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封家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重生1980:我要当公务员!
如果按照上一世王笠纶善于钻营的性格,这个时候就应该开始运作,走走后门,争取留在河口区公所。
但这一世他没有这么做,除了确实没有门路关系外,他也知道一旦这么做了,在领导心中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这种小地方,人际关系尤为复杂,在领导心中的印象又至关重要。
在区公所等李永强递交申请后,两人一起回到了峪平乡黄坡村,这里也是峪平公社十一大队。
公社这个体制目前还保留着,其实也就一套班子两个牌子,领导都是乡镇的干部。
以前称呼公社多过乡镇,但随着中枢最近一轮轮的文件下达,很多地方又恢复到了乡镇党委政府领导下,其实也就是一个名字的不同。
王笠纶和李永强住在一户罗姓老乡家里,他们这种知青生产队一开始是有知青点安置的,几个知青住在一起,一起出工一起做饭,也一起学习。
但城里来的孩子很多生活上的能力其实很欠缺,借宿老乡家就方便多了,只要给钱或者粮票,又不用自己做饭,所以后期知青很多都住在老乡家。
罗家有夫妻二人,育有三男两女五个孩子,大的已经在部队当兵,最小的还在读小学,老二在家务农,老三在乡里读初中,老四老五都还在村里上小学。
这算是时代下标准的家庭,因为住在老罗家,王笠纶也会经常辅导几个读书孩子的功课,他们来自大城市,一开始就收获了崇拜的目光,而每当他们讲起哪些这里没有只有大城市才有的事物,几个孩子更是满脸的新奇。
因为知道王笠纶和李永强这两天就要回城里了,双方相处也一年有余,今天晚上李嫂还特意准备了几个菜,老罗更是拿出了珍藏的半瓶酒,要给王笠纶和李永强饯行。
“那我算是沾了永强的光,今晚也跟着吃顿好的。”王笠纶笑着说道,也是借机打算告诉老罗一家自己留下的事。
“这是什么话?你难道不回城里?”老罗是个寻常的庄稼汉子,但人也比较灵性,只是生在这个时代,如果能接受好的教育,或许也是某方面的人才专家。
王笠纶笑着点了点头,然后一脸释然的说道:“嗯,不回去了,我已经填了表,过几天区公所就要给我安排去处,这一年来也多谢罗哥和嫂子照顾,大概我也不会离得太远,以后若是能帮上的,你们不用见外。”
“你这是咋想的?人人都回大城市,你偏偏留在这?你爸妈肯定也早就盼着你回去了,你这样怎么跟家里交代?”李嫂也只是普通农村妇女,不懂什么大道理,但也知道王笠纶的选择有些违背常理,并且还有些不孝。
“也不是人人都回去啊,我知道河口镇也有一个留下的,不过李嫂倒是提醒我了,今晚我得写信给爸妈说明情况。”王笠纶笑着应付过去,没有说自己留下的理由。
“我已经劝过他了,他想留下来当干部,或许这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吧。”李永强在一旁帮腔说道,虽然内心不看好王笠纶的选择,但他还是尊重朋友的选择。
接下来便也不再说王笠纶留下的话题,几个孩子早已迫不及待的等着开饭,毕竟今天这一桌子快赶上过年了,在孩子们眼中这可是难得的大喜事。
王笠纶和李永强都很默契的少吃,尤其是好吃的尽量不取,也是为了让孩子多吃点。
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一顿美味的饭菜都是奢望,别说菜了,要是有一碗白米干饭,那也是非常奢侈的。
酒王笠纶也没喝几杯,一来他本就不胜酒力,二来半瓶酒三个人喝也不多。
饭后王笠纶就和李永强回房休息,李永强开始收拾自己的行李,而王笠纶则点着煤油灯,在一张陈旧的桌子上,开始给家里写信。
村里其实已经通电,但是这时候已经过了用电时间,拉了闸只能点煤油灯。
书信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通讯手段,王笠纶也经常给家里写信,这一年多也收了过几次家里寄来的信。
王笠纶的父亲是苏州机械厂的一名钳工,母亲是纺织厂的车间女工,这是标准的工人家庭,他们家的条件放在全国也不算差。
“父亲见信如晤:
当您收到这封信时,本应是儿子返城归来之时,然在返城前夕,儿擅作主张,选择留在西北,其中缘由请父亲听我细细道来......”
这个时代的书信,基本上还是这种半文不白的调调,也不是说通用语调,而是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大家也都是这么写的,王笠纶当然也不例外。
“西北贫苦,人民群众生活艰苦,此时县里缺少年轻干部,鼓励知识青年留下,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看到那些淳朴的乡亲,我实不忍心离去。自古忠孝难两全,只期有一日我能做出一番成绩,再回父母膝前尽孝。”
王笠纶没有说出真实的原因,而是一番大义凛然的说辞,倒是显得他觉悟很高。
其实王笠纶这种选择,也不是不可能,因为前些年开始的大三线建设,要到明年才结束,这个时期确实有很多技术工人知识分子,远赴西北西南穷苦之地,十几年没有过回家的都大有人在。
“小妹彩衣九月便上初中了,此时正值青春叛逆之时,请父亲母亲多些耐心,小妹自幼聪慧,只是玩心较重,她日开窍便会省心不少。请父亲转告小妹,我留于家中之物,待她上中学后可尽数取之......”
王笠纶在信里还提到自己的妹妹王彩衣,这个妹妹是亲的,比王笠纶小了整整六岁,兄妹俩平日里感情极好,离家这一年多,要说王笠纶最思念的就是这个小妹。
“儿笠纶顿首遥拜,愿父亲母亲身体康泰。”最后是符合情景的结尾,王笠纶的字不算太漂亮,但也还过得去,一封书信倒是写的有些感觉。
写完之后王笠纶将其装入信封,这地方要寄出去也还没那么容易,要去了区公所才有邮电所投递。
第二天王笠纶又送李永强去了区公所,今天有政府安排的车送他们到市里火车站,这些知识青年,今日离开大多数一辈子都不会再回到这个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