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刘秀召见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原来小学课文才是顶级世界!
再度站在摘星阁内的中心,李青在台上说道:“诸位,昨夜思虑可有收获?”
台下的声音原本都是小声的交谈,听到李青的问话后,个别的士子便站了起来朗声道:“先生,虽然你昨日所说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是儒学乃国之根本,轻易间决计不能改之!”
他的声音在李青灵力的帮助下响彻周遭,但是此次附和他话语的人却明显下降了很多,远没有昨天的人多。
更多的人还是在观望着,没有贸然地选择支持什么言论。
经过昨天的讲学,李青的开学讲义在今天还能顺利进行下去便足以说明很多事情了,比如说宫里的那位暂时并不排斥李青此番的聚众讲学。
李青笑了笑,对这名士子回复道:“这是自然,任何事物的革新都需要时间来推进,儒学这等国学的革新必然会更需要时间,而我们的任务便是将它的种子种下,等待着下一个未来它的开花结果。”
随后,李青没有再多说什么,在场的士子聪明人还是多数的,不用他多说什么就会自己想明白,而他的任务就是继续往下面讲,直至结束。
“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讲学,而第一讲便是当朝的现状!”
“如今我朝初立不过数十载,国家、教育、政治、军事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存在。天下虽已平定,然而遗留下的诸多问题仍甚为严重。社会以农耕为本,然农业技术未精,造成粮食产量甚微,民生之困,屡见不鲜。诸多原由,如水患、旱灾,乃至蝗虫之灾,皆令农业生产日益艰难……此为社会之大患也。”李青缓缓讲述。
“自汉武帝置太学,儒家学术大兴,至我朝,儒术更受重视。然而,教育体制尚未究善究美。且私塾之教为常态,官学尚少。学者多因家世而入太学,庶民子弟鲜得登堂入室之机……此乃当务之急也。
而当朝天子虽颇具雄才大略,然而在位士族与权臣、外戚争权夺势,使得朝政时有波动。加之王莽篡权之后,士大夫世家与皇权之间,亦存疑虑,故权力斗争未息,朝政时屡遭动荡。
……
经济之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之不振,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与百姓生计。而文化意识之匮乏,亦使民众难存高远之志。政治之乱,更是社会不安之源。而外患之压,亦是挥之不去之阴影!”
在讲述的过程中,周遭的士子鸦雀无声,这开学第一讲,所讲之事太过犀利,此番言论一出不知会得罪多少权贵。
甚至李青还妄谈天子……
这也让这些士子无一人敢于接过李青的话茬,李青可能不怕权贵,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也不怕。此时接茬,一旦说错,就可能暗中得罪他人。
半个时辰后,李青的声音在抑扬顿挫的起伏中渐渐息止,但周围却无一人来此发言。
台下的赵须目露震惊之色看着台上的李青,面色煞白,这话不知要得罪多少人,他赵家可能都很难承担这样的后果。
而跟在赵须身后的赵禾也一脸凝重地望着台上的李青,眼中深处还有着一丝担忧。
一直被赵禾拉着的迟非晚则定定地看着赵禾,她不自觉握紧的手让迟非晚察觉到了赵禾的异样。
李青话语刚落,便双眼深邃地望着皇宫的位置,昨天论述的儒学不过是此番讲学的初始罢了,目的便在于试探当朝的容忍度。
当然,如果玩崩了李青也有办法重新纠正错误,只不过最后的讲学效果可能会差一些罢了。
他多日编写的教案,可是做了无数的准备。
而今日的讲学,便是为了再进一步试探当朝天子的容忍上限。李青清楚的知道,此时刘秀治下的光武中兴有多么厉害。
也知道刘秀此人足以在华夏历代皇帝中排上名号,只要他不否决自己,那么自己就能继续进行讲学。
但时间过去了一刻钟,皇宫当中却仍然没有什么动静,似乎是在默认李青的论述。
李青笑了笑,看来他又赌对了。
周围近两千多的士子们尽在小声讨论,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发声,此番李青的大胆之言属实是将他们惊到了。
甚至于比昨日的儒学争论之言,更加震撼。毕竟教育革新的讨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李青今日的讲述却全部一针见血,搞不好马上就会出大乱子。
李青又等了一会,见他们没有人出来讲话,便继续开口发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愿长久,则必要抱古圣先贤之智慧,拾遗补缺,以求天下之太平。”
“故,今日第二讲所谈的便是当朝国家制度之革新、土地制度之革新、教育制度之革新、政治制度之革新。
谈及国家制度之改革,当以文明之楷模,贵族之门风,作为模式之典范。然门阀之弊,朱紫之争,使得官位愈加显赫,亲族争权,政治腐败!由此观之,莫若制定廉洁之章程,以清官政,重官德……化解朋党之争。
言土地制度之弊端,自汉武帝元狩之后,富商大贾得以兼并土地,小农失地而流亡,久之成痼疾。土地之归于少数权门,民无所依,国力不振。是以,朝廷当利用郡县制之优势,发展均田制,不仅可限制权贵之势……逐得安居乐业。
再论教育制度之改革,孔子曾云:有教无类。教育乃国之大计,人才乃国之栋梁。而我朝以来,尊贤敬学之风,略显衰微。士子应亲往讲习,不仅于国子监而言,亦于民间学校之设立,使书院益见普及,儒雅之风,流芳百世……是教育之真正肇始。
至于政治之改良,当今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互为失衡,或权倾一方,或中枢不振。改之之道,当加强朝廷之纲纪,疏浚官僚体系,淘汰不肖之官吏,选拔贤能之大士,强化法纪教化……国运长久。”
洋洋洒洒,李青继续讲述下去,此时周围的所有人全部都闭口不言,满场竟然丝毫声音也没有出现,只有一阵阵吹过的风声在呼呼作响。
当李青讲述完毕时,已经有不少士子在往阁楼下观望,或许朝廷的官兵就要来缉拿李青了吧?
但非常令他们意外的是,在李青讲述完毕时,朝廷的官兵仍旧没来,似乎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李青今日究竟说了哪些话。
而李青见状,轻咳了两声后,也不自觉往外面看去,如今时间已经是下午,但朝廷却依旧没有表态,这令李青都不禁有些疑惑。
这刘秀真的有这么大的度量和能耐吗?自己都快把当朝所有人得罪完了,他竟然一点表示都没有?朝堂中人的施压恐怕都够他喝一壶了吧?
李青眉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在等着朝廷来人治李青的罪。
又是一刻钟过去,摘星阁内依旧鸦雀无声,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朝廷不会来人时,阁楼下却传来一道踩踏楼梯的声音。
当那人逐渐出现在这里,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只见那人一身宦官服饰,手中捧着一张黄色卷轴,但令周围士子有些奇怪的是,他的身后却没有跟随什么官兵,丝毫不像来抓拿李青的模样。
这名宦官见周围数千人竟一点声音也没有,不由有些奇怪,但是也没说什么,而是将手中的卷轴展开,清了清嗓子道:“陛下旨意。”
说着,他往台上的李青望了一眼:“悉听海外傲来国圣师于我中土开学讲义,朕心甚喜,然近日政务繁忙,无暇接待,今幸有空暇,得召圣师于宫中一叙,聊表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