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玄武门之后》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视频通万界:开局盘点十大意难平!
崔家的孩子们在长辈的安慰下,心情逐渐舒缓,开始思索未来的对策。“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若选择投降叛军,无疑风险重重。”
崔家的家主沉吟片刻,信心满满地说:“既然我们早已预见到这一幕,此事便不足为虑。你们无需过多担心,我已有妥善的安排。”
他心中暗自思忖,回想安禄山之乱时,大唐的国运尚未走到尽头。唐玄宗归来后,那些向安禄山投降的臣子反而遭到了惩罚。
然而,如今天空已经发出预言,指出大唐的衰落不可避免,国运已从大唐转移至其他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寻找一位合适的统治者,以保证家族的持续繁荣,变得至关重要。
至于所谓的投降等同于背叛——他冷哼一声,历史告诉他,欧阳家族凭借叛乱建立了晋朝,梅家族在隋朝的建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李家族更是建立了唐朝。忠诚与否,历史往往给出的是复杂的答案。
在大户人家的眼中,尤其是像崔家和卢家这样的世家大族,李家族并非他们的主导,而是与他们平等的伙伴,忠诚自然无从谈起。
所谓的家族,首先考虑的总是家族的利益至上。
举例来说,唐武宗曾试图通过婚姻联盟来拉拢崔家和卢家,却遭到了拒绝,这让他感到极为失望,甚至哀怨地说:“在平民阶层,婚姻是不受官职或地位限制的。作为帝王之子,我难道不能与崔家和卢家比肩而立吗?”
此外,唐朝的权威已经日渐式微,唐僖宗并非唐太宗那样的英明皇帝,对世家大族的控制力微乎其微。区区家族的恩惠承诺,便能轻易让唐僖宗屈服;一旦撤回,便可能导致他的政权崩溃。
许多如崔家这样的家族首领开始重新评估局势,思考如何打破传统的成见,转而投资黄巢这位盐商。然而,天空的预言改变了他们的计划。
叶锋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宋太祖赵匡胤曾宣称‘我与民同天’,那么,宋代的皇帝,以及包括隋唐在内的前朝皇帝,他们与谁同天呢?答案是大户人家。
这些在华泉之下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他们在地方上有着几乎与皇帝等同的权势,因此他们并不关心谁坐在皇宫的龙椅上。当黄巢发起起义时,他们能够保持相对的平静。
唯有赢得大户人家的支持,皇帝才能够确保自己的王位稳固。即便是以严厉着称的李克,也颁布了这样的诏令:‘不得欺凌小户,应当关照大户。’”
他们以为黄巢同样物资匮乏,但黄巢很快就揭穿了他们的天真。
在大唐的鼎盛时期,世家大族主要盘踞在首都长安和洛阳。然而,当黄巢攻克这两座繁华之城时,他并未对大户人家曲意逢迎。相反,他将他们视作提款机,每当军需物资短缺时便洗劫一空。
世家大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皇帝不得不悉心讨好四大家族和六大家族,但黄巢的破坏力却让许多人得以幸免于难。
这些言论激起了唐朝世家大族的愤怒与愤慨。
崔家的家主紧握牙关,沮丧至极,甚至砸碎了手中的咖啡杯:“竟敢如此,你这个小子!黄巢难道疯了吗?“”\即使是皇帝也要对崔家礼让三分,黄巢又怎敢轻易触犯崔家?
崔家的孩子们努力安抚家主的愤怒,试图掩饰自己的恐惧:“家主,请您息怒。黄巢不过是个来自乡下的粗人,他的见识有限,那些关于‘小镇里的疯水’的言论,不过是逞口舌之快,不足为信。他未能通过科举,又岂能掀起大风大浪?”
他们的声音逐渐提高,语气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自己的论点缺乏信心的迹象。
对于世家大族而言,科举考试是他们晋升仕途的少数途径之一,然而黄巢为何置若罔闻?
如果他换成黄巢,或许他会说出更多。挡他道路的人都将被无情清除。
唐朝着名的宰相,他情感复杂却见解独到,评述道:“他那冲锋的气势弥漫在整个首都城市,到处都是黄银色的盔甲,他的个性确实通过他的行动得到了体现。”他原本以为黄巢不太可能攻占首都,但不仅黄巢到达了那里,他还一举颠覆了世家大族的统治。
这种疯狂在历史上独一无二,令无数英雄学者都感到敬畏。
——
唐太宗李世民扫视着队列中的军政官员。
果不其然,许多官员愤怒至极,以至于他们的手不停地颤抖。若非唐太宗在场,他们或许会当场诅咒他。
那些贵族家庭的子孙在黄巢面前被视为马匹和骡子,遭受了不堪的对待。
黄巢真是个疯子!
