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田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七日!
随欢喜嫌弃自己的儿子太过早熟,总是像一个小大人似的,担心这,操心那,没有一点儿身为小朋友快乐可言,而且看儿子和赵家兄妹们都挺合得来。
所以她就趁着今天去赶集,把门给锁了,不让岁晏殊操心看家的事,她把岁晏殊赶到赵家,让岁晏殊放松一下自己,去找他们痛痛快快的玩儿一天。
赵钰看岁晏殊也同意了,于是,招呼着弟弟过来,两人一人牵着一只妹妹的小胖手,背上背着小背篓,里面放上妹妹的米汤糊糊还有妹妹放零食的小荷包。
岁晏殊和赵默然最后审视了一下刚刚坐在院子里的这块空草坪,确认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之后,赵默然跑到屋子里和赵墨交代了一下去向,就一起离开了。
他们走在村里的土路上,小草随着微风轻轻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肢,焕发着新的生机,不时有蝴蝶蹁跹着飞到路旁的野花上,蜜蜂是它们的伴舞,阳光洒在一切生灵身上仿佛给他们都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
正好路过了各家的田地里,田垄高高的,谈七喜进去的话,头刚好挨着路边的沿。
赵默然心有余悸的看着田垄,忽然,他像是想到了什么,提议道:
“我们去地里找找看吧,说不定月娘是和我一样去地里的时候滑到水沟里了。”
村里孩子们对长辈们的叫法不一,像月娘这样的妇女,一般被称为婶婶或者娘娘,又因为月娘经常被人叫做月娘,孩子们听惯了,叫月娘娘的话,像是另一种信仰,为了不冒犯山神大人,统一让孩子们称呼月娘了。
赵钰和岁晏殊没有意见,一起回答道:“好。”
谈七喜则是高兴自己能够出来玩儿了,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哪里,她只是从平时阿娘阿爹还有哥哥们的嘱咐中意识到自己还小,要跟紧哥哥们,于是她紧紧地拉着三哥哥的手,然后头不停地左右转动看着路边的风景。
小脚脚好像连带着下半身和上肢分开了,上身为了看风景不停的扭来扭去,下面两条小短腿紧跟哥哥的脚步不停地倒腾着。
赵钰看了看落了自己一步,但是一直紧紧拉着自己的手,乖乖跟着自己的小跟屁虫那扭来扭去的身子,无奈极了。
赵钰松开她,用两只手捧着她的小脑袋,手动帮她复位。
“好啦,好啦,不要再扭头乱看了,你也不怕闪着腰。前面是田垄,阿喜要注意脚下,不要踩空哦,一踩空就会掉下去的。”
谈七喜听话的看着三哥哥,转回来的小脑袋不停地嗯哒嗯哒的点着头,听到掉下去的时候,还害怕的用小胖手拍了拍自己的小胸脯,做出一副后怕的样子。
谈七喜:( ′> ︿<。')~怕怕
之后从大路到田垄的这一段路上,谈七喜低着自己的小脑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地面,生怕自己踩空掉下去了。
赵默然因为自己之前掉进田垄里过,他以己度人,认为月娘也有可能掉进去,于是,他每经过一个都要探头往里面看看有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或者什么东西鼓起来的大包。
他们是从村口的地开始往里走的,村口的地是整个村位置最好的地,这块地是归村长所有,村长还在地旁边挖了个蓄水池。
蓄水池是露天的,平常下雨的时候,雨水都储存在里面,干旱的时候应急用。
村里面的孩子们都拿它当池塘在边上打水漂玩,蓄水池的旁边还长了一棵柳树和一些桃树。
桃花落了一地,蓄水池的水面上飘了一些桃花瓣,转转悠悠的在水面上打着旋儿。
柳树的柳枝稀稀疏疏的,放牛的娃儿们还有下了学的娃儿们最喜欢的事就是在经过柳树时摘下一根柳枝,给自己编几个柳叶环,挂在头上、颈上、还有手腕上。
久而久之,原本茂密的柳枝也变得稀稀疏疏的。
恰好应了唐代储光羲的那句“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
他们从田这头找到田那头,所有的田地都看过来,翻过来了,别说有没有被什么包着的大包了,就连平常落在田地里,叽叽喳喳的鸟雀都不见一只。
“我这边什么都没有找到,你们呢?”赵默然问道。
“我这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就连平日里来啄食的鸟雀也不见一只。”赵钰答道。
旁边的谈七喜中气十足的回答道:“木有,木有。”
岁晏殊:“我翻遍了田里所有的麦苗,就连地里面的所有缝隙我都扒拉过来了,什么都没有见到,手还扒拉黑了。”
岁晏殊为了证明自己很努力的找了,他用手肘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特意的把自己那一双挖过泥染得黢黑的手举起来。
赵家兄弟看了都没什么反应,他们自己的手也是黑黢黢的,和岁晏殊的差不多。
就连谈七喜也因为刚刚去追蝴蝶扑到地里面而染了一手泥。
在小朋友们奇奇怪怪的脑回路里,地缝里可能藏有人已经是最普通的一种了。
赵默然看到岁晏殊旁边有什么绿色的东西在阳光下反着光,他好奇的问道:“你脚边的是什么东西?怎么还反着光啊。”
“噢,你说这个啊,我不知道是谁家的地里居然有几棵野草,就顺手给揪出来了。”岁晏殊答道。
赵默然感觉有些不对劲,他走过去,细细的一瞧。
嘿,田大娘家种的那一溜韭菜被岁晏殊给尽数拔了出来。
赵默然心道,坏了,田大娘可不是个好相与的人,可千万不能被她发现了,要赶紧把菜种回去。
说曹操曹操到,赵默然还没来得及提醒岁晏殊把菜给种回去,田大娘那标志性的大嗓门就响了起来。
“嘿,你们几个小兔崽子在我家地里干嘛呢!”
——————
诗词出处:
落花满春光,疏柳映新塘。——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