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卧冰求鲤的王祥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直播:我刷的视频通万界!
【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卧冰求鲤”的主人王祥是一个愚孝之人,事实证明,我们都误解了这个故事。王祥不仅不迂腐,还是一个权谋家。
东汉末年,王祥才十几岁,他的后母经常虐待他。
有一年冬天后母要吃新鲜的鲤鱼,但是他们家穷买不起,王祥实在没有办法,只好跑到结冰的河面上,脱光了衣服躺在上面,想把冰融化,打捞鲤鱼。最后老天被他的小心打动,让鲤鱼自己跳了出来】
知道“卧冰求鲤”这个故事的,也是点点头,没错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多么有孝心的人啊!
【而故事真正的结局是,就在他卧冰不久,孝顺的名气就传了出去,很多人跑来请他当官。不过面对这么好的机会,王祥却都拒绝了,因为他有自己的考虑。】
不知情的百姓都有些着急了,有人请自己去做官,那可是天大的好事啊,这人怎么想的?干嘛不去啊。要是自己指不定就先去做官了,这么好的事情,这人还在顾虑什么呀。
对此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跟着着急,恨不得跑到此人面前帮忙劝劝。
【后来他跑到山里隐居,几十年不出。这样的举动让他越发显得与众不同,名气越来越大,传遍天下。他这才出来做做官,刚出山,就位居九卿。】
百姓对于这样的行为也是很不支持啊,很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请自己做官,不做就不做了吧,还跑到山里一跑就是几十年,虽说以后还能做官,但是几十年啊,不少百姓心里都觉得这样的做法不大合适。
哪怕之后官很大,可是几十年的时间才是老百姓更看重的,更多的百姓心里会觉得,哪怕从小官开始做起,几十年的时间也是有机会立功得到升职。
【正是因为王祥的努力,他的家族从此发展起来,权倾天下,这个家族也就是历史上的琅琊王氏。
唐诗中有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里面的“王”就是指琅琊王氏。】
王祥本人对于之后家族的成就还算满意,各朝代的琅琊王氏也是倍感荣耀,先祖打下的好基础啊。
各个朝代的皇帝对于“权倾朝野”四个字,看的都不是很开心,大臣也是,不过不开心的大概是这个权倾朝野的人不是自家的,不然高低也是要表示支持一下吧。
【琅琊王氏在历史上鼎盛了八百多年,先后培养出五十个宰相。
在两晋南北朝的两百多年里,五品以上的官员大概一千七百多人,而琅琊王氏就占了一百六十多人,足以看出这个家族的实力。】
震惊了各个朝代,对于这个数据,古人还真没有去整理。
知道琅琊王氏强大的人也是有些沉默了,真的是太厉害了啊!
哪怕强如始皇的嬴政对于这个数据也是难免惊讶,想想秦朝的庙堂之上几乎十分之一都是一个家族出来的,那自己恐怕也不能够容忍一家独大。
两晋的皇帝只能呵呵笑了,知道王谢两家强大,自己还能去出手压制不成,自己也不压不下去啊。
李世民对于这个数据也是忍不住皱皱眉头,王谢两家的强大读过史书的自己也是能意识到的。曾经司马家作为皇室也是与之共治天下,世家是何等的猖狂啊。
自己倒是比那司马家的皇帝强力了些,不过五望七姓的实力也绝对不逊。
时间还是要除啊,不然终究是大唐之祸。再看看朝堂之上世家子弟还有那些世家子弟推荐上的官员,牢记以史为镜啊。
李治则是有些满意,对于除掉世家,自己可谓是下了好大的一局棋,好在结果是好的,总算是效果很好,自己也算是为太子扫清了障碍。
自从立李贤为太子之后,自己也可谓是好悉心教导了,能为儿子扫清这些障碍也算是自己作为皇父的一片善心了。
黄巢:也就是自己出晚,不然一起除了呗,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没什么。
