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出国逃亡回国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直播开局剧透皇帝死因!
【这场宋国之乱孔子没有过多投入心神,他算是大仇得报,说不定还有一些欣慰。
可就在他35岁的这一年,鲁国同样出了一场大乱,这一次影响到了孔子。
当时的鲁国国君是鲁昭公,但国家势力最大的是被我们现在称为“三桓”的三个氏族,这三家的祖上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
鲁桓公共总共有四个儿子,他死了之后,嫡长子成为了新的鲁国国君,剩下来的三个儿子都成了鲁国的士卿,各自的家族也在越来越壮大。
因为老二是庶长子,所以也可以叫孟氏,也可以叫仲氏,其余两个是叔孙氏和季氏。在这里我就把这三个儿子一起叫老二、老三、老四了。
这老几位的家族在鲁国发展的很好,为了对抗国君一脉,他们经常结成同盟。
到了孔子这个时候,鲁国的大部分权力都掌握在这三个氏族手里。】
“唉,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摄政大臣。”
有人摇了摇头,“按权利是摄政大臣,论身份又相当于藩王,基本上算是摄政王了。”
平民基本都成不了贵族,每一个诸侯国的人才来源都太单一了。
教育资源本就难得,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只有那些大贵族家族里才更容易出现一些“人才”。
人的权力欲是会膨胀的,当这些人掌握到了权力时,自然所求会更多,只能从国君那里薅了。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想要有一番作为,那无疑是难上加难。
【这哥仨发展出来的家族一直也是有高有低,互相抱团,却也互相防备,在这个时候,老四家族在明面上取得了更多的资源,隐隐成为了话事人。
这一天,老四家族的季平子和鲁国的另外一个大夫斗鸡,两人为了赢使出了一些不得体的手段。
一个给自己的斗鸡翅膀上涂芥末,想弄瞎另一个斗鸡的眼睛,另外一个给自己的斗鸡装上了金刚狼同款金属爪子,大大提升了攻击力。
最终老四家族的季平子斗败 ,两边就这么干上了,季平子直接率人到了这位大叔的家里,这事就这么闹大了。
这事肯定是季平子不占理,鲁昭公一听,决定站在另外一个大夫那边,最好通过这件事,将向着自己的势力都联合起来,狠狠挫一挫这三大家族的锐气。
中间的各种斗争就不详细说了,最后的结果是鲁昭公被三大家族逼的不敢在鲁国待了,单挑失败,选择直接跑路。】
妥妥的一场斗鸡引发的血案。
百姓们从来没听过这样的事情,他们倒是听说过一些权宦和权臣的故事,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人会把皇帝逼的跑出国。
想想也挺好笑的。
不过,这金刚狼又是什么东西?
难不成是狼的爪子进化成了钢铁那般的硬度,那可真是可怕。
【孔子奉行周礼,时常感叹如今这个天下。
少年时各种各样的乱象发生在别的国家,他关注一下、思考一下,也就没有下文了,这时他的思想理论还没有成熟。
可就在他的学校办的正好的时候,他从小长大的国家出事了。
在这件事情里,孔子自然讨厌三大家族的嘴脸,他平时就颇为看不惯季氏的桀骜不驯和无法无天,也没少发表对他们的不满。
孔子和鲁昭公的关系还是可以的,至少是可以赏赐大鲤鱼的关系。
鲁昭公决定先跑去齐国避避风头,看能不能找一找支持自己的势力夺回权力,孔子也愿意跟随。
本来孔子就得罪了三大家族,什么都不做的话,一是活的肯定不好,二是他内心也不愿意那样,这样的选择很正常。】
能直言不讳,冒着得罪当权者来匡扶自己所认为的道义,这已经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
更为关键的是,孔子的坚持是正确的。
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个道理总归是正确的,一个国家不需要三个当权人。
想想真是有些可怕,如今的改朝换代已经算是一场劫难了,大多数这还只是一个王朝,可春秋战国却有那么多的国家,每个国家不是征战就是内乱,百姓们简直都不敢想象那时候的人过着怎样的日子。
天底下最苦的事情就是当兵,征战连年不休的话,岂不是人人都得去服兵役?
【孔子跟着鲁昭公到了齐国,可他虽然名声算大,地位到底不高,人家国君自然能得到齐国的供养和尊敬,毕竟这也是一个潜在的投资盘,是有可能收回一些回报的。
孔子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小弟,他也没有那么多钱,再加上他还需要养活跟随自己的一众弟子。
暂时安稳下来的鲁昭公自然也没有那个能力来庇护孔子。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为了获取钱财,从此成为了齐国大夫高昭子的家臣。
在齐国的第二年,孔子经过高昭子的举荐,见到了齐景公,发生了着名的景公问政。
齐景公问的是治国之道,孔子的回答也很简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大家找准自己的定位,好好干,不要僭越。
这样的道理无论天下怎么变换都是适用的。
只可惜被后来的所谓儒家子弟曲解了意思,改编成为了三纲,这怎么不算是妥妥的倒退呢?】
啊,后面朝代的儒家弟子都有些不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难道和三纲不一样吗?
三纲五常已经渗透在所有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孔老夫子的思想,原来竟然不是吗?
属实是有一些意外了。
董仲舒刚刚结束了自己作为江都国相的十年生涯,又被派到了胶西当国相,他明白这是为什么?
无非是皇帝看中了他的思想,想让各个封地的藩王多熏陶熏陶,不至于威胁到皇位。
他这一生,钻研至深的无非是《春秋》一书,研究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创造一种适合于当今的理论。
实现他所认为的“春秋大一统”,让如今的社会能够平稳的运行下去。
难道这是错误吗?
