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初到秀丽 强制婚配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继子重生,我靠继子避灾祸!
大渝朝奉云郡秀丽县衙,一条长长的队伍从县衙门口一直排到秀丽县城门口,这些人都骨瘦如柴,衣衫褴褛,拖家带口,人人都无精打采,垂头丧气。
“都排好队,一家家来,把户籍文书都准备好,没有户籍的也不要排了,秀丽县城只收良民。”
秀丽县衙的衙役,个个手拿大刀,来回巡逻,以免有闹事的人影响秩序。
“衙役大哥,要是没有户籍,怎么办啊?一家老小走了几千里路了,真是走不动了。”
一位四五十岁的男人,驼着背躬着腰,一脸讨好,趁着别人不注意,一串铜板放入衙役手中,衙役反应也快,接着袖子遮挡,放到袖袋里。
态度也比之前好上一些,但也没放低音量,可以让更多的人听的到。
“户籍若是遗失了,可以到府城去,府城有专门核对户籍的文书。”
“大哥,老家发了大水,户籍没来得及拿,我这种情况能直接落户吗?”
男人一听府城能给落户,心里有了思量。
“直接落户不能,核对你的户籍信息还要些时日,需要把你的信息发到你的老家去,确认无误后,证明是良民,便可给你落户。
等待回执的这些时日可能要在城外等待,但大家也放心,天天都有人施粥,回执信函一到,就可落户了。大渝朝新立,圣上乃是明君,发下旨意,要妥善安置难民。”
衙役也把知道的说了个详细,同时宣传一下新陛下的仁德。
“谢谢大哥了,多谢大哥。”说完高兴的去找家人,一家人都有了笑模样,推着板车走了。
没有户籍的难民,听到此处也看到了希望,也跟在那家人身后离去,原本长长的队伍少了不少。
县衙的两位文书,一位记录,一位翻阅哪个村落能安置大量难民。已经快到入冬,两位文书头上却冒出细汗。
刚把难缠的一家难民送走,下一家大包小裹的又走了上来,记录的文书觉得他的鼻子都免疫了,什么味道都闻不到了,这样也挺好,要不这些难民身上的味道都能熏他个倒仰。
“户籍。”
记录的文书抬头看一眼,瘦高个看着很是精明的老头和一个灾荒年间也没变瘦的老太太,又忍不住看一眼,真是少见。接过老头递来的户籍,怪不得,六个儿子一个战死,还剩五个呢,能把老娘的肉都保留下来,也是应当。
“落户的户籍要比之前严格一些,要人人都记名字,我喊到谁,谁上来答话,听明白不?”记录的文书说道。
原来的户籍上只记录了,这家户主的名字,还有几口人,几个儿子,女儿和媳妇都不被提起。
只有个大概,但新皇却要求这次落户普查要做到记录到个人,以后有什么变故好查好寻。
“听明白,大人你问,便是。”老头笑呵呵的回答。
“李大拴,户主,对吧。”
“对,对,老头就是李大栓。”
“今年多少岁?”
“五十八岁。”
“李大栓妻子姓什么?”
“大人,我姓孙。”胖胖的老太太笑呵呵的回答,但文书总觉得有些违和,不会笑还是不要笑的好,他背后有点瘆得慌。
“孙氏年纪?”
“呵呵,六十一岁。”孙氏说完,两位文书同时抬头看一眼,看着确实老头年轻一些,但只以为老太太显老,没想到居然是因为大了三岁。
也不再纠结两位老人的故事,两位又开始问询。
“两位让一让吧,大儿子一家上前来。”
“哎,大人,我就是家里老大。”
男人和一个女人上前,身后跟着三人,儿子状况还不错,女人瘦小一些。
“嗯,你们这一房的情况说一下,什么名字,多大年纪。”
“哎哎,我叫李一水,今年四十岁,妻子冯氏,今年三十八岁。
这个大高个是我大儿子叫李溯,今年二十有三了,他旁边的是他媳妇,刘氏,最小的小子叫李闯,今年十三了。”
“户籍上显示你家有三个重孙辈,怎么没看见呢?”文书说完,刘氏眼泪扑簌簌的掉下来,我的儿啊?
