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 第22章 谁教的

第22章 谁教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开局气哭朱元璋!

朱寿正在厨房忙活着,朱元璋坐在八仙桌前,随意地放下酒杯,看似不经意地问道:“这些都是你教他的?”

李善长面上泛起一丝微笑,轻轻摇头:“那是他欠收拾了。”

朱元璋则悠然自得地喝了一口酒。“你舍不得。”李善长一句话就点破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

朱元璋的疑心病又犯了,开始怀疑自己的孙子与李善长这位老臣有勾结。

他并未反驳,确实舍不得动朱寿,甚至想将其捧在手心里呵护。他低声说:“雄英跟他不同。”

作为朱元璋最疼爱的皇孙,他对朱雄英的了解远超过其父朱标。

那件事过后,朱雄英的变化瞒不过朱元璋。因此,他没有立刻将朱雄英带回京城,而是封锁了其死而复生的消息。

李善长听闻此言,目光深邃地看向朱寿,原来朱元璋怀疑的是朱寿的身份。“罢了,罢了。”

朱元璋不愿在此事上过多纠结。毕竟,朱寿献上燧发枪和土豆,是为了他朱元璋,而非因其帝王身份。或许正因如此,双方才能坦诚相待。

李善长为朱寿说好话:“少爷的确与众不同。”

他又感慨道:“只是老夫年事已高,无缘亲见少爷口中所述的盛世景象。”

朱元璋眉毛微挑,淡然一笑:“看来你很笃定朕会让他坐上那个位子。”

李善长急忙否认:“我从未说过这样的话。”立储之事他绝不会插手,如今他身为戴罪之身,已无立场可言。

朱元璋意味深长地看着李善长,叮嘱道:“既然贡盐销售渐趋稳定,就别再让朱寿亲自去了,有空多教他一些律法、政务。”

朱寿在迁都问题上的见解令朱元璋颇为满意,但迁都并非易事,首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处置燕王朱棣,是转移封地还是直接撤销其封号,都需要深思熟虑。

此外,朱寿提到的南北差异问题,若非朱元璋英明决断,如今北方恐怕还在沿用蒙古习俗。

“爹,这燧发枪真是厉害。”

人未到,声音先至。

朱棣风风火火地闯进来,一手举着燧发枪,一手提着刚猎到的野鸡。“百步之外的野鸡,一枪就倒了,只是这东西明明像火铳,为何叫枪呢?”

朱寿听见动静,擦了擦手,从厨房走出来解释:“因为燧发枪前端可加刺刀,近战时也能当作短枪使用,避免沦为烧火棍。”

朱棣仔细观察燧发枪侧边那些看似无用的结构,朱寿取来刺刀,装在枪上固定好,解释道:“这样一来,即使火药和弹丸耗尽,士兵仍有一定的战斗力。”

他将枪还给朱棣。“侄儿,让开点儿,四叔怕伤到你。”

朱棣兴奋起来,找了个空地,将加了刺刀的燧发枪当作长枪演练一番。一套动作下来,朱棣颇为欢喜。虽比不上精心打造的精铁长矛,但对普通士兵而言已足够实用。

“四叔,这燧发枪应该足以打动燕王了吧?”

朱寿问。朱棣点头:“确实够了,但这对燕王来说只是锦上添花;他最缺的还是粮草,我听爹说你手中有一种宝物叫土豆,能解他燃眉之急。”

朱棣虽对枪垂涎,但深知短时间内无法大量制造,不如趁机争取到土豆。

朱寿面露难色,他手中的土豆已所剩不多,恐怕难以支撑到下一季收获。然而,这是与燕王交好的良机,土豆虽珍贵,但错过实在可惜。

毕竟,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四叔,我这里也就不到百斤,如果你需要,就拿去吧。”朱寿满脸心疼,今后自家餐桌上怕是要少一道菜了。

朱棣满心欢喜地拍了拍朱寿的头:“好侄儿,下次四叔回北平府,一定给你带份大礼。”

抛开燕王可能谋反的传言,朱棣其实挺喜欢这个侄子,对待自家人十分慷慨。

“四叔你先去休息,我把野鸡处理一下,给你们做顿好吃的。”朱寿心中纳闷,怎么感觉四叔眼神中带着一丝埋怨?

朱棣回到朱元璋身边,悄声道:“爹,那土豆……”

朱元璋打断他:“别想,这点土豆能种几分地?刘三吾掌管着上百亩地,将来不愁没你的份。”

朱元璋没想到朱寿竟肯拿出压箱底的宝贝。当初抱着自己大腿哭诉没土豆活不下去的朱寿,怎会如此大方?

朱棣争辩道:“可这是侄儿送给我的,您这是明抢。”

面对朱元璋,他底气明显不足。若是等父皇赏赐,那么多藩王、功臣分一分,能有百来斤就算不错了。

朱元璋瞪了朱棣一眼:“你想都别想,五十斤,最多五十斤!”

见朱棣还想开口,他又补了一句:“不想回封地,可以不回去。”

朱棣无奈,五十斤就五十斤吧,总比没有强。他自我安慰:等明年收获了,至少比别人多一季的粮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