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县令大人:小女子要搞钱 > 第134章 初提战事

第134章 初提战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县令大人:小女子要搞钱!

肃宁城外的军营里,大元的五皇子被绑的结结实实的,送进了马车。

由程将军亲自带队,一路快马加鞭,押解进京城。

城内城外都解了禁,肃宁城也恢复了往日的热闹。

黄媒婆也上门了,带来的却是让郑氏羞恼的消息。

郑氏有些不敢置信的提高了声调,“黄婶子,你说什么?”

黄媒婆也有些气馁,“姜夫人说,她家三郎想找个娇小可人的,你家闺女不合适。”

想到姜夫人无可奈何的样子,黄媒婆倒是有些可怜她,这姜三郎竟然连罗姑娘这样的都能挑出毛病,“也真不知道这姜三郎最后会找个啥样的。”

郑氏得了黄媒婆的答复失望不已。

那日与姜家相看过了,她和当家的,对姜家还有那姜三郎,都是满意的。

观那姜家夫妻两个也是如此,姜三郎那日的神情也是看中闺女的,谁成想,姜家却改了心思。

郑氏不免几日都心中不悦,落落寡欢,心中想着,必定为闺女找门样样都好过姜家的亲事。

跟着程将军,押送要犯,在赶往京城的官道上的姜三郎,心中也憋闷不已。

自己好容易瞧中一个姑娘,却得了他上官宋校尉的暗示,这门亲事做成他怕是会有麻烦,只得让爹娘回绝了罗家。

罗安这几日心中却是惴惴不安,她一家人,还是尽早搬离肃宁城为好。

郑氏却以为闺女是因为瞧中了姜三郎,却被拒亲,心中不快。

晚食后,洗了瓜果,一家人闲聊,她不免拉着闺女说了好一番的安慰话。

“娘,我没事,姻缘自有天定,早晚会给我一个如意郎君的。”

“你这么想,娘就放心了。”

罗老三这几日也担心着闺女,他是爹又不好和闺女开口,见此,也放下心来。

他提起了另一桩事,“黄先生说,青山书院来请他,他考量过后,已经答应。直儿这几个孩童,书院的山长已经答应,一起带到青山书院,束修银子却还是按黄先生定下来的交就行。”

郑氏不由一喜,“青山书院,可是大朗读的那个?”

罗老三点点头,“当时大朗也是考学考进去的,除了县学,那书院在肃宁城是最好的了。”

“黄先生体谅城北那几个学生家贫,书院那边答应了束修银子还按黄先生定的,一两银子半年,黄先生才答应了去书院教授的。”

严至不由赞道,“小弟跟着黄先生这个老师,也是幸事。”

随即他又想到,“只是青山书院和好儿的女子书院倒是两个方向,小六子倒是不方便一起接送了。”

罗直撇下罗小五,噔噔噔的跑过来,“大哥,我自己去上学就行,不用小六哥送。”

严至揉了揉他毛绒绒的脑袋,“那可不行,城里现在不太平。你一个小孩子,有点功夫,也打不过大人,城里一天就有多起流民伤人的案子。”

他又和一家人讲了今日城南发生的事,“夏时,衙门里接了万家老妪的案子。”

“万家老妪的大儿子,父亲去了,就要和二弟分家,霸占了家里所有的家产,把老母也给赶了出去。”

“万家老妪怒急,告到了衙门。杨县令给他们平分了家产,还判罚了那大儿子三个月的劳役。万家老妪也带了小儿子一家回了乡下。”

“谁知今日,衙门里接到那老妪大儿子一家街邻的报案。他家昨晚被一伙流民闯入。”

“我们赶到一看,那院子屋子能拿的都被拿走了,万家老妪大儿子还被打成了重伤,大儿媳和孙女也被玷污了,小孙子被打的断了气。”

罗家人都是呼吸一屏,有些胆颤心惊,“流民哪来这么大的胆子,不怕巡街的衙役吗?”

严至却道,“万家那处有些偏,隔着一家染布作坊,那作坊晚间无人做活,左近也就几户人家。”

罗老三叹了口气,“万家老大也算得了报应,就是可怜了妻子儿女。”

“那其他几户人家,岂不是也有危险?”

严至道:“县令已经下令,那处每日要多巡视几趟。”

“另外,明日起,派差役们去雁云山下砍树,在城外再多搭些棚子,每日在城外设粥棚,流民再不许入城。若是发现,立时驱赶出去。”

罗安心里却是更加不安。

上辈子边疆战事后,各处义军四起,大部分都是流民组成的,打着反官府朝廷的名义,到处作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若是到那时,一家人怕是也不得安身立命。

不若现时就离了肃宁城,搬去应天府,那是京畿所在地,几年内倒是可暂保平安。

只是,爹娘兄长如何说服?

罗安试探道:“那日姜三郎所说,边疆这几年时有打谷草的大元百姓。今年草原也有天灾,前几日还抓到了那边的大人物,两边会不会因着这些打起来。”

严至却是摇摇头,“就算是那边的王子被抓,也不会起战事。多半是两边谈些条件,那大人物也就送回本国了。草原上马匹健壮,我朝又少有养马之处,许是会提出要几片草场,一批马匹良种。”

罗老三也不在意的道,“咱们大庆太平几十年了。”

许是今日见过黄先生,他兴致颇高,讲起了古。

“百十年前,咱们大庆朝的边关还是潼关”。

“后来,萧、程二位老将军一点点把前朝丢失的国土拿回。”

“直到三十多年前,程老将军驻守西南,萧老将军,把边境线推到了卧龙口。”

“还在那建造了北堡镇,那里面住着的,大都是边疆将领兵士的家眷。”

“只是后来,朝廷宣判,说萧老将军叛国,老将军和几位少将军被绞杀的绞杀,被砍头的砍头,朝廷念在老将军半生征战的分上,留了十四岁以下的男丁一条性命,女眷也只是流放到西南烟瘴之地,并不用服劳役,也算给萧家留了根。”

“当初在学堂,黄先生讲起时,也颇多感慨。称萧老将军忠勇,程老将军却是筹谋更深远。”

这却是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论了,黄先生年轻时想必也是轻狂的文士之流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