“有话说话,别给我嚎。”
记录的文书早都被之前的难民整的耐心全无,到了李家根本拿不出之前的耐心,一早上,都快被眼泪给淹了。
“溯哥,快别让你媳妇哭了。李一水李老大板着脸说,变脸的速度何其的快,面对文书时,又和颜悦色了。
“大人,我家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孙子半路没挺过去病故了,孙女意外走失了。”
“行,你们家问完了,二子上前来吧。”
“大,大人,我是,是这家二子。”
“嗯,跟之前一样,说一下你们这一房的情况,不用紧张,我又不吃人。”文书,看着他很是憨厚,也不为难他,开启玩笑活跃一下气氛。
“哎哎,我叫李二水,今年三十八岁,妻子小孙氏,她跟我同岁。大女儿和二女儿出嫁了,三女儿叫李来弟,今年十四了。”
“呵呵,三女儿叫李来弟,大女儿和二女儿叫什么弟啊?”
记录的文书没出声,另一个文书很是好奇,另外两个女儿叫什么?
李二水不好意思的摸摸头,眼睛看着下方,眼里的精光闪过,让人快的摸不着。
“大女儿叫李带弟,二女儿叫李盼弟。”
“名字挺有意思。下一房吧。”
“大人我叫李三水,妻子赵氏,我三十四,她三十三。
只有一个儿子叫李兵,妻子吴氏,孙子和大哥家的孙女一起丢了,一直没找回来。”三房的四口都怕惹文书厌烦,尽量忍住眼泪。
“下一房。”文书见的多了也不知道如何安慰,难道告诉他们,不用找了,之前的乱世不说,天灾不断,活的找不回来,死的更找不来了。
“大人,我叫李四水,三十一岁,妻子于氏,二十八岁,大女儿去年嫁人了,儿子叫李玉,今年十一岁。”
“下一房。”
“大人,我们五房只有我夫妻二人,我叫李五水,二十八岁,妻子小于氏,她二十五岁。目前还没有孩子。”
“下一房。”
六房只有一个女子抱着一个男孩走上前来。
“大人,我叫穆玉书,今年二十二岁,儿子叫李旭,今年三岁。”
“你家相公哪年服的兵役?”
“是六年前,我俩成亲不足半月,他就服了兵役,当兵第三年,他们要到边关打仗,路过老家,在家里住了三天,便有了我儿子。”
文书没说什么呢,孙氏在旁边站着哼了一声,白眼翻上天。
文书也不理会,示意她继续说。
“没想到这一去就没再回来,孩子出生不久,就传来了死讯。”
穆玉书虽然穿的破烂,但腰板挺的笔直,不卑不亢的,给文书的印象很好。
对于文书来说,不哭的都是好。
“不知道你听没听说,新皇颁布一项新的政策,年龄不满三十的鳏夫,年龄不满二十五的寡妇,必须在限定的年龄前再成亲,若是超过限定的年龄,每年每人要交十两的罚税,什么时候成亲后不再收取。”
“这是为什么啊?我不让媳妇嫁人还不行。”孙氏可忍不了了,李大栓没拉住她,她一下就窜出去了。
“老太太,你们一家人丁兴旺你可以不在乎,但新皇不能不在乎啊?前几年的战乱和天灾,大渝朝的人口少了十之四五,可能还会更多,若是鳏夫和寡妇不再婚,指着现有的小伙大姑娘成亲,大渝朝什么时候才能人口兴旺。”
“那罚的是不是太多了?”孙氏听文书讲完,也知道在理。这一路,可是多了不少的鳏夫和寡妇啊。
“哎,老太太,这没看出来吗?罚款不是目的,其实就是鼓励寡妇再嫁,鳏夫再娶。”
“这。”孙氏没等再说,就被身后的李大栓给拦住了。
“大人你继续。”李大栓一早上可看明白了,能不能去个好地方安家,全看两个文书的,可不能让老婆子把这两人给得罪了。
“所以,所以,哎,我说到哪了?”记录的文书问旁边的文书。文书也看出他忙的糊涂了,接过话来说。
“像你这样的难民,新皇也有明令,可以自行在认识的鳏夫中嫁娶,你可有满意的人选?”