唐太宗的嘴唇微微下垂,但很快抑制住了冲动,维持着王者从容的姿态。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唐太宗内心深处对黄巢的疯狂实则抱有敬意。
他也曾与大户人家有过冲突,承受了不少侵扰。战场上,他有着报复和屠杀的的自由,但对于家族的稳定,他无法像黄巢那样放任自己的情绪。
他未能对大户人家动手的主要阻碍是人才的稀缺。
大户人家掌控着知识和人才的流通。唐太宗李世民虽然积极推广科举考试,但在贞观年间,像刘犁这样的平民通过考试崭露头角者寥寥无几。尽管唐朝的科举制度声名远播,但背后……
对抗大户人家意味着孤立无援。
因此,他选择了收回言辞,继续与大户人家共处天命。
他渴望为自己的冤屈寻求复仇,而黄巢恰恰为他实现了这一愿望。
若非黄巢成为唐朝命运的象征,他真想向他致以敬意。唐太宗在结束沉思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黄巢的行径也给了他新的启示。大户人家并非如他想象中那般不可战胜,或许他能够从黄巢的疯狂中吸取一些教训。
叶锋指出:“民间叛乱自有其局限性;朱元璋能够成功,但黄巢却未能如愿。不久,唐朝的骑兵归来,黄巢的起义最终被镇压。”
黄巢起义这场轰轰烈烈的大动荡终究画上了句号。
唐朝的僖宗皇帝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君主。在起义期间,许多文官的子嗣被黄巢的骑兵所俘。
僖宗皇帝归来后,愤怒地责备他们:“你们身为部长的后代,世代享受家族的荣光,又怎能背离对叛军骑兵的忠诚之道呢?”
那位领袖反驳道:“当骑兵冲破首都的城门,陛下,您选择了逃往三江之地,而唐朝的骑兵紧随其后。我们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被遗留在此,面对叛军,我们又能如何保护自己和家园?皇帝自身无法守护首都,却转而责怪我们这些无辜的百姓。这样的逻辑,真的合理吗?”
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指责僖宗皇帝无能,并且喜欢将责任推给他人。
齐清照的声音逐渐消散,眼中闪过一抹失望的光芒:“唉,如果唐朝是这样的话,那宋朝又何尝不是呢?在靖康之变中,也有无数个‘僖宗皇帝’。”
叶锋沉声道:“这场起义无疑是唐朝最为深远的影响,它将大唐拖入了无尽的深渊。黄巢或许已被击败,但在春天的华泉之下,仍有无数个黄巢般的火种在活动中。”
僖宗皇帝曾寄望于自己能如玄宗皇帝一般,通过延续唐朝的寿命来挽救摇摇欲坠的江山。
然而,天空渐渐昏暗,屏幕上的画面也随之消失。按照惯例,这样的视频应在天上播放。
黄巢沉思片刻,低声道:“那么,我已经失败了……”
他心中明白自己的失败,因此并无太多的遗憾。能够抵达首都城市,对他来说已是难以想象的奇迹!除此之外,还能有何期待呢?
他性格冲动,否则,他不会选择屠杀大户人家,断了自己的后路。
曾如同蚂蚁般胆小怕事的他,如今让天地变色,使人民臣服。即便失败,他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完成了一次壮烈的崩溃。
黄巢心中满足,他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足够精彩。
他信任的顾问激情洋溢地说:“黄兄弟确实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超越了常人的局限。我们接下来该如何行动?继续战斗吗?”
黄巢沉思了良久,最终微笑着开口:“正如秦失其鹿,天下共起而逐之。如今唐失其鹿,我黄巢为何不能取而代之,掌控唐的神器?”
随着视频在天堂中播出,他的野心逐渐膨胀。僖宗皇帝的无能,唐朝的衰败,让他觉得无需畏惧。这一次,他会更加谨慎,小心翼翼地行事。
黄巢的骑兵迅速行动起来。然而,这一回,他们并非前往广道攻城,而是直接北上,发起了一场北伐。天堂已经发出了警告,那里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在黄巢的指挥下,商人和平民们充满了热情与激情,他们的士气和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昂。
对于天堂预测黄巢最终会失败的预言,他们并不担忧。毕竟,那可能是几个月后才会发生的事情。只要眼前有酒可喝,他们便觉得足矣。
若非走投无路,谁又会选择造反呢?
