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举世皆欲杀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长生:隐居地球,镇诸天神魔!
自去公孙世家提亲回来,许仙就一直在上清派祖庭茅山待着。
许仙最后还是决定娶公孙佳人,大半是因为那一眼的心弦拨动,小半是因为和她待在一起时真的挺自在舒服的,最后还存了些许报偿公孙世家的意思。
毕竟大宗师公孙无妄的被杀,许仙自觉有一半责任,公孙世家折了一尊底蕴,又受到了羞辱,许仙娶公孙佳人,也算还公孙世家一尊底蕴。
但许仙化身的这个元林宗父母早亡,亲眷不存,因此提完亲后,经过磋商,成亲仪式却是安排在了上清派祖庭进行。
这其实很不合规矩,但考虑到新娘子是道门剑绝,新郎官又是上清派嫡传,更是一尊只有极少数人知悉的合一境神明,本来门风就有点散漫的上清派作为元林宗的师门自然也应承下来。
许仙负手静静地伫立在茅山之上,他的身姿挺拔如松,一袭白衣随风轻扬,宛如山间白云,飘逸出尘。
许仙的长发未束,随风自由飘舞,如同黑色的绸带在空中翻飞,潇洒而不羁。
此刻的许仙,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仙人,站在高山上,俯瞰着脚下的大地,感受着山风的吹拂,心中一片宁静。
许仙至今还记得自己登门公孙世家时,公孙佳人从帘幕后探出的那双因为欢喜明亮得跟星辰一般的眼睛。
只可惜按照礼仪,提亲后至婚礼前,许仙是不能和公孙佳人见面的。
许仙是真的喜欢公孙佳人,喜欢她的磊落飒爽,喜欢她的英气勃勃,也喜欢她眉眼间偶尔流转的那种温柔,更喜欢和公孙佳人在一起时自己平和喜悦的心绪状态。
这种感觉和圣女伽蓝、侍女梨涡又不同,许仙对自己的圣女侍女更多是欣赏和宠溺。
欣赏圣女伽蓝巾帼不让须眉的雄心壮志和果决魄力,宠溺侍女梨涡的温顺乖巧、娇憨可爱。
圣女伽蓝就像她戴的那张双头银蛇面具一样,似乎完全具备着两个人格,但又不是割裂的,而是圆融于一体,连许仙都忍不住有点惊奇。
漫长岁月里,许仙见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也见过许多拥有多面多人格的人,仿佛身体里住着不同的灵魂,但往往这些人格都是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像是黑夜与白昼,永远无法在同一时刻相遇,如圣女伽蓝这样圆融无碍合于一身的许仙也是第一次见。
伽蓝既能温柔如水,又能狠决如铁;既能聪明绝顶,又能天真无邪。这些看似矛盾的性格特点在伽蓝身上和谐共存,圆融转换,似是天生如此,毫无违和感。
“哦,现在应该叫你圣主伽蓝了。”许仙喃喃自语道。
许仙卓立临风,袖手俯瞰脚下云山,心有隐忧,轻叹道:“伽蓝,明天的婚宴,你最好还是不要来吧。否则,我真的好为难的。”
……
茅山,在大唐江南道东,被道门称为“上清宗坛”,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之美誉。
茅山峰峦叠嶂,山峰峻峭,洞天争奇,绿树蔽山,云雾缭绕,景色秀丽动人。
茅山因为三茅真君而得名。
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
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 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
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
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
茅盈得道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连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共参道法。
当时,江南句容一带,瘟疫流行,闻江北茅山有三茅真人道法高超,医术高明,能治百病,便来人求治。
三茅真人欣然前往,居句曲山华阳洞。经过三茅真人救治,病愈者数百人。
日久,茅氏兄弟,终成正果,名列仙班。人们感恩戴德,建庙山巅,塑像供祀。
此后,句曲山改称南茅山,江北三茅山改称北茅山。
后人在此建三茅道观,称他们为三茅真君,称山为茅山。
东晋时期,茅山脚下诞生了一个男孩。正是道教史上赫赫有名的小仙翁葛洪。
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时期丹阳郡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
受伯祖父葛玄影响,葛洪16岁时拜炼丹家郑隐(葛玄徒弟)为师,后归隐山林研习。
他曾一度从军立功,被授予要职,但坚辞不就。