穆玉书没想到起好不容易逃荒到头了,还有一颗炸弹给她炸的粉碎,上哪找个人嫁去啊。李家人全都好奇的看着她,很是好奇她会说出谁来。
“大人,若是没有人选呢。”穆玉书不信不给她活路。孙氏没忍住又哼了一声。
“没有人选的话有两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县衙里有官媒,她会为你找出合适的人选,选定后,会为新人办理婚契,这样对双方也是一个保障。”文书说的有点多,喝了口水。
“第二条呢?”穆玉书看见文书放下水杯她连忙问。
“第二条是,针对寡妇的,若是寡妇自己没有合适的人选,官媒给的人选也不满意,户籍就会落到先夫的家里,二十五岁之后若是还没再嫁,就要交税。”
文书抬头看一眼穆玉书,不知道这位小娘子听没听懂他的意思,主要她婆家人都在,他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穆玉书表面没有什么表情,但文书的含义还是明白的,若是户籍落在婆家,再嫁的人就是婆家人给定了,而如今的人选确是她自己挑选。
而她对婆家的了解,也确实如文书担心的那样,李家人定会给她卖个好价钱。
“大人,我有两点疑问,请你给我解惑。”
“你问?”
“第一,若是我选择直接嫁人,户籍会落在何处?”
“自然是落在你新嫁的那家去。”
穆玉书点点头,“第二点,孩子问题。”
“这个新皇也有规定,若是孩子不满七岁,寡妇愿意带着孩子的话,先婆家不能阻拦,若是孩子年满七岁,若婆家争抢的话,可以问孩子意见,由孩子决定。”
穆玉书抱紧怀里的孩子,眼神又一次坚定。为了孩子她也得搏一搏,不能再跟着李家人了。
“你决定好了吗?是见见官媒还是直接落户。”
“她直接落户就行,她懂个什么啊?不用听她的。”孙氏实在是忍不了了,上来就指着文书让他填写穆玉书的名字。
而文书没有动,还是等着穆玉书的答案。
“大人,我想见见官媒。”
“成。小王啊,你来,把小娘子带到你娘王婆子那。”文书又把写好的户籍放到一个盒子里,然后看着李家人说
“你们李家人先去吴家大院等着,前面第二个院子就是了。”
“大人,等到什么时候啊?”李大栓可是急了,早安家才是正经。
“最晚是明天,你家儿媳妇明天就能定下来是再嫁还是跟你们回家了。”
“成,大人费心了。”李大栓看着跟着小王走的穆玉书,踢了孙氏一脚,孙氏抬头看他,他给她一个眼色,成亲多年的默契,一下就知道了老头子的意图。
“玉书啊,你等等娘,你看看你,好好相看,抱个孩子多碍事啊,娘帮你抱着。”边跑边说,说完也到了眼前了,上前就要抱孩子,穆玉书,连忙向后退了一大步。
“不用了,娘,旭哥睡醒看不见我该哭了,你老人家身体本来就不好,儿媳可不敢让你劳累。你快去休息吧,等一会我就回来了。”穆玉书话说的好听,心里却在骂娘,孩子给你我还抱的回来吗?
“小哥,快带路吧!正午这天真是热啊!”
“哎,你也快跟上吧。”小王这几日可是见惯了这样的戏码,也愿意配合这样愿意带着孩子改嫁的寡妇。
孙氏铩羽而归,很是不高兴,穆玉书真是越来越滑不溜手了。
吴家大院里,都是等着寡妇和鳏夫再嫁再娶,更新户籍的人,院子中间有一口大锅,里面煮着粘稠的米粥,没等几个儿媳妇给老六媳妇上眼药,米粥的香气就把她们给吸引走了。
多长时间别说吃到,闻都没闻到过这么香的味道了。
李家人早都把穆玉书抛到脑后了,把自己的小破碗拿出来,等着米粥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