黄巢走向朱敦,热情地与他打招呼,随后好奇地询问:“天堂预言我会失败,但有人已经彻底击败了唐朝的骑兵。那人究竟是谁?”
朱敦,不过是黄巢手下的一名低级官员,他直言不讳地回答:“尚不清楚。黄兄弟,想这些事情有何意义?自从天堂出现以来,世间再无确凿之事。我们只需关注眼前,其余的不必多想。”
黄巢心情沉重,点了点头:“你说得对。”
他并不知道,这个朴实无华的年轻人卞途在未来将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他正是黄巢渴望成为的那种人,唐朝的终结者。
朱敦迫使唐哀帝退位,建立了大梁,宣告了唐朝的正式终结。
在天堂中,屏幕按照预定计划播出。
唐朝的太宗皇帝,近几天来心情颇为沉重。目睹这些世家大族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又有谁能保持冷静呢?
近期,他常在天堂中向龙肖皇帝诉苦:“尽管屏幕已经预警了一些未来的事件,但它的作用毕竟有限。而且,它也可能对我的寿命产生影响。”
龙肖皇帝带着几分茫然地回应:“胡言乱语,你曾说过‘手拉手,一起变老’。我们应当共同而无悔地迈向老去,你必定能够长寿。”
唐朝的太宗皇帝带着一丝戏谑,漫不经心地说:“那可说不定。如果屏幕继续它的骚扰,我或许会比你先走一步。”
“好吧,好吧,既然如此,那就别再看了,免得你心烦。我会帮你查看,然后告诉你结果。”不久之后,屏幕按照预定计划开始播放。
【这位尊敬的皇帝,乃是一位来自太原的风流倜傥之人。】
在唐朝的大安宫中,太宗皇帝的父亲齐渊正忙于与一群退休官员和太监共同照料花草。
在玄武之变中,太宗皇帝对他兄弟们造成了重创,并迫使齐渊“享受”起了退休生活。
然而,过去的几个月里,他始终无法平静,心中充满了不安。太宗皇帝对他宠爱的萧儿和其他几位萧王子施以重拳,甚至篡夺了他的王位。如果说他对太宗皇帝没有怨恨,那恐怕并不真实。
季府如何能够培养出如此暴虐的君主,掌控朝政呢?
另一方面,季渊也逐渐意识到,他的萧儿子具备非凡的才华,稳固地掌握了王位,并有效地治理着国家。他思考着,即便季建成登基,可能也难以像他的儿子那样出色地统治。
因此,季渊对太宗皇帝的情感变得复杂起来,既有深切的怨恨、难以抑制的骄傲和不断的后悔,这些情感在他的内心深处纠缠不清,难以用言语表达或自我理解。
退休后,他怀着复仇的心情,日复一日地为他的萧儿子制造难题,增添了太宗皇帝的忧虑,使他生活得颇为痛苦。当季渊听到屏幕上提到“太原的花花公子”时,他的眉毛微微扬起,身体不由自主地挺直,似乎察觉到了某种熟悉的气息:“这难道是在说我?”
屏幕曾说过名单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如今应当已经轮到唐朝了。他,出身陇西季氏家族,年轻时曾是太原的一位英俊且才华横溢的青年。
无论如何审视,屏幕上提到的那个人分明就是他自己!
至于这位诗人可能是季世民的可能性,他冷哼一声,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不听话的儿子,竟能获得如此美誉?一位妾室带着戏谑的语气说:“陛下也曾挥笔写下辉煌诗篇,您的文学造诣非凡,故而名单上确实可能会有您的名字。”
季渊向来是一个骄傲的人,他常以家世为豪。
在他年满九十八岁之际,季世民凭借在前线的丰富战斗经验,目睹了百姓的疾苦。他的母亲杨帝统治残暴,起义如同星火燎原,她已无法再将其镇压。
他开始深思,是否应当选择投靠这些起义军之一。
俗语有云:“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他的父亲建议道:“何不成立一家名为大唐的公司,自己做那老板?”