【仔细研究这个琅琊王氏这个家族的崛起之路就会发现,琅琊王氏不管遭遇什么样的危机,其他豪门的竞争,皇帝的打压,每次都有意的慢人半拍,让对方先出手,等到敌人士气衰竭或者露出破绽的时候,再后发制人,一击而中。
琅琊王氏果真是做大事的,既然要创百年基业,不介意慢人半拍。正如古语所云:才大而性缓之人,必属大才。物速成则疾亡,晚则善终。】
这段话给了很多家族提示,哪个家族不想做大做强,不想长长久久。可惜的是历史上哪怕诸如王谢,五望七姓都随着历史的洪流消失不见。
王朝更替,多少新旧势力的更新换代,多少家族几十年几百年的心血就你那样付诸东流。
我相信“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这句话背后是多少代人辛苦维持下来的。可惜的是先人的辛苦终究还是无法保持一个家族的永久繁盛。
纵观历史,也就一个“孔家”,因为孔夫子的存在,因为儒家是黄帝手里最好的统治工具,所以自汉朝以来需要这么一个施加恩惠的去处。
至于其他家族都是从弱小到强大再到鼎盛到衰落最后消失。
(古代那些典故,基本都是刷声望刷出来的,在古代通讯并不发达,能被广为人知的都是大力宣传的,而能被史书记录上并且流传下来的,已经属于是声望达到顶峰的那种。)
百姓也明白了天幕说的什么意思,所以好多人出名是故意闹出来的,是自己太天真了,真的以为是大家都夸奖或者都唾弃才这么出名的,以后不能随随便便的说一个人好不好了,谁知道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是不是人家故意弄出来的。
儒家不少人很是气愤,天慕这样说真没很难搞,所以很多史书上记录的人真是人品如何我们还要挨个去怀疑一下嘛,简直有违圣贤之道。
(王祥的成功也是东汉举孝廉这种特殊晋升渠道造成的,不妨看看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孝子特别多,就好像是都集中在了那个时期。
是后来的人不孝顺了吗?不是。是东汉的晋升就是要看名望。
普通人要如何才能扬名呢?讲究的就是与众不同,可是要展现才华就需要特别多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能力压他人的能力,嗯,这个就比较难了,毕竟比别人强一点还好,但是比众人都强太多,那几乎就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比较而言孝顺就简单很多了,所以东汉有很多出名的孝子。)
汉朝的皇帝有些不可置信,“举孝廉”这个主意居然能被后世人嘲笑,简直不能忍。
生气过后,倒也能品味出天幕隐含的意思,虽然这个政策不是百分百的好,但是确实也能为朝廷带来不少真正的人才。
对于选拔人才这块目前确实也没有什么让自己特别满意的政策。只能在不断的试探和试用中慢慢摸索,不断完善。
隋炀帝杨广则是有点骄傲,虽然隋朝的情况,不说也罢,但是自此之后,自己提出的科举可是被之后的皇帝重用的。
东汉之后对于天幕质疑之后没有孝顺的人了,古人表示有点生气,要不自己也学一下先辈宣传一下自己孝顺的的事迹。
很多人想了一下自己,想了按天,还是没有想到能够以孝顺出名的事迹,只能说自家的孝心一般般吧,再想想书中记载的孝顺事迹心里也是真心佩服,不是苦肉计不好使,实在是对自己下不了这个狠心。
就拿天幕说的“卧冰求鲤”,想想让自己大冷天去冰面上为自己后母,哦不,亲娘去捉一条鲤鱼,只觉得有点扯了,花钱买不行吗?雇人去做不行吗?非得亲身上阵,万一冻着感冒了,那自己亲娘一定会很伤心很难过吧。没错,爱惜自己也是对亲娘的孝顺之一。
(为什么要卧冰求鲤,为什么不选择去拿石头砸冰,为什么不选择生火烤冰,用自己的体温去暖冰也是相当有心机了。)
古人心中一阵唏嘘,好吧,这个卧冰求鲤的故事以后还是少讲,或者不能用来赞美孝顺了。
天幕也算是问出了很多百姓的心声,尤其是靠近河流的地方,南方地区不大冷的地方,薄薄的冰层到是让人一时不辨真假。