【孔子的回答说到了齐景公的心坎上,为了提拔孔子,他想给孔子一个封地。
感觉孔子这是要受到重用了,可这也只是感觉罢了。
齐景公那加封地的意思刚一出口,底下的人就坐不住了,站起来阻止的正是晏子,这件事也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话说晏子使楚的故事还上过后世的教科书呢,我至今还记得那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这篇故事正出自于《晏子春秋》,是小学五年级的课文。
故事里,晏子这个身材短小的有才之人是妥妥的主角,他也确实是国家的好臣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
在这件事情上,晏子的判断力不能说错,事实上,齐国并不需要孔子。
孔子重礼,可在如今的这个社会,《周礼》规定的一些相对于繁琐冗长的礼仪已经被人们抛弃,但孔子这样的人不会抛弃,反而会大加提倡。
齐国本就不算是特别强盛,再加上齐国内乱刚刚告一段落,正是暗流涌动的时候,要是大加改革,风险太大了。】
嬴政对此颇有想法。
孔子这个人确实是个伟人,但是他的思想在当时是不会被任何一个国家所接纳的。
春秋战国这么多年里,大家想的是如何富国强兵?如何将权力牢牢的把控在手里,还有些国君想的是怎么享受?
齐景公之所以赞赏,看中的不是君君,而是底下的臣臣、父父、子子,作为国君,他自然想让底下的人都听他的话。
你不能指望着道理能把敌人说通,唯一有用的只有武力。
就算孔子本事大又怎样?
只要他还遵循着“礼”,他就不会单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
听到《晏子春秋》里的故事竟然上了后世的语文教科书,宋朝的文人有些意外。
这本书记录的正是晏子的言行,到了如今,因为它非儒非道,已经被很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之书。
甚至很多人认为这是伪书,没有人再会去研究它了。
这么看来,可能他们认知的是错误的,这本书不是伪书,反而有很多珍贵且正确的道理。
【孔子在齐国生活了两年,虽然没有得到国君的重用,但过的还不错。
他痴迷于齐国演奏的《韶》乐,颇有一种舒心之感。
当然,他肯定也没忘记自己要干什么,一有时间就发扬自己的学说,希望能够得到重用。
这样的行为惹恼了齐国的贵族,他们的立场和孔子天然就是敌对的。
孔子如果得到了重用,成为了国家大臣,这无疑是在他们的锅里舀汤吃,再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定时炸弹。
他们可不想只当单纯的臣子。
事情发展到后面,那就只能是你死我活。
这一次他们决定追杀孔子,孔子为了活命,只能再次回到鲁国,一路上说不定和他的弟子解决了不少刺客。】
这种画地盘的行为,大家都能理解。
朝堂上的各种争斗就不说了,就算在村子里,每到农忙的时候,家家户户晒谷子的地都需要分割,不能随便来一个人就用,至少是要商议之后,获得共识才行。
孔子就相当于不打招呼就想占用人家的地盘,这样不招恨才怪。
【这时候的鲁国也是一团乱。
两年前,鲁昭公到了齐国之后,齐国也派人出兵,和鲁国打了一架,打下来了一点地方,这点地方被用来安置鲁昭公了。
鲁国的那三大家族又要面对外敌,心中不免抱怨,也开始互相起了内讧。
他们的家臣也有样学样,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37岁的孔子回到了鲁国,三大家族本来就内乱,自然顾不上他,他也就平平淡淡的在我国生活了下去。
这个时候他的生活比以前还不如,以前好歹算是吃国家饭,有一份收入,前来学习的学子也很多。
现在就只能当单纯的老师,国家动乱之下,自然学生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他在鲁国刚刚安稳下来,又听到了晋国的内乱消息,这一次晋国的公室被屠杀殆尽,实在是有些可怕。
孔子认为这都是因为晋国没有一个好的制度。
接下来这十几年,他安贫乐道,教授者追随自己那几十名弟子,也在逐渐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
时间一转眼就到了孔子48岁的时候,这一年有人请他出来做官,而这人,竟然就是孔子的故人。
大家还记得少年孔子想进贵族家的宴席,结果被看门的家臣瞧不起吗?
这家就是鲁国的那个老四季氏,他们的家臣叫阳虎,当年就是他拿有色眼镜看孔子。
经过这么多年,阳虎发展的很不错,他成功学习了季平子的精髓,直接从家臣一朝翻身,成了季氏的掌权人。
得位不正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就需要一个名头大的人来为自己站台,这一次他的目标就是孔子。
不管是季平子还是阳虎,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挑战着孔子的三观,他没喷他们一口唾沫都算是涵养好,自然不可能在他们手底下做事。】
可真是绝了,诸侯造周天子的反、大夫造诸侯的反、家臣造大夫的反,这可真的是有样学样,传承不绝。
李世民是喜欢孔子的,在他看来,孔子有点像是诸葛亮,他们想把这个混乱的时局拉入正轨,想救那个明知已无可救药的天下。
可这样的事,人类基本是办不到的。
一个国家要想良好的发展下去,必要的上升通道是必须要有的。
在春秋中末期,那些人之所以一个又一个的造反,无非就是他们认为自身的政治地位匹配不上自身的才华。
就拿阳虎来说,这个人本事不小,就因为他出身不好,只是一个普通的士人,就只能当一个家臣。
这对于那些有本事的人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了。
他们唯一的破局之法就是造反。
说到底就是因为那个时候知识已经不止掌握在顶层人士手里了,其余人懂了知识,自然会为自己谋求一些东西。
这正是时代发展不可逆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