。这就是生活在世界最高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祖,吐蕃。

关于吐蕃的族源不是本章讨论内容,我们只需知道青藏高原自古就有人类生存,他们原本各自独立、分散发展,在贞观七年(633年)左右,一位名叫弃宗弄赞(也称松赞干布)的伟人逐步统一了各部落,在雪域高原上建立起第一个王朝。

吐蕃国都位于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国王称“赞普”,王族称“论”,官员称“尚”,拥兵数十万。因受地理条件所限,还未与大唐有过交往。

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十六日,吐蕃派使者赴长安朝贡,太宗让大臣冯德遐回访,与其正式建立了邦交关系。这是史书所载唐、吐两大帝国的首次交往。

弃宗弄赞比太宗小十八岁,是吐蕃不世出的雄主。他勇武过人,英明且极富韬略,非常仰慕大唐文化。

冯德遐在吐蕃访问期间,弃宗弄赞听说突厥、吐谷浑都迎娶了大唐公主,便也派出使者携带重金,跟随冯德遐前往长安请求通婚。太宗因吐蕃距离过于遥远,没有同意。

吐蕃使者返回逻些城,为了逃避通婚不成的责任,挑唆弃宗弄赞说:“臣刚到长安,大唐君臣待我非常优厚,满口答应许配公主。但当吐谷浑国王慕容诺曷钵来访,私下说我吐蕃坏话,大唐就开始冷淡臣,并拒绝了通婚请求。”

年轻气盛的弃宗弄赞当即大怒,发兵攻打吐谷浑。

此时的吐谷浑刚被大唐所破,元气还没有恢复,根本打不过从雪山上呼啸而至的吐蕃骑兵,国王慕容诺曷钵只得率众逃往青海湖以北,其民众、牲畜多为吐蕃所获。

贞观十二年(638年)八月,打了胜仗的吐蕃继续挥师东进,接连击败党项、白兰等羌人部落,集结二十余万军队屯驻于大唐松州(四川阿坝松潘县)西境,派使者携重金入城,说要迎娶公主。

见大唐没有回复,吐蕃随即猛攻松州,击败了松州都督韩威。在吐蕃强大兵力震慑下,松州都督府所辖阎州、诺州先后叛降。阎、诺二州均为大唐在松州所设羁縻州,刺史分由羌人酋长别丛卧施、把利步利担任。

如果说吐谷浑是大唐藩属国,勉强不算大唐疆域、那么松州则是大唐直管领土,进攻松州无异于直接向大唐宣战。

吐蕃臣子多次劝说弃宗弄赞不要与大唐对抗,有八位大臣甚至因劝谏不听上吊自杀,但弃宗弄赞依然固执己见。

他是从残酷战场厮杀过来的人,信奉实力至上、强者为王,只要拳头硬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那就再打,直到打服为止!

只是这次他算错了账,因为他的对手是从未向外邦服过软的千古一帝,唐太宗!

八月二十七日,太宗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统领猛将执失思力、牛进达、刘简三部、五万余人迎战。

九月初六,唐军前锋牛进达趁吐蕃不备发起进攻,在松州城下大破吐蕃,斩首千余级。

弃宗弄赞没想到唐军如此悍勇,惊慌之下撤军退出松州,并派使者赴长安谢罪,同时仍坚持请求通婚。太宗被弃宗弄赞的诚意所感,允准了他迎娶公主的请求。

这就是唐太宗的一贯风格!你逼他、压他,没有用;当你服了软,他却会恩赐于你。更何况通过此战,也让太宗见证了吐蕃的强悍,这样的对手如果能够拉拢过来,自然好过兵戎相见。

两年后,即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吐蕃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奇珍异宝抵达长安,正式向大唐请婚,太宗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

禄东赞出身于吐蕃贵族,是弃宗弄赞的得力助手,更是吐蕃王国的一代贤相,他的后代子孙几乎左右了唐、吐之间的关系发展。

太宗很欣赏禄东赞的贤能,将他任命为右卫大将军,并且想把姐姐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

禄东赞推辞说:“臣在国中有妻子,是父母所聘,不能始乱终弃。而且我们赞普还没娶到公主,作为臣子,我不敢先娶。”

