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修行的秘诀,就藏在这一个字里!善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亲身经历和听到的灵异事!
修行的秘诀,就藏在这一个字里!
回看道家的历史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各个时期均有不同道派出现,它们彼此之间的修道理论也有相冲突之处。道家的后学者却同时尊奉不同道派的祖师,于是便出现了多种修道理论并存、多位神仙高真供奉的信仰现实。
道教所具有的包容性,其实是超越教派本身的,凡是可以利济于群生的修行方式都可以被道家吸收。在道的高度上看,世上本没有门派的分别,一切有心都只不过是人们自己产生的是非。
所谓道之教化,在人间则莫过于一个“善”字,此“善”,即是使人们可以过上更好生活的善,又是提升每一个体道德文明水准的善,更是激发人们不断精进的自我善性。
自古以来道教都在倡导劝善,目的便是使人们可以通过点滴的善心和善行改进生存状态。
当年重阳祖师倡导门人读三家经典时,看重的也必定是三部经典在劝诫人心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所谓“圆融”,融的是每一份利济群生的方式、方法,合的是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爱与关怀。只有先做到了我为人人,才能实现爱的共享,由此才可以体会到“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的妙处。
在劝善与行善的过程中,无需计较儒释道哪一家观点更具有劝导的价值,凡是对我们的生活有益的思想,都是值得被吸收、被接纳、被传播的,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去挑剔,而是去继承并发扬。
当全社会都能够把祖师经典中记载的种种善行当做日常生活准则时,劝善书中的提到的善才会真正地被人们认可。
但,善究竟是什么呢?或者问,什么样的行为才可以被定义为善呢?
《太上感应篇》中说:“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经中不但规定了“善”的数量,甚至连“善”的行为也已经标注出来。
读完整部《感应篇》,就会发现太上道祖告诫于我们的善行,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真正的善,并非专指救苦扶伤、放生赦罪等功德,那些凡是可以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心念和行为,其实都是善。
我们能够在最普通的生活中做好最普通的事情,不因为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他物,也不会放纵自己心魔而受到身心意三障的困扰,做好自己的修行而不累及于万物,这便是“善”的根本。
发善心,不存在心念的大小;做善行,不存在功行的多寡,翻开不同的劝善经典往往会发现,祖师们着重强调的是一点善心,若心念起于善,再微小的行为也已经被赋予了更崇高的意义,若能够时时以“善”的概念来要求自己的日常,如此生活即为修行。
道家修行,追求的不是世间荣华富贵的成功,也不是求得来生果报和善因缘,而是希望人们能够清静身心,以一颗明白心来过好现世的生活,道祖言,修行要“明白四达”。
道家虽然强调度人,却也秉持着“宁劝十人还俗,不度一人出家”的理念。因为世间的真善美,是存在于我们最普通平常生活中的,并非是对红尘的远离。能够从尘中悟出非尘,才是修行的大境界。
道生万物,万物从诞生的那一刻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秉性,修行的目的是去发现并认知到自我本然,在面对世间纷纭的时候,只有能够保持着一心一念的人,才最趋近于大道本真。
善,一方面强调对他人的主动施予,另一方面则更加强调对自己心性的修缮,修行是善,是安分守己,是不做出僭越之事,更不放纵感官上的欲求。
《感应篇》中提到的种种善行,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也是种种戒持,只有戒除掉种种不善之事,回到混元天性,这便可得大善。
正如天道之无亲,却又不乏“常与善人”之有意,道家以道为教,既要告诉人们从最普通的生活去完成一生为人的使命,又要叮嘱每一个修行客切莫贪恋红尘光影。
一切本虚无,从有中求有、无中求无都是执念一场。虽然“人生百岁如在梦中游”,但作为一个梦中人,好好地去经营这一场人生过往,便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修行。当落脚点再次回归于“善”,便会发现原来生活本身就是善,我们举手之劳的行动就有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轨迹。
劝善,重要的是从自身做起,不论何时都要保持对生命美好的珍爱。行善,不是为了求得诸神护佑,而是为了能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获得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