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议事(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朕有近卫师,五年必平辽!
第二天上午,因为册封皇后一事,郭可阳在中极殿接受百官朝贺。
下午应内阁及礼部、户部、工部等所请,在文华殿召开御前会议,商议朝廷大事。
首先是吏部尚书人选的确定。
前些日子在玉渊潭行宫,黄立极问起吏部尚书补缺一事,郭可阳想不出合适的人选,便让内阁牵头组织六部九卿进行会推。
所谓会推,是明朝中后期决定朝廷大员的一种主要方式。万历以前,阁臣的选任大多是通过特简,即皇帝直接任命。
会推则是当高级官员有空缺,不由皇帝直接任命,而是由吏部预先拟好人选,向参加会推者征询意见,或可、或否、或另推。最后根据被推选名单,集体确定二至四五人,由吏部领衔呈报皇帝在其中选择。
万历二十六年又确立了一种新的会推方式——类奏,改变过去的常规做法,会推之时所有参加者各推举一个人选,吏部仅做汇总,呈报皇帝选择。
会推的参与者主要是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等九卿。
可以说明代的这一制度创新是颇具开创性的,说它是中国古典政治制度向官僚民主制度过渡的尝试,尤不为过!
这一制度有效避免了皇帝用人的随意性,哪怕皇帝昏庸或者懒惰,依然能够保证高层有效的人事运转。
但是像万历皇帝这种,将朝廷六部尚书空缺出来一大半不任命,置之不理的奇葩除外。毕竟会推只是推选出来一份名单,最终确定是哪个人,还是陛下要皇帝拍板。
皇权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权力从来不是虚的,只有在出现董卓、曹操、司马懿这号人物时,皇权才变成了虚权。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时候,皇权都是一言九鼎、不容置疑的。
高级官员的会推制度,是明代官僚选任制度中最富创新性的部分,在整个中国古代独具特色,前代没有,到清初被废止。
在满清的奴隶主们看来,除了皇室之外皆是奴才。人事任免之权,岂能容许你们这些下面的奴才们置喙。所以说满清是中国君主集权专制的最顶峰,绝对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换成说是奴隶主集权专制更为恰当一些。
明代不仅仅有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央朝廷也同样出现了民主政治的萌芽,虽然并没有摆脱两千年的封建专制范畴,但好歹也是巨大进步了。如果能够平稳发展下去的话,中国的官僚民主政治或许便渐渐成形了。
但是满清的投机一搏,入关打跑李自成取得天下,彻底终结了这一历史进程。对外实行极为严厉的海禁,终结了东南沿海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对内实行奴化统治,将中国拖入半奴隶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从此进入黑暗的三百年,彻底落后于世界。相对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来说,满清的这些作为,才是最令人痛恨的。
明代虽然也有海禁,但是并不严厉。到明中后期更是成了一纸空文,沿海对外贸易高度发达,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郭可阳接过内阁呈上来的名单,只见上面写着“房壮丽、王永光、何如宠、毕自严”四人。
以郭可阳当下对大明官员的了解,对这四人并不清楚,当下便有些尴尬,不知道该如何取舍。总不能随便圈一个吧!
其实郭可阳不知道的是,类似于这种随便圈一个的事,崇祯即位后还真是干过。只不过更加的离谱。
崇祯二年时,崇祯皇帝下旨扩充内阁,要求朝臣推选入阁人员名单。经过了一番唇枪舌战,十个候选者的名单递交了上来。其中既有与阉党有关联者,又有东林党人。
崇祯为了不引起党争,显现所谓的“公平”,竟然“创造性”地用“枚卜”的方式选择内阁辅臣。
所谓“枚卜”,就是崇祯将分别写有十个人名字的纸条放在一个金瓶中,而后焚香肃拜,依次从瓶中抓取。
这样便抓出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刘鸿训六人名字。就令这六人入阁参赞机要。
朝廷最重要的人事任免,居然采用这种方式做出选择,可谓滑稽至极!说白了,就是崇祯没有什么主见的无奈之举,极为符合他乱谋无断、施政任性的个性。
郭可阳读军校时,曾经熟读过某位教员的着作,深知“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是出主意和用干部这两件事”。
在后来的带兵实践中,对这句话也深以为然。对于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命,自然不可能像崇祯那样随便选一个。
郭可阳沉思一阵后,便对黄立极说道:“这四人德行才干如何?还请黄先生为朕详细讲讲。”
“参赞机务、以备垂询本就是内阁的职责所在,不敢蒙受陛下用‘请’字。”黄立极拱手道。
而后黄立极便将四人的德行才干和主要事迹,为皇帝讲解起来。
房壮丽,北直隶保定安州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万历三十五年为湖广道监察御史,敢于向朝廷谏言,向朝廷推荐的杨涟等十三人,后来都为名臣。
天启二年任工部侍郎兼河道总督。当时黄河决口,他日夜在河堤上督率河工,决口合龙病倒,遂告假回乡养病。天启六年复任吏部侍郎。
王永光,北直隶长垣人,万历二十年进士。
万历二十八年调文选司。王永光选拔官员严格按照规章办事,谢绝一切请托,因此,被时论推为本朝“选君第一人”。天启六年辞官回乡。
何如宠,南直隶安庆府桐城县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天启元年,何如宠升礼部侍郎,因母病故未到位。守孝满,赴任原官。后遭魏忠贤心腹魏广微弹劾,被革职。
毕自严,山东淄川人,万历二十年进士。
为人公正廉直,天启元年,任天津巡抚,整备海防,修战船、治兵器、建水军,使天津武备大大增强。
天启五年调任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次年改任南京户部尚书。天启六年因病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