听了这番话太宗对他愈发敬重,想把他留在大唐效力,他却多次婉拒。由此也可看出弃宗弄赞治国有方,吐蕃内部凝聚力很强,能够留住人才。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十五日,太宗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到吐蕃完婚。得到消息的弃宗弄赞大喜过望,亲自率领仪卫远道出迎。

文成公主一行经倒淌河(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日月山(位青海西宁潢源县西南),抵达黄河河源附近的柏海(扎陵海),与弃宗弄赞的迎亲队伍会合。

弃宗弄赞按照女婿礼节拜见李道宗,他对大唐华美的衣物、仪仗非常羡慕,专门为公主修筑宫室居住,并仿照大唐贵族习俗身着绫罗绸缎来见公主。

吐蕃国民爱用红色颜料涂抹面部,公主对此很反感,弃宗弄赞下令禁止。在与公主的接触中,他也逐渐改变了猜忌暴戾的性格,变得温和文雅。为了加深与大唐的交往,弃宗弄赞还专门派出王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学习。

文成公主远嫁弃宗弄赞,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影响久远的大事。吐蕃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虽然时常与大唐兵戈相向,但却一直以大唐女婿自称,其赞普更换均要接受大唐册封。

时至今日,弃宗弄赞、文成公主的画像,仍然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内,接受人们的祭奠膜拜。

【02】大非川之战,唐军的首次惨败

弃宗弄赞达成所愿迎娶了文成公主,两国间交往日益频繁,进入“蜜月期”。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太宗病逝。弃宗弄赞派专使吊祭,并对新继位的高宗表示了祝贺与支持。高宗册封弃宗弄赞为西海郡王,让工匠刻下他的石像摆在昭陵以示褒奖。

紧接着,永徽元年(650年)五月,弃宗弄赞也因病撒手人寰,年仅33岁。

弃宗弄赞嫡子早亡,国中拥立他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即位,由宰相禄东赞摄行国事。

禄东赞为人豁达沉稳,统御有方,吐蕃在他的领导下更加强大,周边氐、羌等部落也慑服于他。由于他曾在长安住过一段时间,对大唐有些感情,因此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两国仍然延续着良好关系。

而在大唐这边,高宗继位伊始就将他父亲制定的“拓土为上”战略发挥到了极致,不断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先后多次出兵攻打西突厥,又从显庆三年(658年)开始,把战略重心东移,全力对付朝鲜半岛上两个不太听话的国家,高句丽与百济。

西南边防的空虚,不仅为吐蕃坐大变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还让刚刚平复的西突厥蠢蠢欲动起来。

看看地图我们会发现,位于雪域高原的吐蕃若想发展,必须先占据青海一带的广袤牧场,然后以此为据点向周边扩张。不占据青海,吐蕃再强悍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邦。

龙朔二年(662年),唐将苏海政奉命讨伐龟兹(古国名),抽调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所部兵力共同前往。

两位可汗原本就有嫌隙,阿史那步真借机诬称阿史那弥射造反,唆使苏海政设计将其杀害。

不久,阿史那步真也因病离世,西突厥随之陷入无人领导的混乱局面,一些部落在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率领下归附了距自己更近的吐蕃,开始进犯大唐边境。

与之相呼应,吐蕃也向世居青海的吐谷浑展开猛攻。

两国各派使者前往长安告状,都请求大唐出兵支援。高宗因为东部战事紧急,索性和起稀泥,谁也不帮。

吐谷浑一位名叫素和贵的大臣,因罪叛逃吐蕃,把国中虚实如实告诉了吐蕃。吐蕃随即大败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携妻子投靠凉州(甘肃武威),恳求高宗让他搬往内地居住。

这下高宗有些坐不住了,慕容诺曷钵不仅是受到大唐册封的合法可汗,而且他的妻子弘化公主与嫁给弃宗弄赞的文成公主一样,同为宗室之女。这样亲近的关系都不帮,面子上显然说不过去。

于是,高宗诏令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右武卫将军独孤卿云、辛文陵等人驻守凉州、鄯州(青海乐都)防备吐蕃。

龙朔三年(663年)六月,高宗又派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统一节制、调度各路兵马,支援吐谷浑。