公元314年起,葛洪隐居茅山多年,在金坛乾元观、金牛洞等处潜心炼丹修炼。
葛洪所着《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葛洪还撰有医学着作《玉函方》一百卷(已佚),《肘后备急方》三卷。《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收有其着作十余种。
东晋成帝咸和二年(公元327年),葛洪移居南方,从此隐居于罗浮山。
他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着书讲学。
因从学者日众,又增建东西北三庵(东庵九天观、西庵黄龙观、北庵酥醪观),终成一代大家。
葛洪在走出茅山时,正逢瘟疫流行,葛洪广采草药,制药布施,使众多百姓起死回生。
便有了《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后世称葛洪为南茅山派的祖师。
东晋兴宁二年(364年),杨羲、许谧、许翙在茅山创立了道教新派——上清派。
至南朝齐梁时,陶弘景恢宏了上清派的影响力。
陶家是江东的名门望族。陶弘景早年即与梁武帝相识,后在其取代南齐时有所襄助。
梁武帝即位后想让陶弘景为官辅佐朝政。陶弘景便做了一首诗和一幅画呈送给梁武帝。
画上是一头牛在吃草,一头牛戴着金笼头被人牵着。诗写《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梁武帝见后便不再勉强。
陶弘景辞官后在横山隐居,因不堪王公贵戚“参侯相续”的干扰,便去往句容的茅山,认为“此山为天下第八洞宫,名叫金坛华阳之天”。
陶景弘在隐居期间,梁武帝还经常送来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
每遇到军国大事,梁武帝还前来与陶景弘协商。并经常书信往来。因此陶景弘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隐居茅山达45年之久,享年81岁,谥号:“贞白先生”。
时至李唐,在朝廷的推崇下,上清派又出了很多知名高道,例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等。
通过这些高道的活动,茅山上清派达到了鼎盛时期。
此时许仙眼前茅山的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许仙此时立身之处是茅山的朱阳馆,位于茅山三茅峰西北。
古时有高辛氏人展上公,燕人郭四朝等在此修炼,晋时杨羲、许谧在此造作《上清大洞真经》、《黄庭经》,梁天监十三年(514年),上清派道士潘渊文,建“朱阳馆”。
天监中陶弘景在此收集杨、许手迹,编纂《真话》、《登真隐诀》等上清经书。
明天道门剑绝和上清嫡传的婚礼,就将在朱阳馆前的青石广场举行,而朱阳馆则是这对新人的洞房花烛之所。
明面上,道门三尊大宗师除一人留守道门山门外,两尊合一神明都会前来观礼,公孙世家和道门重要人物更是已经落脚茅山,儒家、佛宗也有众多窥天强者和实权人物明天到场。
而实际上——
许仙神觉感应,能清晰地察觉到修行天下中存世的每一道合一境神明强者的气息。
这些强者们,无论是隐匿于山川之间,还是潜藏在云海深处,此刻都已被许仙一一感知到,他们无一例外地已经进入了茅山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
北方,在圣主伽蓝身边,有一道阴暗而强大的气息格外引人注目,想必是魔教的大宗师战绝。战绝的气息如同黑夜中的狂风,冷冽而凛冽,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压。
南方,道门的三位神明也已悄然向茅山行来。他们的气息如同茅山的云雾,缥缈而深远,蕴含着深厚的道意。许仙能够感受到他们每一步都踏在天地法则之上,仿佛与整个宇宙都产生了微妙的共鸣。
东方,儒家的三位合一境强者也同样隐秘地向茅山进发。他们的气息儒雅而厚重,如山似渊,带着浩然凛冽的正大之气。
西方,佛宗的两大宗师也正缓缓行来,他们气息不显于外,体内却庄严而神圣,如同怀藏着大日如来般。
当今修行天下存世的所有合一境神明强者,竟都已进入茅山方圆三百里内,无一遗漏。
感应着那一道道强大的气息,许仙不由得揉了揉眉头,有点头疼。
许仙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道门、儒家、佛宗的八尊合一神明是来为自己和公孙佳人观礼的。
许仙遥望向伽蓝的方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轻叹了口气,道:“成神便无敌,举世皆欲杀。圣主伽蓝,你又何必非要一脚踏入死局?
真以为你每次自置死地,公子我就一定会救你吗?
顽固!愚蠢!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