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临朝听政:陛下许我权倾朝野 > 第136章 搅局

第136章 搅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临朝听政:陛下许我权倾朝野!

之后几天,北辕朝堂倒是安稳了不少。

宣帝御驾亲征期间发病驾崩的消息如雪花般飘落至全国各处,北辕臣民进入三年守丧期。

京城内外如死寂般安静,一切庆典皆要取消,百姓似恢复了很久以前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静生活。

这日,墨清砚下朝回府,向宋绾玥讲述如今朝廷的状况。

年幼的靖帝坐于高高的龙座上,双脚甚至都不能触碰到地面,浪荡着垂下,与龙座下面的踏板还有差不多一个小臂的距离。

珠帘之后方是如今北辕皇权的实际把持者。

宣帝在位时并未册立继后,后妃均已悉数奉为太妃,迁宫别居。

垂帘听政的便只能是当今太皇太后——昔日的太后了。

宋绾玥听着,良久,方垂眸道:“她还是得偿所愿了。”

如果他们分析得没错,太皇太后当初任由宣帝屠杀宋家、赐死宋秀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报复的话。

如今,她确实已经达成目的了——将丈夫和继子视若性命的皇权掌握在她一个后宫妇人之手,借助年幼的皇帝把持北辕朝政。

宋绾玥又问:“陈家最近有什么动向?”

墨清砚早已着影卫紧盯着陈家,确实有不少新发现。

东柏将军府在京城郊外置有一处庄子,背靠着泠山。

影卫日前发现,陈家在庄子后新开辟了一条土路,可绕过泠山到达另一边。

那有一处硕大的空地,四面被山环绕,仅靠小路进入,常人一般不容易发现。

墨清砚冷声道:“负责监视的影卫说,如今离开京城的农户越来越多了。西边边境两城才刚刚结束战乱,百姓纷纷往京城涌进来,或去往北边和东边那些城池。”

“但偏偏每日都有好几个农户,成群结队的,出了城便往北边走,与大部分百姓走的方向相反,想不发现他们都不行。”

宋绾玥问到,“你的意思是,那些人是东柏军?他们扮成农户,悄悄出城,往泠山后面去?”

说完又觉得不对,于是皱眉继续道:“可如果他们真的要逼宫,为何不直接在城内集结,还要特意绕道城外?”

墨清砚道:“东柏军经过尉国一役折损了不少,需要时间召集重组。别忘了,他们常年镇守在沧浪江边,那里还有不少他们的兵马。如果全数调入京城,未免太过显眼了。”

这一点,宋绾玥倒是忽略了。

见她又低头思索,墨清砚并不打扰,只定定看着她。

待宋绾玥抬起头时,神情精明。

墨清砚勾唇问道:“夫人又想到什么好计谋了?”

宋绾玥不答反问:“夫君,陈家一旦逼宫,墨家是要立即撤出北辕吗?”

墨清砚亦不隐瞒,这些日子他一直忙着墨家撤出北辕以及北上前往草原的准备。

早做打算总是没错的,一旦京城发生变故,他们就可以随时抽身离开。

他道:“这是迟早的事,只不过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

宋绾玥勾唇笑道:“既然现在没有理由,那便由我来制造这个理由呗,如果一切顺利,还能顺道推陈家一把,让北辕朝政局彻底改变。”

墨清砚眉尾挑起,被她的话引起了兴趣,问道:“怎么说?”

她笑得妖媚,看向门的方向朗声唤道:“陈潇,进来,我有消息要影卫传给左右相。”

*

在这日之后的大半个月里,北辕朝堂上逐渐掀起道道波浪。

太皇太后联同柴勋、朱家以及原本的一众大皇子党派朝臣,在朝政决策上致力打压着陈庭。

身处高位的朝臣仍在观望,见左右丞相都默不作声不愿管,便也随波逐流,不管了。

朝政被太皇太后把持,人人都求着自保。

打压陈家最为积极的,要算老朱大人了。

靖帝刚登基,右相便向太皇太后进谏,应为新帝考虑,以国丧为由,令老朱大人无罪释放。

先是判去为宣帝守皇陵,后又以靖帝孝顺外祖父为由,令其留在京城,恢复原职。

要知道,在当初老朱大人克扣粮草一事上,东柏军党派叫嚣得最为厉害,非逼着宣帝严厉处置此事,才让老朱大人一把年纪还进了趟牢狱,受了回杖刑。

再加上朱贵祥和柴邵荣在宜春院斗殴,被东柏军抓到宣帝跟前,导致这两人屡遭贬斥。

更别说陈惋希小产一事与已故的朱莘怡拖不了干系,而朱莘怡又是被陈惋希亲手杀死的。

新仇旧仇各种叠加,柴、朱两家在打压陈庭上面毫不手软,越演越烈。

就连东柏军要更换军医这么一件小事,都能被柴、朱两家妨碍耽误了好几天。

当然,陈庭对抗的动作也毫不客气,只不过因为寡不敌众,并未能伤到朱家的根本。

西昶将军邓百昌倒是直接率兵离开了京城,继续镇守西边疆土,远离朝堂纷争。

徒留下陈庭一人面对老朱大人的报复。

墨家更是置身事外。

墨清砚在朝堂上事事不参与不表决,句句表示听从太皇太后旨意。

宋绾玥听着他讲述如今的朝堂动态,唇角弯弯,语气笃定道:

“以陈庭的性子,他忍不了很久的。”

说完,夫妻二人默契一笑。

果不其然,影卫又发现泠山脚下陈家庄子的动作愈发大起来。

陈潇来清风苑回禀时,说道:“东柏军已在泠山后空地上屯足了兵马,沧浪江边上的军营其实已经全部被搬空了。”

既要逼宫,撤离沧浪江也无妨。

就算将皇室众人往东边逼去,他们也不敢渡江过去东陈国,最终也是无处可逃。

宋绾玥与墨清砚仅交流了一个眼神,便知时机成熟。

她冷声吩咐道:“告诉那些文人和说书先生,按照我给的纸条去传,开始第二轮造势。”

陈潇应是,随即离开了墨府往六艺会馆去。

不到五日,京中百姓及朝臣被一道惊雷炸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