禄东赞率军屯驻在青海湖附近,派使者论仲琮入朝,陈述吐谷浑罪行,并为新继位的赞普请求和亲。

高宗在小事上虽略显优柔,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与他父亲一样果决,毫不拖泥带水。他对禄东赞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做法深为不满,当即拒绝了和亲请求,安排左卫郎将刘文祥出使吐蕃,颁诏予以斥责。

见这招行不通,禄东赞退而求其次,于麟德二年(665年)正月,上表请求与吐谷浑和解通婚,但要求割让吐谷浑所属赤水河(青海省共和县南曲沟)附近土地做牧场。

赤水河位于青海湖以南,水草丰茂,是吐谷浑核心地带且毗邻大唐,高宗自然没有允准。

十月,高宗携皇后武则天赴泰山,组织建国以来首次封禅大典,四方属国均派人参与。在这件百年难遇的盛典前,一向以大唐女婿自称的吐蕃倒也没有再生事端。

转眼到了乾封二年(667年),吐蕃见大唐仍不表态,便开始搁置争议、闷头发展,接连蚕食了生羌部落所属十二个州。这些地方均为大唐的羁縻州,本就可有可无。正要对高句丽发起总攻的高宗索性废掉了十二州建制,默认了吐蕃的侵犯行为。

总章元年(668年)九月,经过太宗、高宗父子历时近二十年的努力,终于荡平宿敌高句丽,将朝鲜半岛全部纳入大唐疆域。

与此同时,无人看管的吐蕃已经悄然成长为一个实力强悍的庞然大物。

他们在侵吞生羌十二州的基础上继续向西拓展,截至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又先后攻陷西域十八州,大唐所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安西四镇”全部落入吐蕃之手,渐有尾大不掉之势。

从东线战场摆脱出来的高宗感受到了危机,开始向西南边防调兵遣将,且一出手就是杀招!

四月初九,高宗任命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总管,征发十余万兵力讨伐吐蕃,同时收回吐谷浑故地。

薛仁贵虽出自名门望族“河东薛氏”,但自小家境贫寒,是唐太宗在辽东战场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将领,曾在天山平复回纥作乱时,连发三箭射死三酋,收降十余万叛军,军中称他“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堪称勇冠三军。

阿史那道真是击破薛延陀汗国的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之子,郭待封则是为国捐躯的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均为将门之后。

这套班底看起来豪华,体现了高宗的必胜信心。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郭待封官职原与薛仁贵相同,这次却做了薛仁贵副手。他自恃名门,看不起薛仁贵这样的苦出身,对薛仁贵的话基本不听。

将帅失和,注定了这次远征将会沦为一场悲剧!

唐军进至大非川(青海省共和县西南切吉平原)小憩,将要南趋乌海(青海玛多县东北)作战。

薛仁贵召集两位副帅部署任务,诚恳的说:“乌海地险路远,不利于大军行进。如果我们携带辎重粮草缓慢前行,恐怕难以达成出其不意的效果。不如请两位先带两万人,留在这里看守辎重,我率精锐倍道兼行。攻其不备,必可取胜。然后我们再合兵一处,乘胜进击。”

本来挺好的主意,郭待封却认为薛仁贵存了私心,想抢头功。表面上碍于职务答应下来,可薛仁贵前脚刚走,他也随即擅自领军拖曳着辎重动身了。

薛仁贵在河口与吐蕃遭遇,挥师掩袭打败了吐蕃,乘胜进至乌海,派人通知郭待封会合。

可此时的郭待封早已离开大非川,在沿途遭到吐蕃二十万大军围攻。这些推车拉马的后勤兵哪是对手,扔掉辎重各自逃命。

薛仁贵等不到郭待封,携行的那点补给已经耗尽,只好掉头返回大非川。

两次交锋,唐军动向已尽数被吐蕃掌握。宰相论钦陵迅速集结起四十万兵力,铺天盖地的杀将过来,饥累交加的唐军再也无力抵挡,力战之下几乎全军覆没。

薛仁贵、郭待封、阿史那道真侥幸逃出生天。高宗诏令大司宪乐彦玮把三人绳捆索绑押往京师问罪,因功免死废为庶人。

论钦陵是禄东赞之子,禄东赞死后由他继任为相,与两个弟弟论赞婆、论悉多于勃论均以才略扬名吐蕃,为邻国所惮。

这次失利是大唐对外作战以来的首次惨败,野战无敌的神话就此终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