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朝廷争辩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大明:开局拜朱重八为义父!
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刚刚透露出北伐的意思,底下的大臣便纷纷跳出来反对。
大臣们直接分为两派,武将纷纷表示支持,一呼百应,文官则是全体的犯难,不愿意打仗。
朱元璋像是早就预料到了一切一样,只是冷眼旁观,并没有发话。
“肃静。”王景弘冷冷的开口。
“咱不是在和你们商量,更不是在征询你们的意见,只是在通知你们五日之内,我要兵发四路由户部核算钱粮,给我一个结果,如果有人不想当这官了,趁早走人。”
“不可啊,皇上,这几年国库空虚,好不容易休养了两年,如果再一打仗,户部的钱粮又要清空,如果再遇到什么灾害,我们便毫无应对的办法。”户部尚书张旭说。
“不错,北元并没有大肆的进攻,我们我们师出无名呀,没有正经的名分,百姓们不会支持。”礼部员外郎王绪说。
“有什么不能打的,你知不知道蒙古的铁骑经常犯边?动不动就会掳掠百姓,你们知不知道周边的百姓过的是多么水深火热的日子?要不要把你们派到边疆去体验体验。”朱林冷冷的开口。
“兵部尚书安统,准备和户部进行对接,一起核算钱粮,由你们拟定作战计划,这次分为三路大军。”
“粮饷何来?”大明一年收入不过两千万两,给陛下修皇陵,供养宗室勋贵以及发放官员粮饷,今年南巡打了一仗,剿灭白莲教花费了一百万两,还要留存下来一些白银。山西和陕西遭遇旱灾,粮食欠收,如何打仗?”
“发兵五万,已是极限。”
“咱这次准备起兵十万,骑兵三万,步兵七万。”
“如果想要征兵十万,还要配备民夫,让他们来运送补给,起码要三十万人,用三人供养一个士兵,一旦打仗不能快速解决,甚至要拖欠今年的粮食种植,这对大米又是新的损失。”方克勤说。
“从河北山东调集粮食,这样可以比从河南调集粮食,缩短补给线,减免一些负担。”
朱林一听,就知道事情已经没有按照原本的历史发展了,这次老朱出兵直接增加了两万多人,看来真的想毕其功于一役。
但是下面的大臣纷纷阻挡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不愿意支持,尤其是以山东大儒为首的文官团体表示拒绝。
从山东运粮,那么,山东本地的粮食一定会短缺,他们的利益就可能遭受到损害。
山东的文官集团虽然并不壮大,但是山东是孔子的故乡,那里的读书人很多,没有人愿意得罪那些读书人。
读书的文官大部分人不行,但是笔杆子却很辣的很,动不动就恶意的丑化他人,诬陷其名声。
朱元璋直接被山东的文官气的吹胡子瞪眼,当即下朝给他们每人二十庭杖,长长记性。
不怕奉天殿开大会,就怕朱元璋华盖殿开小会。
在场之人无不身份高贵,分别是魏国公徐达,信国公汤和,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这些是朱元璋点的各路大军的主将。
下面是满头大汗的文官,韩国公李善长,户部侍郎刘诚,兵部尚书安统。吏部尚书陈修都低头垂目,默不作声。
“名将已经点好了,诸位核算的粮饷什么时候能够就位,如果不能给一个满意的答复的话,诸位就加班,不用回去了,直到让我们满意为止,今天你们的饭食皇上管了。”
“但是丑话放在前面啊,我大明不养闲人,如果你们无法胜任这门工作的话,那就退位让贤,我们的耐心可是有限的,如果发现懒政怠政的情况,可就不是调离那么简单了。”
皇上没有开口,朱林话中的威胁意图已经是图穷匕见了。
“陛下今年还要还要加入黄河,还有长江的堤坝,要不然的话还会有危险。”刘诚说。
“不对吧,我记得洪武三年才加固过,难道是豆腐渣工程吗?一年的时间,加固过的堤坝就会垮。”朱标的话里满是质问。
“这…可是下面的人上报说何地可能存在安全隐患,臣并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不清楚就不要乱说,具体需要多少银两,哪些地段需要修整,全部拟一个章程,不要在这里搞模棱两可的事情,如果敢在这些大的功臣上出现问题,到时候工部尚书和你都逃不了责任。”
“刘诚,你想不想进部啊。”朱林转变了原本咄咄逼人的气势,变成了一副循循善诱的样子,宛如一只狡猾的狐狸。
“进步?汉王殿下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在暗示我什么?希望我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刘诚在心中暗想。
说实话,没有人不想升官的户部尚书,可是正三品的大员,可是户部的事情不轮他做主,他也想支持陛下,但是他不敢得罪文官集团。
朱林看来,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利益,不能收买的人收买不成功,那只能说明你开的价码不够高。
“属下当然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错错错…刘侍郎是误会了本王的意思了,我说的进部的部,不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步,而是户部尚书的部。”
“你…想不想做户部尚书?”苏宁此话一出,韩国公李善长直接瞪大了眼睛看向朱林。
“好家伙,这能问的如此直接吗?”
“想想想…我太想进部了。汉王殿下…可是…可是属下资历不够。”
“户部尚书张旭,兢兢业业为国为民。他执掌户部五年没有出过丝毫的差错,陛下不能如此的过河拆桥,这样会寒了天下读书人的心的。”李善长急忙说话。
然后他疯狂的向着身旁的吏部尚书陈修和兵部尚书安统使眼色希望他们二人能够应和一下自己,但是这两个部长在这里眼观鼻鼻观心,丝毫没有要帮忙说话的意思,反而装聋作哑。
“户部尚书年老体衰又加上生了病,特许他休养一下,暂时卸任户部尚书的位置由户部侍郎刘诚暂代。”朱元璋下旨。
“谨遵上命。”吏部尚书陈修直接同意。
“韩国公,不知道你能不能同意,毕竟这阵令下达还需要你们中书省点头才行。”朱元璋看起来是在询问,但语气中满是肯定,这是命令,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