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 第6章 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后,为何不辞而别?

第6章 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后,为何不辞而别?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乐天派流浪的猫的新书!

《红楼梦》第一回提到落魄的读书人贾雨村,寄居在葫芦庙卖文为生达三年之久,正苦恼之际,幸得邻居即当地的望族士绅甄士隐的资助——五十两银子和两套冬衣,从而得以进京赶考,顺利科考及第,求得功名。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而是当晚五更时悄悄"进京去了",根本没向甄士隐辞别。

甄士隐只得作罢,他原本打算再写两封推荐信给贾雨村"带至都中去,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身之地",但贾雨村不过是托庙里的和尚转告甄士隐使人过去请的家人:"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贾雨村何以如此急迫,就与恩人甄士隐不辞而别?真的是忘恩负义的本性使然吗?

其实,下这个结论还为时过早。那时的贾雨村不是小人,没有忘恩负义之心,还是很有理想抱负的年轻人。

这从他中秋之夜对月所吟的"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以及放歌吟对显示的才情就可看出:贾雨村确实是才华出众的"穷儒"。

正因为如此,爱才的甄士隐才仗义疏财,只因考虑读书人的体面与自尊,不便轻易相赠,才选择了中秋时邀他喝酒赏月,待他主动说出"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即能到得"的困境后,及时豪爽相帮。

贾雨村受助的表现,也确实道出自负的读书人死要面子的清高:"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其实,贾雨村只是强自淡定,内心深处早已按捺不住,盼着火速到京参加科举考试,以期早些博得功名,实现飞黄腾达封妻荫子的荣光了。

但贾雨村与甄士隐喝酒时却能压住狂热,并未吐露心声,而是在酒后三更回庙后,才急切地收拾行囊,五更时忙忙的赶考"进京去了"。

贾雨村的心情似乎可以理解。毕竟那时交通不便,进京赶考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抵达的。他原本在葫芦庙呆了三年被"淹蹇住了",凭其"进京求取功名"之心,肯定是一刻也不想困在这个落魄之地,一心想着科考成名一飞冲天,何况还有"回头向他看了两次的"风尘中之知己"娇杏,让他"狂喜不禁"心潮澎湃呢。

所以,贾雨村回到庙里,哪里顾得及考虑读书人的基本礼节,等待"黄道吉日时"当面向甄士隐辞行。

批书人脂砚斋在此处也说,贾雨村不辞而别,实乃爽快之举。意指贾雨村这个人不拘小节,懂得变通,不是一味死读书的迂腐之人。

故从这方面而言,说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不辞而别,实属他忘恩负义的本性使然,还不够准确。

不过,贾雨村"略谢一语"、不辞而别,这些确实有违读书人知书达礼的行为,也说明他还是有些不地道见不得光的小心思。

如假装不在意甄士隐所赠的银衣,还假装淡定地陪着甄士隐赏月喝酒到三更时分,足以看出贾雨村这个人不简单,城府极深。

甄士隐资助的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二万五千元左右。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打秋风时,才得到二十两银子。二十两银子就是那时普通的庄稼人一年的收成,可见贾雨村得到五十两银子,内心说不定顾虑着,万一是甄士隐一时冲动呢,隔天不高兴了要收回去?毕竟甄士隐的小康之家只能算殷实,还不是"富甲一方",总之夜长梦多啊!

另外,猜疑多想的贾雨村可能还担心,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甄士隐若要求回报呢。自己做不到,怎么办?甄士隐在喝酒时不是明显表露了"明冬再晤"之意?今后自己的前程哪能受"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的乡宦甄士隐左右?

甄士隐的资助,可惜了!他到底识才不准,还是高估错看了贾雨村。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像贾雨村这样懂得变通还假意清高之人,必然是"多面孔"。若他能不忘初心,坚定地走上正途,兢兢业业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干出一番伟业;但若步入歪门邪道,肯定也是大危险,会成为令人不耻的反派人物。

所以,贾雨村得到甄士隐资助,成功科考及第顺利入仕的短暂时期,还是气宇轩昂,一身正气,并没有小人做派。

只是受挫被贬之后再次复出时,很快融入封建官场腐败的大染缸,才有了忘恩忘义的本性使然,不再是当初那个有理想有雄心壮志的正派读书人贾雨村了。

说穿了,贾雨村之所以变坏成为小人,很大程度上是封建末世腐败的官场不堪的制度和现实导致的。

曹公在第一回特意着墨于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却选择不辞而别,一方面的用意也在这里,暗示不可救药的封建末世害人不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