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 第253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

第253章 交趾布政使司成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给爷爷哭坟,朱元璋你激动啥?!

在升龙府的王宫内,上王陈艺宗端坐于高位,这座宫殿已经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了,从华夏五代十国的南汉时期,在白藤江之战打败南汉的军队建立安南国开始,经历丁朝、黎朝、李朝、陈朝,共有五百余年,而陈朝享国将近二百载,已经算是高寿了。

按理来讲,陈朝内部的统治,此时其实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边缘,因为从土地和人口两方面来讲,在陈朝时期,国王将大量的土地分封给宗室和亲信,这些贵族大量招募和收买家奴,掠夺性地开垦荒地、建立庄园,而家奴大多都受到了歧视,从事艰苦地劳动,并且没有控告主人的权利,还禁止与平民结婚。

而陈朝王室本身,是不可能去改变这些统治政策的。

因此,胡季犛前些年正是顺应了很多文武官员的改革需求,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才能登上最高权力舞台的,跟王莽有些类似,而更相似的是,他们的改革同样激进.胡季犛的土地和家奴改革触犯了大多数贵族的利益,而如果他能够争取到其他阶层的大力支持也还好,但是他的科举改革又触犯了原本支持他的读书人的利益,再加上为了在连年战争的情况下维持稳定,在全国大规模征兵和征发军需,这又让底层百姓感受不到任何好处,所以就出现了陈渴真“清君侧”大旗一举,便有安南半壁江山响应的场景,而明军一旦兵临城下,同样会有贵族和官员站出来帮助陈艺宗复辟。

陈艺宗尽管年事已高,但此刻的他却显得精神矍铄,宫殿内,烛光摇曳,将他的脸庞映照得忽明忽暗。

他在等待出城谈判的使者回来。

其实,如果在他被软禁的时候,明军派人来告诉他,能帮助他恢复自由重新上位,那么不论让他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陈艺宗都是愿意的。

但是眼下的情况又有了一些微妙的不同陈艺宗毕竟是依靠着支持王室,或者说反对胡季犛的势力复辟了。

当然了,对于大明来讲,其实是一样的,不管陈艺宗的心态如何变化,大明需要的东西都要拿到手,不然不是白出兵了?

而且,复辟的陈艺宗,也根本就没有能力阻止明军,如果他不同意,完全可以换一个人来当安南的国王,重新让这位上王回到道观里。

谈判地点,在明军的军营。

军营内营帐如林,士兵们列队整齐,铠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在这肃杀的氛围中,却隐隐透出一股即将尘埃落定的平静,很多人的神经都松弛了下来了,不再紧绷。

谈判的地点设在一处开阔地,双方代表各自列席。

明军方面,由靖宁侯叶升负责,这是很合理的安排,毕竟这种事情,无论是哪支边军的将领,都不适合负责,更不可能让曹国公李文忠亲自出马,而叶升资历和地位都够,还在五军都督府任职,最适合不过了。

而实际上负责跟安南使者谈判的,则是朱雄英。

这自然是给朱雄英一次增添功绩的机会,而在两国的交往中,朱雄英肯定是作为吴王而不是军官的身份出场的,大明的王爵来谈判,已经算是很给安南人面子了,而且朱雄英出面谈,其实比他们这些武臣去谈要好得多。

谈判伊始,气氛便显得有些紧张,朱雄英首先开口:“安南王室无所作为,才招致今日失国之祸,我大明此次出征,意在维护上国威严,布恩泽于四海,胡季犛倒行逆施,已让安南百姓民怨沸腾,算是罪有应得,不过既然是吊民伐罪,那安南王室,可有罪乎?可恭顺于上国乎?”

安南使者自然晓得朱雄英是什么意思.之前两国关系就谈不上紧密,甚至安南想要地区霸权,甚至隐约有对抗大明的意思,而胡季犛一开始就是陈艺宗的一把剑,只不过后来这把双刃剑噬主了而已。

朱雄英的目光如炬,直逼安南使者,他的声音虽然平静,却威慑力十足。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外交,从来都是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

安南使者,是太保王汝舟。

王汝舟被朱雄英的气势所摄,稳了稳心神,方才恭敬地回答道:“上王陛下深感大明之恩德,对今日之局深感痛惜。胡季犛虽曾为国戚,然包藏祸心,上皇不曾查明,上王陛下愿重振朝纲,恭顺天朝。”

朱雄英微微颔首,意思就是不揭穿他了,然而他的语气并未因此软化:“安南王室既已知错,便当有所作为,否则我大明何苦吊尔民之困苦,复陈氏之宗祀?”

