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逃荒后,我被陨石砸出金手指 > 第63章 迁村造房

第63章 迁村造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逃荒后,我被陨石砸出金手指!

时间飞驰而过。

一晃的时间两个月便过去了。

这期间赵秋娘及孙家庄众人已经处理好了迁村的事情。

只不过,因为赵秋娘还没有拿到和离书,所以她立女户的事情还要缓一缓。

不过里正得了好处,自然也给了承诺。

等到赵秋娘的和离书一到位,随时都可以给她立女户。

由于赵秋娘每日上午都要去现代打工,所以举村搬迁的那一日,时间定在了午后。

他们定居的位置离常家村也不过半日的脚程。

算是在常家村和棠城县的中间位置,三个地方互成三角形。

虽然因为迁村后到了早就选定地方的时辰已经是半黄昏,村民们多少有些牢骚。

可孙家接连几次的出头,又是孙家弄来了大量的粮食,才能买通里正。

孙家在村里的地位已经奠定的无人能超越了。

多半的村户都乐意和他们走近些。于是等到村里几个族长划分地基的时候,大部分人都选择让孙家在村正中那块地方。

孙家几个舅舅倒也没拒绝,不过他们倒是想让赵秋娘也跟着一起住。

赵秋娘满身的秘密,自然不会答应。

几个舅舅无奈,只能让她自选一块儿地基和开荒的菜地。

原本她还没有立女户,孙家庄又只是她的娘家,她本身没有资格选宅基地和菜地的。

可有孙家人给她背书,村里人也没有一个敢跳出来说不答应的。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不过孙家怕以后赵秋娘和章家人因为和离书的事情再闹起来,这地契暂时没转到赵秋娘的名下,这块地方明面儿上还是属于孙家的。

合计一番,给赵秋娘选了块风水宝地。

不过赵秋娘倒是没有如他们意料中所想的那样,选一块儿肥地。

而是选择了最边缘,最靠近山脚下的一块地方和几亩荒地。

里正在确定他们迁村位置之后,就将他们那块儿地的划分范围上报了官府,印了戳子,批了地契的。

可惜大部分人家手头都没有余钱。这地虽然能随便要,但明年收成的时候可要按照今年要的地上交粮食的。

像那些人丁不兴旺的家族,或者干脆一户死的只剩一两个人的人家,根本就不敢狮子大开口的要一堆地,毕竟明年交不上粮,这地照里还得没收。

今年要着也没什么用。

张秋娘选的地荒凉不说,还比较靠近山林,就这地白送给他们,他们都不稀得要,倒也省的有人动歪心思了。

山林中野兽肆虐,一个不小心遇上野兽下山,第一个要遭的就是他们家。

所以那地方便宜也没有人去抢。

赵秋娘倒是乐得自在。

她和孙家几个管事的舅舅商量了一下。

大家都刚刚迁村,自然是家家户户都想赶快把地开出来,把房子盖上。

可她家孤儿寡母的,即便是有孙家人帮忙,这房子也难盖起来。

不过,她手里还有那么多粮食在现代,赵秋娘心里思量着,干脆让孙家人和她一起做了场戏。

赵秋娘假意将银子在众目睽睽之下给了孙家,然后又用不大不小的声音,拜托孙家帮去城里帮她运些粮回来。

孙家人推着车往外面走了几里路,又绕到赵秋娘已经提前藏好粮食的那个树林里,拉了几袋子粮食回来。

不过这些粮食是赵秋娘提前用布袋子分装好的,当然关于这粮是沾过水的粮食这件事情,也提前商量好,一定要告知来帮忙的人的。

等粮食都到位了,孙家大舅舅便在村里说,赵秋娘家里需要请人盖房子,这些粮食便是报酬。

不过现在毕竟是灾年,如果按天结工钱,那这些人估计得到猴年马月才能将这房子建起来。

所以这房子是按劳分配粮食。

至于到底怎么个按劳分配法,这些人在那一袋袋白花花的粮食面前已经什么都不想问了。

一群人在孙大舅说找他报名之后,便一窝蜂地将他围了起来。

孙大舅筛出来一些平日里就惯会偷鸡摸狗偷懒摸鱼的,重点留了几个能干的和有经验会盖房的。

像是木匠,泥瓦匠,营造之类的技术骨干,孙大舅这边早就安排人去送米了。

一番安排下来,打土坯的去打土坯了,砍木头的去砍木头了。

营造工匠拉着孙家舅舅讨论这房子要怎么个盖法,是要几间的,院儿里用不用再盖上个猪圈牛棚的。

赵秋娘如今的身份毕竟还算个外嫁女,在孙家庄这些不明白其中原由的人眼里看来,这是舅舅给侄女家做脸面呢!

他们觉着这房子实际还是孙家的,只是暂时给赵秋娘住罢了。

赵秋娘对房屋也没有太大的要求,他和几个舅舅商量了一下,觉得差不多,就当起了甩手掌柜的。

她每日上午都会消失半天,村里有些好事的人打听着问,孙家舅舅就说她是去捡野菜柴火了。

现在大家伙儿都没粮食,每日去山上寻野菜的人也不少,就是赵秋娘去的时间太长,也没什么人起疑。

私底下有几个多嘴的婆娘就在私底下嘀咕这赵秋娘看着人模狗样的,挺能干的样子,其实出去采个菜都采不明白。

赵秋娘有时候会听到一些人的风言风语,但她也不往心里去。

毕竟说的再好也不如过的好,以后他们家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何必和那些碎嘴妇人计较那些。

想到这里,她每日去上工的干劲都足足的。

赵秋娘家离山林近,倒也方便了那些运木头的人。

有那白花花的大米吊着,赵秋娘家的房子半个来月也就盖成了。

上梁的那天,村里人欢呼雀跃的,仿佛盖的不是赵秋娘家的房子,而是村中的祠堂。

在盖房前孙家舅舅就说好,每日这些盖房子打泥胚的人按照各自的工作量发放粮食,等房子盖好之后还会再给他们一部分。

赵秋娘剩下的那三百五十斤粮如今剩的不足50斤了。

村里来她这儿帮忙盖房子的村人,每个手里都能拿到将近一斗半的大米。

可别小看了这一斗粮,这可是白米精细粮,换做粗粮之类的话,能翻上好几倍。

再加上家里现在已经在自家宅基地附近撒下去的菜种,过一两个月便可以吃了。

这些东西能支撑着他们熬过这个秋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