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飞奴传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骥行三国!
时间倒拨回糜威报信的那晚,接信的拄拐老兵把皱巴巴的纸条递给屋内的一名年轻人道:“快,十万火急,马上飞报镇东将军!”
年轻人接过纸条,从旁边的柜子里取出一本册子,一面对照纸条上的字,一面翻阅小册子,并不时用笔在另一张白纸上写着什么。
密码,中国自古有之,最为后世人所熟知的就是虎符,这也是三国时的最常用的加密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军事密码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期成书的《武经总要》就记载过早期的密码本,北宋军队把战场上最常见的战斗情况编成四十个序号,比如一就是请弓,二就是请箭,三就是请刀,四就是请甲……
明朝名将戚继光更是发明了声韵加密法,也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比如赵字,他的加密代码就可以是周朝,即取周字的声母“zh”,加上朝字的韵母“ao”,就可以拼读出赵字。
赵骥当然不会让自己的通讯加密方式停留在这种简易的阶段,他选择了使用摩斯密码来对通讯内容进行加密,这种加密方式不难学会,只需教会发、接报人员学会拼音就行,而三国时期的敌对方即便截获这样的密信也绝对无法破解。
加密完成后,年轻人把密信卷起来塞进一个小竹筒,然后转到后院打开一个笼子,取出一只鸟来。
准确的说,应该是一只信鸽。
信鸽起源于我国,古称“飞奴”,汉高祖刘邦时就已经开始用作军事通讯,但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一直到宋朝时,信鸽才成为一种常见惯用的通讯方式,三国时期还是相当鲜见的。
早在南征结束返回成都时,赵骥就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采用信鸽送信的通讯网,但因为缺乏相关知识,所以只能砸钱请有经验的人来摸索,直到河东战役以后才真正建立起可堪实用的飞鸽通讯网。
通讯问题是制约古代军队战略战术实施的关键技术瓶颈,后世的德胜爷爷曾经两次批注《隆中对》,其中一次就提到了这个问题。
第一次批注时,德胜爷爷对《隆中对》“东联孙吴,北抗曹操”的战略决策进行了肯定,在他看来,政治的本质就是区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谁是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蜀汉政权丢失荆州的关键就在于没有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用德胜爷爷的原话说就是“孙刘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
当时蜀汉政权的最高层,不论刘备还是关羽,都存在藐视吴军战斗力的问题,过于自信可以使用武力来压服孙权对荆州的诉求,政治和外交手腕严重缺乏灵活性,如果不是曹操这时候攻打汉中的话,孙刘之间当时就会爆发一场大战。
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向刘备索取荆州,刘备的反应居然不是谈判,不是让出部分利益给孙权以便达成和解,而是强硬地亲自带兵进入南郡,然后让关羽屯驻公安,准备跟孙权一决雌雄。
结果这时候曹操南下攻打张鲁,无力同时与曹、孙两家开战的刘备只好与孙权划湘水为界平分荆南,其实当时吕蒙已经连湘水西面的零陵郡都打下来来了,这一次的纷争不仅扩大了孙刘联盟的裂痕,还让吕蒙看出了荆州地区汉军兵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为后来的偷袭埋下了隐患。
侍中廖立就曾为此批评过刘备和关羽,他认为蜀汉政权当时应该集中力量抢在曹操之前攻打张鲁控制下的汉中,哪怕主动割让荆州部分地区给孙权也在所不惜,因为你是没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守住这些地盘的,必须做出取舍。
简而言之,政治就是妥协。
不得不说,廖立自诩当为诸葛亮之贰还是有他的底气在的,并非全是狂言。
第二次批注时,德胜爷爷的原话是“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二分兵力……安得不败”。
这次的批注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就是德胜爷爷提出的“要把手攥成一个拳头打人”,也就是要集中优势力量从主要方向取得突破,不要两分兵力同时进攻。
当然,如果你在弱势地区的统帅是粟大将或者韩信那种军事天才的话,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要知道在粟大将横空出世前,德胜爷爷的战略决策也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即便雄才如他老人家,也不敢说要两个拳头同时打人。
荆州,能苟住就行了,除了南郡,其他的地方能守就守,守不住的还不如主动作为利益分享给盟友。
第二层意思的关键在于“千里之遥”四个字,以汉代的通讯技术,蜀汉在荆州和益州的两支军团最多只能进行战略层面的配合联动,在战役层面很难形成有效的策应。
从实际的战争过程来看,关羽对襄阳的攻势作战不仅没有真正从战略上牵制住曹操的主力,反而因为汉中、襄阳两场战役的起始时间差,把自己兵力不足的弱点放到了最大。
从关羽投入到襄阳方向的兵力来看,他是真的打算把襄阳给拿下来的,而不是为了配合汉中战役进行佯攻,而且,襄阳战役的时间拖得实在太长了,颇有几分不拿下襄阳誓不收兵的架势,如果能和汉中战役同时结束攻势的话,关羽也不至于被吕蒙背刺,这就是通讯的问题。
而赵骥之所以能卡着时间进攻南乡、襄阳二郡,就是因为他用飞鸽传书的方式解决了当时远距离通讯太过耗费时间的问题。
成都私宅里,年轻人把装有密信的竹筒绑在信鸽的脚上,按照约定的最紧急通讯等级,把宅子里的全部五只信鸽一起放飞。
这批信鸽按照每郡一换的接力方式,一站站不停歇地把诸葛亮率兵拥天子入关中的消息快速送往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