王汝舟闻言,心中一凛,知道这是谈条件的时候了。

作为占据着主动的一方,大明肯定不会把自己的条件直白地展露出来,而是要逼迫安南人自己割自己的肉。

王汝舟沉思片刻,恭敬地回答道:“上王陛下已决心改革朝政,废除胡季犛之弊政,同时减轻百姓负担,以安民心。此外,安南愿献谅山府于大明,化干戈为玉帛。”

朱雄英听了,心中微微一动,安南使者提出的这些条件,虽然不足以完全弥补安南过去的错误,但至少表现出了诚意.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安南人让出了战略要地谅山府,显然就是放弃了自己对于雄关险川的占据,以表示自己没有对抗大明之心。

而之所以安南使者表现的这么痛快,原因之一,也是这些土地,实际上已经被大明占领了,就算安南人不想让出来,大明就占着,他们又能如何呢?毕竟任谁都看得出来,大明是绝对不会放心安南再有威胁广西和云南边境的能力的。

而且,明军这次征安南跟“宋李熙宁之役”还不一样,北宋的二十万大军虽然也大获全胜,但是因为瘴气和水土不服、战损等因素,损失其实是很大的,后勤储备也不足,无法长时间维持占领,但大明不一样。

要知道,如果历史线没有改变的话,打完靖难之役的明军,都是能完整占领安南的,更何况是眼下实力更强,没有在内战中损耗的明军呢?

但与之不同的是,现在的大明高层,经过朱雄英的提醒,已经认识到了完全占领安南国的统治成本过于高昂而且收效比很低的事情,因此并不打算让明军像蒙古人一样,陷入到安南那些“会说话的树”里,而是仅仅占领北部汉化程度较高且地形险要的地方。

而之前的目标,是富良江北岸,不过现在看来这个目标还是有些保守了,完全可以把富良江南岸的谅江府和新安府一起拿过来。

这样的话,大明占据了富良江的南北两岸肥沃土地,完全可以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虽然说安南这种土壤种出来的粮食其实不太好吃,但对于大明这种万里大国,口感都在其次,要是真图好吃,那宋朝的时候就不会引入占城稻了。

说穿了,让老百姓吃饱饭不造反对于封建王朝来讲就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

而土壤肥沃且拥有河流进行灌溉,这其实就已经是安南最精华的土地的一部分了。

双方接着开始围绕具体的条件展开磋商,而朱雄英提出的要求包括安南割让部分领土、明军在清化港驻军等等,而安南方面的使者也很有分寸,关系到大明势在必得的,他只会象征性的争取,而那些对于大明来讲没有那么必须的,则是竭力从牙缝里扣食出来。

朱雄英没有逼迫过甚,那样没意义,哪怕对方同意了,但是如果把大量负担转嫁到百姓身上,明军到时候还得来一次,不仅折腾而且赔钱,所以对安南的适当宽松,也是给自己的未来减轻可能的负担。

毕竟大明出兵,也确实有着维护宗藩体系中大明这个宗主国的威严的意味,所以既然不需要彻底撕破脸皮,那么顾忌一些体面也是必要的。

“安南的诚意,我大明已见。”

“而若真心靖平,我大明亦是愿助安南一臂之力,安南须开放门户,允许大明在安南自由贸易,同时安南需向大明学习先进的文化,以汉语为语言,沐浴王化。”

这番话倒是让王汝舟有些意外,不过考虑到安南其实一直都非常仰慕汉文化,甚至刚刚被干掉的胡季犛,都是安南一等一的儒学宗师,所以这对于安南人来讲,其实不算什么,反而是确实看起来在帮助他们进步。

王汝舟恭敬地回答道:“安南愿接受大明之建议,派遣生员前往大明学习。”

条件基本谈的差不多了,谈判的气氛逐渐缓和下来。

谈判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后面肯定还需要再磋商几轮,不过大的变动就不会有了。

当然,即便是谈成了,对于大明来讲,想要巩固在新获得地区的统治,挑战还在后面,但朱雄英有足够的信心把这这片地区彻底纳入大明的实际控制范围中。

谈判结束后,双方算是不再剑拔弩张了,而在离开的时候,王汝舟回头望着明军将领们的背影,心中也是感慨万分.这次谈判虽然艰难,但结果是值得庆幸的。

而明军方面,朱雄英这次谈判谈的相当漂亮,李文忠等人也挺满意,对于他们来讲,这次出征不仅让安南继续保持明面上的稳定,而且维护了大明的威严,震慑了其他的藩属国,可以说短时间内,大明周围肯定没有哪个藩属国,还敢有招惹大明的胆量了。

升龙府内。

当王汝舟的身影出现在殿门外,陈艺宗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结果即将揭晓了。

王汝舟步入大殿,步伐虽稳,但脸上难掩疲惫之色,他走到陈艺宗面前,深深一礼,然后恭敬地汇报了谈判的结果,随着他开头的禀报,陈艺宗的脸上渐渐露出复杂的神情。

他先是松了一口气,似乎卸下了重担。

毕竟,能够继续掌握权力,大明没有要求他或者新君如何,对于他这位被软禁的上王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胜利。

