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刘奭改革 重用宦官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西汉爆浆史!
刘询是个无比务实的皇帝,大概这跟他民间生活经历有关,不过我个人感觉,还是他本身的性格使然。
这个人稳重,谨慎,绝不拿自己的工作开玩笑。宣帝一朝,长安做出的所有的决定,几乎全都是开会之后的结果,因帝王个人冲动而导致国策失误的事,在宣帝朝几乎没发生过,包括国之大事,战争。打还是不打,开会,论证,探讨…结果都看到了,没对匈奴动武,堂堂呼韩邪单于却来投降了。
霸道讲,以吏为师,吏基本等同于刀笔吏,就是严刑酷法,就是震慑;王道讲,以儒为师,仁爱天下。刘询说,大汉的治国之道,乃霸王道杂之。霸道在前,确保你听话,确保国家稳定;王道在后,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刘询是个实干家,所有的华而不实都被他摒弃,如果把刘询这句话抽象总结一下,那便是,以民为师。理论性的话,刘询就说过这么一句,但两千年中华帝国史,被这一句话说死了,后世的人再怎么变革,也没跑出这句话的手掌心。如果刘询站在云端俯瞰后世帝王千般变化万般折腾,他只会感觉到寂寞。帝国制自秦始皇起,到汉宣帝刘询时期成熟。中国制度史如讲承前启后,汉宣帝当列第一位。
刘奭即位了,他认为自己是个儒者。仁者爱人,即位不久,刘奭下发利民诏书数道,包括:各地方政府、诸侯国以及长安的皇家园林,如果有财政结余,优先赈济贫民,贫民家产在一千以下的,要赠送或借贷给粮食和种子;
太官(御膳房)减少菜品、皇家乐队裁员、皇家马场售卖部分马匹,节省出来的财政预算,用以支持民间对抗传染病;
取消盐铁专卖,国家放弃这两项收入,民间可自由制贩盐铁,用以降低价格,让老百姓受益;(不过这个政策只实施了三年…)
减轻刑法量刑,删除大量死刑条款;
放弃武皇帝时期所立珠厓郡(今海南琼山),减轻国家负担;
等等。
刘奭听说琅琊郡(今山东青岛一带)有两位大名士,王吉和贡禹,为当世读书人所推崇,于是派人请两个人来长安。
这位王吉并不是陌生人,他是当年昌邑王刘贺的老师,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高知名度,这个人前文出场过。王吉和龚遂是刘贺的昌邑帮众臣唯二保全性命的人。龚遂后被宣皇帝任命为渤海郡太守,因工作出色又调回长安任水衡都尉,卒于任上;王吉后被任命为博士谏大夫,但宣皇帝认为他是书呆子,太迂腐,没拿他太当回事,王吉失落之下辞官回老家琅琊郡,贡禹则是王吉的老朋友。
王吉老头在来长安路上发病身亡,只有贡禹到了长安。
贡禹老头前前后后讲了很多事情,比如说宫女太多了,应该都裁掉,节省费用;宫里的衣食住行规格太高太浪费,应提倡节俭;武皇帝设人头税从三岁起征,致使很多贫民因为交不起税,生了孩子不敢养,应该改革…等等,应该说贡禹心态很好,意见也很对,并没有失职。
刘奭很认真采纳了贡禹的意见,各种节省费用的规定很快制定出来并付诸实施,人头税也改为从七岁起征,征到二十岁为止。
贡禹还曾经建言废掉货币,用粮食和布帛做等价交换物。亏得刘奭脑袋没发烧,拒绝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贡禹成名很早,却一直混在民间,在暮年的暮年才来到长安做官。因为一个提出废掉货币这样让人无语凝噎的意见的人,宣皇帝一定是不屑一顾的,宣皇帝一直说,欢迎读书人,严防书呆子。
贡禹在四年时间内从谏大夫升到光禄大夫又升到长信少府又升到御史大夫,升迁速度之快堪比当年武皇帝座下的主父偃。
贡禹是死在御史大夫任上的,老头一生没有为恶,更没有贪污受贿,官声和人品都非常之好。但后世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大骂贡禹严重渎职,罪大恶极。
虽说自古文人相轻,但相信司马光不会无聊到无故鄙视千年前的一个文人。司马光说,贡禹明知当朝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他却不向皇帝说,说的全是一些鸡零狗碎,没有触及一丝一毫的本质问题。