季渊迫切地想要采取行动。季府所持有的唐族侯爵头衔是源自隋朝的封赏,然而这一荣誉在民间并未深入扎根。
他的母亲道氏,出身于前隋帝国,是隋炀帝的侄女。她曾表露出“但愿我是男子,得以为隋炀帝复仇!”的愿望。
无论如何,季府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家族,他们已经做好了反抗隋朝的准备。
在这样一个充满反叛氛围的家庭中成长,季世民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些情绪的熏陶,并开始策划推翻隋朝,助力父亲起义。
然而,起义并非易事。
当时,已有九次大规模的起义和五十余次小规模的暴动。诸多势力如刘宣王、李毅、窦建德、王世充、隋文帝、薛举等,再加上北方的突厥部落,都对季渊构成了威胁。
屈原面临着挑战,并开始呼唤季世民。
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季世民,如同一位大学生,似乎轻而易举地通过了起义的考验。对他而言,这些挑战都不过是小菜一碟。
唐军如同疾风骤雨,迅猛地冲破敌阵,攻克了城镇,奠定了大唐的基础。
屈原被认为是开国皇帝中相对容易的一位。他的任务不过是揭开帘幕,让季一接手掌控大局。
舞台上的观众质疑道:“等等,你称呼这位皇帝为美?”
汉武帝摇了摇头,难以置信:“这是何等样的官员?那些征服敌人、带来和平的人被誉为武。那些平定叛乱、整治混乱的人被誉为武。那些征服蛮族、安抚百姓的人被誉为武。而这个季世民,难道不应像我一样,被尊称为武皇帝吗?”
开国皇帝们很少见到屈原如此自如,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嫉妒。他们不禁思考,为何自己没有如此杰出的儿子?
秦始皇目光中似乎带着一抹轻蔑,望着他的儿子扶苏。
扶苏毫无犹豫地承认了自己的过错:“父皇,我的无能是我的过错。”
汉景帝目光投向他的太子景应,不禁摇头,心中充满了失望。
这位太子生于世界的巅峰,却未能在起义中给予父亲助力。景应感到自己既无显着的成就,也无明显的失败,但现在,与季世民相比,他感到无比的不足。
他倾诉着自己的失落,“若我拥有他一半的力量,征服世界想必不会如此艰难。”
景应心中默念:“……”
他提醒自己,别再进行这样的比较,别再让自己陷入无谓的失落。
朱棣感受到父皇朱棣的目光投来,心中不禁涌起一丝不适,仿佛芒刺在背。在朱棣开口之前,他已迅速回应:“父皇,你登基之时,我年仅七岁,虽有良善之心,却尚未拥有足够的力量。”
朱孝光皇帝忆起往事,不禁重重地哼了一声,收敛了批评的目光。
他转换了话题,语气变得严肃:“此事说来轻松,实则在隋朝末年发动起义,过程极为艰难。北方的突厥部落虎视眈眈,叛乱者坚韧不拔,朝堂之内更是充斥着无能的皇帝。的确是局势动荡,令人堪忧。”
然而,季世民在年仅十九岁时就已脱颖而出。想到自己十九岁时在做什么,朱棣沉默了。
“在十九岁时,他刚结婚,忙碌于家庭和新婚妻子孩子之间,而我还在家中孤独地度过。”
季世民成为了许多皇帝羡慕的对象,而季渊则受到了许多人的崇拜。
屈原并不高兴,他责问道:“你能否不再提他的睫毛?世民确实助我登上权力的宝座,但他只是我麾下的一名将军。一个称职的侯爵无需亲自上前线战斗。你难道不了解侯爵的职责吗?”
实际上,屈原正安闲地享受着儿子们的劳动成果,心中毫无愧疚,因为他将他们的成就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屈原对普通人抱有优越感。他,屈原,是精英阶层的一员,而像金王和朱元璋这样的王朝创始人,在他眼中不过是肮脏的篡位者!
他曾经嘲讽地说:“往昔的王朝皇帝,很少有出身卑微的,比如那汉高祖,他的出身甚至比普通人还低,不得不亲自在战场上拼搏奋战。
而我,出身于贵族世家,英雄豪杰纷纷前来投效,我无需亲自投身于污浊的斗争。
我的功绩如此辉煌,或许堪比汉高祖,我将永载史册。”
正当屈原试图为侯爵的生活方式辩护之时,历史的车轮继续滚滚向前。
屈原是大唐的创始人侯爵,但很少有人仅将他视为一个单纯的创始人侯爵。
例如,狄仁杰便认为真正的创始人侯爵应是季世民,他曾对皇帝表示:“太宗皇帝,历经风霜,亲自披荆斩棘以稳定天下,并将治理的接力棒交到了他的儿子宪宗手中。”
屈原默然无语。
九岁的季世民好奇地问:“什么是玄武门事件?”
屈原的脸色顿时变得阴沉。自从大唐朝的舞台幕布拉开以来,他一直渴望神灵能够认可他的成就。他急切地希望批评他放荡不羁的儿子宪宗的暴政行为,并改变自己作为一个半流放的摄政王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