然而,随着王汝舟详细讲述谈判的经过和结果,陈艺宗的脸色却逐渐凝重起来。

“大明的要求割让三府之地、清化港驻军、允许自由贸易、学习汉文化这些条件有的虽然苛刻,但确实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陈艺宗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无奈:“只是,这些条件对于安南来说,无疑是一波大浪,能不能承受得住,还是两说。”

王汝舟沉默片刻,然后沉声道:“上王,大明此次出兵,并非仅仅为了夺取土地,还是为了让安南心向大明。”

陈艺宗微微颔首,其实他也清楚,安南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边缘,胡季犛的改革虽然激进,但也暴露出了安南内部深层的矛盾问题,如今借助大明的力量进行一部分变革,或许是安南唯一的出路。

当然,陈艺宗都这個年纪了,他肯定是不想变的,以前就是这个摆烂的态度,但是现在,不变也不行了。

“那就按照大明的要求去做吧。”

大明京城,乾清宫。

朱元璋已经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而此时,,一位内侍匆匆而入,手中捧着两份文书,神色颇为激动。

“陛下,安南急报到了!”内侍的声音在空旷的宫殿内回荡,打破了原有的沉寂。

朱元璋闻言,急忙接过电报,仔细阅读起来。

电报中,朱雄英详细汇报了与安南的谈判经过和结果,并提出了关于安南以后处置方案和交趾布政使司管理细节上的想法。

朱元璋匆匆读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甚至又返回去读了一遍。

实际上,朱元璋之前对于安南的评价就是“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这个认知还是相对清晰的,别说是安南了,就是广西和云南,现在也是土司叛乱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交趾布政使司一成立就是居于大明最南方的布政使司,距离政治中心太过遥远,大明对其统治是相对困难的.不过,这种困难倒是能够克服,最无法克服的,其实是一口把安南给吞了。

毕竟整个安南,可比三府之地要大的多的多,而持续叛乱到底有多让人头疼,看看云南的情况就知道了,那地方现在基本都是军管,流官都需要在卫所兵的保护下才能治理民政、收赋税、判案子,要是没有明军的帮助,恐怕抓个人都费劲。

而且,这还是大明已经统治了小十年以后的结果,一开始的叛乱更是完全可以用遍地烽烟来形容,甚至昆明城都被十来万叛军给包围了。

所以要是真的占领了安南全境,那么不仅统治起来会非常困难,而且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军力,持续叛乱就必然不可能真正实现过对该地的全面统治,该地的赋税、民力等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再加上战略地位的下降和付出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朱雄英所知历史上仁宣年间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放弃安南也就是理所应当之事了。

不过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大明不搞这种一口气吃撑的事情,就完全可以细嚼慢咽,把交趾布政使司这块本来就已经汉化程度不低的地方,进行全面的汉化,彻底将其重新纳入统治。

之所以说是重新,当然是这块地盘在大秦之后、五代十国之前,其实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统治区域,只不过丢了五百年而已。

而朱雄英的建议,也都非常贴合实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考虑的很周详,显然是这一路征战的同时,也没有停止过思考。

“大孙果然不负咱的期望!”朱元璋低声自语,声音中充满了赞赏。

这次征安南之战,不仅考验的是明军的战斗力,更考验了对藩属国的处置智慧,而朱雄英在谈判中的表现,无疑为大明赢得了极大的利益,同时也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表现不可谓不优秀。

此时,马皇后进来,她看到朱元璋满脸笑容,不禁问道:“陛下,可是安南那边有好消息传来?”

朱元璋点点头,将电报递给马皇后,笑道:“妹子你看,大孙这次不仅在战场上表现出色,还在谈判中为大明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他提出的这些东西,也都相当周到可行。”

马皇后接过电报,仔细阅读起来,脸上也逐渐露出了笑容,尤其是看到预防流官虐民的这一条。

实际上,对于控制流官贪墨的事情,马皇后也是深有体会,官员的贪墨,在洪武朝根本不是通过杀人能够解决的问题。

对于官员而言,交趾可是比岭南还要遥远的地方,去这种地方做官,十个人里面有九个人,都不会去勤勤恳恳治理地方,而是自暴自弃。

自暴自弃的后果,就是开始刮地皮,他们会通过自己的行政权力来谋取私利,毕竟在很多人看来,这些安南人都是非我族类,跟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不一样,压榨起来更加没有心理负担,如此一来矛盾必然会极大地激化,同时官员一般也不会变得更加温和,而是会请求军队的帮助,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但强横的武力虽然可以压服一时,却无法永远压制,这一点蒙古人的事情已经不需要多说了。

所以,还是要以增加升迁机会的方式鼓励文官去交趾任职,同时也要让流官受到约束,并且不能任期过长,可以进行流动调换升迁,但决不能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待着。

过了半晌,她放下电报,对朱元璋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英儿这孩子真是越来越有出息了,不仅继承了陛下的英明睿智,更有着自己的见识胆识。”

朱元璋闻言,连连颔首道:“是啊,大孙此番表现确实不俗,咱可是听说了,军中不少将领都赞不绝口!”