司马光说的这个严重的问题,跟刘奭有关,跟皇权有关,或者说,天下至高的皇权,出现了异象。没有彗星凌日,也没有九星连珠,这个异象来自于人。
宣皇帝临死前给三个人升了官,表叔史高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太子太傅萧望之任前将军、光禄勋,太子少傅周堪任光禄大夫。这个意思很浅显,就是让这仨人给刘奭辅政。历代皇帝都这么做,无足道也。
这个安排应该说没有任何问题,问题出现在未央宫的最里边,两个中书宦官,石显和弘恭。宣皇帝没有动他们,让他们两个继续负责中书。
宣皇帝的意思也很简单,这两个人在他身边干了不少年,宫内宫外的事情都很熟,尽职尽责,还懂法律,理应继续留给儿子做秘书,况且这不过是两个宦官,没有后代,没有亲属,能干出什么事儿来,留着无妨。
如果从比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看,宣皇帝的想法并没错,大汉帝国的兴衰成败,跟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联系,这俩宦官充其量就是两个Npc;但玩过游戏的人都知道,如果单纯地讲某个支线任务,Npc是必不可少而且推动剧情发展的。
庄子说,同样一个葫芦,你用跟我用是两回事。石显弘恭两个人,宣皇帝只是把他们当秘书用,而且只是接电话打印文档等最低级别的这种秘书;刘奭却给他们大大地升了级。
刘奭有一点先天不足,身体不太好,虽称不上病秧子,但也就一般般,领袖人物之必备素质的强悍身体以及无尽精力,刘奭没有。一天到晚不停批文件这种事,刘奭做不来,他撑不住。而且刘奭是个文艺青年,除了读书之外,他喜欢鼓琴,吹箫,谱曲,填词,演唱,都是专业水平,绝非荒腔走板。这个《汉书》中是有原文记载的。把刘奭弄到现在,送到意大利,那就是贝卢斯科尼,那是可以出专辑的。不过刘奭对感情是比较专一的,这点比贝大叔要强不少。
一个会弹琴会吹箫,给他配个搭档就能做一曲《笑傲江湖》出来的这样一个人,让他天天汗流浃背坐那儿批文件,跟他这多愁多病多才多艺的形象严重不符,那叫俗事,艺术家要做的是用艺术探寻永恒之道。但艺术家如李存勖者,在亲自粉墨上台之余,尚且没忘了让戏子们监视群臣的举动;超脱如明嘉靖皇帝者,还知道养一群会计师在那儿算国家收支。刘奭也没有完全忘情,他还是很清楚自己身份的,他是皇帝,他有日常工作,他应该对国家负责。但是他精力不够,心思也不够,所以他需要找人帮忙。史高萧望之周堪等人级别再高,也不能帮他批文件,他们是报文件的。干这种活的人肯定是皇帝身边的人,后妃们一般不会,宫女们当然更不会,只有身边的宦官了,具体讲,就是石显和弘恭。
石显弘恭在宣皇帝身边干了十几年,再加上他们也识文断字,对皇帝怎么批文件可谓了如指掌。刘奭一开始只是问他俩,这样的事情,先帝一般是怎么批的?答曰先帝是这样这样批的。时间长了,刘奭看这俩人业务这么熟练,干脆不过问了,比较重要的告诉我一声,例行的报告你们俩自己批吧。
这个就是后世所谓的宦官专权。不过中国历史真正存在宦官专权,也就在唐朝中后,李辅国、程元振、俱文珍、王守澄这些人,连皇帝都敢随便废立,这才叫专权。石显弘恭,以及明朝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再怎么嚣张,赶上皇帝哪天看他们不爽,一样能毫不费力把他们赶尽杀绝。所以石显弘恭这种,充其量是乱政,权力还在皇帝手里,他们拿不到手。
如果单纯论批文件的水平,石显弘恭并不比刘奭差,这个郡受灾了从那个郡调粮食赈济;匈奴人要来访问,各部门要准备接待工作…这些事他们俩都懂怎么批。问题在于,他俩根本就不该是那个批文件的人,六耳猕猴再强大也只是一只猴子,变不成斗战胜佛。
皇帝只要不是傀儡和弱智,他坐在那个位置上自然而然会有公心,会知道怎么搞平衡,尽量让大家都满意,因为他用不着考虑自己;宦官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石显弘恭虽然没有亲属,但辅政大臣之一的史高跟他俩成了兄弟,这就是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