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河面的冰那是真的很厚了,冰面如果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那得多厚啊,一个人如果想用自己的体温把这么厚的冰给融化了,可能性几乎为零。
胸膛里面可是肺可是心脏,是那种冷的不跳了,就是要人命的器官啊。生病冻伤还是小事,肉眼可见的就连烤火石头砸都不一定能破开冰层,很多人心中也是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假了,一看就是特地编出来的,至于为什么要变这样的故事,则是想起了天幕说的“举孝廉,推荐官”,可谓是司马昭之心了。
(“卧冰求鲤”这个故事中,我很不理解的一个点就是,既然是举孝廉举荐制,那么以孝治天下的时代,为什么就没看你出来,王祥是自己孝顺了,显得他的后妈就是个恶毒的人了,这样把后妈当台阶踩的故事就没一个人出来说反对。)
古人看到天幕的质问,只觉得有些脸疼,凭心而论,知道后娘恶毒的人不少,愿意在进一步思考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自己也委屈啊,都说王祥孝顺,这么多年大家都是这样说的,难道自己看出来这个小心思,还要广而告之嘛,这不平白得罪人嘛,自己忍不之说出来,心里倒是爽了,但是后果是自己能担当的嘛?
还记得杨修是怎么死的吗?合着就自己是聪明人,别人都是傻子,看不出里面的弯弯道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必须谨记。
不少作为继母的人也是心中觉得一阵委屈,站在那位后母的角度来说其实还真的不是完全是自己的错,不过给人当台阶,在历史上都留下遮掩恶毒的印象还是有些委屈了吧。
有些女子甚至觉得,到底不是亲生的儿子,这要是自己的亲儿子,指不定就是母慈子孝了。
也有些女子不认同这位后母的看法,不管是不是自己生的,大冷天还是不能太为难孩子,可以偏心,但是不能搞虐待,要是自己亲生的孩子,哪个母亲舍得大冷天去冰面上给自己找鱼吃,不吃又怎样,不过是口腹之欲罢了。
不少妇女聚在一起讨论着,也只能感叹还是亲娘疼孩子,自己生的孩子自己疼爱是最好的,十月怀胎才当下的孩子和没有经历这些得到的孩子,那对待孩子的感情也是有所不同的,还真的不能有太大的期待。
(原来,东晋时期,王与马共天下的琅琊王,和后来的太原王、三槐王的祖先就是从“卧冰求鲤”这个个成语中开始的。)
各个朝代琅琊王氏的人不禁觉得十分骄傲,不管别人怎么说,老祖宗给王家带来的荣耀是谁都无法抹杀的。
心中有些不满,出名的还是有些太少,王家的子孙后代们还是要好好鞭策,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唐朝的五望七姓则是有些羡慕,自己也想与那李世民共治天下,不知他愿不愿意,整天想着打压我们干嘛,大家合作共赢不好吗?
不只李世民,对于那个面善心黑的李治也是骂的很难听,父子两人都是一样的黑心,都没有要和五望七姓这些世家和解的意思,响起皇家的防范,心中也是很不耐烦。
皇帝希望世家臣服,世家希望能掌控皇帝,不得不说立场就是对立的,此长彼消,没法和解。
(“卧冰求鲤”虽然假但还能理解,“郭巨埋儿”我就完全不能理解了,当然权衡之际无可厚非,可是“郭巨埋儿”可是真的打算把自己的儿子给活埋了,幸亏是活埋而不是先埋后杀。
故事里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有些残忍了,对于这个被列入“二十四孝”,有一点点的不理解和认同。)
读过二十四孝的人也是心中一阵忐忑,对于后世人的观点认真观看的同时也在不同的思考换个角度是不是就不大一样了。由此也引发了各个朝代对于孝顺的新定义,“如何才算孝?”
至于残忍,百姓之家不知道什么事郭巨埋儿的很多,但是对于活埋儿子大多都是不认同的,儿子再多每个也都是稀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