随后,朱元璋又详细向马皇后讲述了很多征安南的过程,马皇后听得津津有味,感慨地说道:“陛下,大明有英儿,不仅是咱们的福气,也是大明的福气。”

朱元璋也深有感触地点点头,对于他而言,朱雄英的成长,不仅是他个人的事情,更是大明的未来希望。

而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太子朱标正和太子妃吕氏共进晚膳。

朱元璋身边的内侍将文书原封不动地转送,随后道:“太子殿下,安南的消息。”

朱标用绢布抹了抹嘴巴,放下筷子,随后接过文书,匆匆浏览了一遍,脸上露出了惊喜之色,忍不住赞叹道:“英儿这次在安南的表现,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不仅在战场上立下了功劳,还在谈判中为大明争取到了极大的利益。”

坐在旁边的吕氏闻言,脸上看起来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然而,她的心中却有一丝隐忧。

她的儿子朱允炆,虽然也聪明伶俐,但如今看来,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天赋却远不及朱雄英,而且朱雄英还是嫡长子,她现在对于朱允炆能否继承皇位已经不抱信心了,想的是怎么能让朱允炆不要被干掉。

毕竟按照吕氏的思维,她认为,对于朱雄英来讲,朱允炆其实也是威胁。

不过不管皇宫里的贵人们都有何想法,这场战争,就这样以明军的大获全胜而结束了,大明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而战争既然结束,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备部队,不管是时间和任务都已经超期不少的远洋舰队还是其他明军,都开始陆续撤离。

安南国内部,陈渴真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也是用来制衡陈艺宗的钉子,毕竟不管陈渴真是否忠心,他都不算是宗室,而且干了清君侧这种事情以后,陈艺宗也不可能对他放心了。

而在政治方面,很快,为了对久染夷俗的越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大明就设立了交趾布政使司,以及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所辖的范围,基本上就是谅山府、谅江府、新安府的地盘,只不过有一些细微的改变。

而在具体的施政细节上,朱元璋也大体采纳了朱雄英的建议。

第一道诏令,就是正衣冠,男女不许剪发,妇女必须穿短衣长裙,与大明衣冠制度相同因为安南也被蒙古人占领过一段时间,所以其实也有一些当地民俗和蒙古胡风融合后的奇怪衣饰。

而接下来就是一条龙的流程了,最关键的就是人口、土地、教育三个方面,

人口方面,大明同样采取了黄册制度,官府把交址人丁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黄册上,但是跟大明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给这些新登记人口做了证件,而不是之前需要专门申请的路引,有了证件就可以以备官府查核,而如果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黄册所载不符,那就直接送去服徭役了。

土地方面则是鱼鳞册制度,登记境内农村的“里”,城池内的“坊”,还有城郊地区的“厢”,然后一式四份,一份红色封皮的交到京城户部,其余三份青色封皮的交给交址布政使司和对应的府县进行保存。

教育方面要驳杂一些,一方面大明在交趾布政使司的所有府县都开了以汉语为唯一语言的学校,把四书五经等书籍颁发给各州县做读本,另一方面,则是招揽当地的文化人才,访求有在儒学、医术、僧道方面有才能的,都委以官职,并使之教授有关才艺。

而安南人的留学生是“遣明使”,交趾布政使司的学生,则不属于外国的留学生,但同样作为新纳入统治的地区,享受了跟云南一样的待遇,也就是在名额上,给了府学每年一名入选,州学每三年两名入选,县学每两年一名入选的特例,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及府州县地方官员负责,安排生员在入选后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一日进京朝觐并进入国子监读书。

而这次征安南,虽然付出了一些伤亡,但大明所获得东西,却远比付出的要多,而且对于大明未来的发展战略而言,也是做出了一步非常关键的布局陆海是并行发展的,任何一个全球霸主,控制全球都不仅仅依靠的是庞大的舰队,更是对于关键区域的绝对控制,毕竟舰队不可能永远飘在海上,总是需要有地方修整的。

而安南地处大陆与中南半岛的连接处,可以充当大明出满刺加海峡经略西洋的跳板,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对安南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力以后,大明就可以用一种更加从容的姿态去控制中南半岛了,近可制占城、暹罗、真腊诸国,远可控满刺加及半岛附近的苏门答刺、旧港、瓜哇、泞泥等国。

下西洋或许会随着舰队的离去而影响力逐渐减弱,但这些占据的关键土地,却会永远都存在于那里。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