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裘娟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教你如何一把烂牌打出王者的气势!
裘媛借酒助兴,打开了话匣子。和高毅聊得很愉快,不一会儿的功夫,两个人一瓶果酒喝完了。而高敬远因为没有喝酒,所以很下饭,裘媛的厨艺让他刮目相看,这个奇奇怪怪的女人做饭确实很好吃,不知不觉打破了他午餐只吃七分饱的习惯。
魏桂有午休的习惯,裘娟和魏桂回房休息。囡囡拿着她的玩具找高毅,让高毅陪她一块儿玩儿。剩下裘媛和高敬远大眼瞪小眼的,裘媛问他,“下会儿象棋?”
高敬远点头应允,于是两人楚河汉界的厮杀起来。高敬远以为裘媛只是没事儿找点儿事由打破尴尬的,没想到,裘媛还是个象棋高手。
“炮震天地退进守攻炮镇中,楚河汉界狼烟浓。”两个人棋逢对手,厮杀正酣的时候,安娜的电话打过来,裘媛眼睛没离开棋盘,接起电话,安娜刻意压低的声音从听筒传了出来,“媛姐,今天小严转交我三份快递,我全部拆开了,里面的内容一模一样。应该是给你的,怕你收不到,所以连续寄出来几份。”
裘媛问,“什么内容?”
安娜说,“是乔艳艳的举报信。”
裘媛看了看高敬远,起身回到自己房间,“几份都是一样的?”随即想到什么,“你说是小严转交给你的?昨天小严也转交给我一份,我找一下。”
p2p盛行的时候,裘媛也弄过一段时间的“x空理财”,后来该平台倒闭之后,总有莫名的快递寄给她,让她操作退费,所以经常的,她对这些自己没有啥印象的快递都默认回收的。昨天小严转交给她的快递,她以为也是这种,于是随手放在了书桌下。
裘媛找到拆开一看,果然如安娜所说是“乔艳艳自述似的举报信”。她叮嘱安娜把资料妥善收起来,自己手上的这份她也锁进抽屉。
回来看自己的棋局,败局已定,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随即也没有继续下棋的兴致,就和自己这个“便宜外甥”聊起天来。
裘娟嫁给高毅二十多年,没有生自己的孩子,高敬远对裘娟感激而尊重。尤其是高敬远知道裘娟和自己父亲的结合,是因为自己外曾祖的遗愿,所以他从心里是接受裘娟做自己的继母的。
万家老爷子万隆解放初期一直在滇、黔及藏三地边境从事着反特务工作,认识了在滇南边境避世的吴关安老举人,老举人学识出众,只是思想有些迂腐,1964年吴关安从人贩子手上买回来一个十三四岁丫头,丫头模样俏丽,不哭不闹也不说话,吴关安准备给自己的孙子吴青山当媳妇,现在年纪小的时候还能帮衬着缝缝补补,洗洗涮涮干点儿活。
一起生活了一年,丫头才肯说话,她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只知道自己名字叫“桂”。吴关安念叨几遍“桂”字,“‘桂’字好呀,咱家祖上吴三桂就是这个‘桂’字,可见缘分妙不可言,你就该是这家人。”
孙子吴青山跟着万隆瞎跑,没人知道整天不着家的吴青山到底在忙活什么。吴关安也不管他,农闲的时候就在家诵书练字,也教桂丫头习字练字。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桂丫头跟着吴关安在大山里自给自足,不知不觉过了六七个年头,桂丫头也出落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中间吴青山回来几次,后来越来越少回来。
71年的时候,吴青山深夜回来,受了很重的伤,桂丫头去山外十多里的地方连拖带拽的求来的大夫救了他一命。桂丫头衣不解带的照顾伤重的吴青山,一直到他康复,两个人做了半年夫妻,吴青山离开时都不知道在不久的将来他就是父亲了。
两年后,他的战友辗转送回了他和万呈的骨灰,吴青山留给她一句遗言,“阿桂,本意许你一世夫妻,奈何情深缘浅。夫妻呀,总会有一段路是自己走的,你保重。”。桂丫头将他俩葬在山顶上,让他们依然守望着祖国的边境线。
万隆是67年被急召回京城的,因为被牵连经受了许多不公平对待,77年平反之后的第一时间赶到滇省边境时,吴老举人已经过世,他的儿子万呈和吴青山三年前已经牺牲,桂丫头一个人带着四五岁的孩子,每逢清明会去山上送上一束花,一壶酒,一声祖国安好。
万分沉痛下,他执意要带桂丫头回京城,被桂丫头拒绝了。桂丫头请他帮忙更改了姓名和户籍,保证不向任何人提及孩子的父亲,回了原籍湛州。
可惜,世态炎凉,她以为她能带着孩子在原籍生活一辈子。阿奶却说,她一个女人带着孩子怎么挨得过日子,让她跟着早年远嫁的族亲姑阿奶来到G省嫁人。
裘娟没有多少年少的记忆,只是依稀记得阿祖总是抱着大竹筒坐在门口“咕嘟咕嘟”的抽水烟。清明节的时候,阿娘会带着她采撷小菊花,去山顶祭拜阿爹和万阿叔。
后来,只记得一个满脸皱纹的阿婆指着她跟阿娘说了好久的话,她就跟阿娘来到了北方。
阿娘说,以后她的名字不再是“吴向箐”,她要叫“裘娟”了,后来,阿娘也和她分开了。阿娘又有了别的孩子。养父养母告诉她,阿娘就是因为爱她,所以才会跟她分开,这样她不止有阿娘,还有了爸爸妈妈。
16岁,她跟着万家阿奶到了京城,去了卫校学习。然后照顾万家阿奶,后来万家姐姐生孩子大出血去世了,她和万家阿奶一起照顾万家姐姐的儿子“向前”。
再后来,万家爷爷去世前做主让她嫁给了“向前”的父亲,刚刚调到武警京城总队x师任职的高毅。
裘媛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有为的“大外甥”,心中万分尴尬,“真是平头百姓这些年,第一次知道原来我家也有‘牛批’的亲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