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制度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直播开局剧透皇帝死因!
葬在南园确实挺好的,那里风景秀丽。
刘询想着最近正好该为自己的陵墓选址。
决定了,就在南园吧。
【庙号是什么东西大家应该都知晓,我就不多赘述了。
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皇帝的庙号名副其实。
两汉这么多皇帝,只有七个皇帝有庙号。
不像后来有的朝代都加成塞子了,从唐朝开始,几乎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他们基本把庙号当成谥号用了。
也是有些离谱在身上的。
这么一来,汉朝的皇帝庙号弥足珍贵,含金量也最高。
西汉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和中宗刘询。
这四位皇帝算是西汉的top4,在皇帝堆里也属于很厉害的几位。
刘邦创造了大汉王朝,刘恒刘启父子俩的文景之治让大汉一步步强盛,刘彻一鼓作气扫平匈奴、征服周边小国,汉武盛世人人传颂,刘询的孝宣之治让西汉王朝走向了巅峰。】
完了!
刘邦到刘询这几个皇帝都知晓接下来的发展了。
盛极必衰,这是天道常理,接下来的大汉该走下坡路了。
想倒是能想明白,不过,肯定是不甘心的。
四位皇帝能榜上有名,他们心里还是喜滋滋的。
特别是刘恒和刘询。
他们两位从来就不是被选择的那一个,所以只能做的更好。
他们做到了,不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什么?
只是为了向自己证明,自己可以。
【到达巅峰之后必然是要往下落的。
西汉王朝也就从下一任皇帝开始盛极转衰。
刘询和许平君的儿子刘奭,汉元帝,他就是下一任皇帝。
这个孩子人还行,就是太喜欢儒家了,耳根子软,还优柔寡断,关键是体弱多病。
应该就是当时生他的时候,许平君和刘询年龄太小。
太子是这么个性子,晚年的刘询也看得明明白白。这毕竟是他和许平君的孩子,刘询不忍心废黜,他只能在自己大限来临之前好好用心教导太子。
刘询的执政理念是以霸道王道杂之,但是太子刘奭听不懂,他只认儒家。
要是刘奭一个人没本事就算了,可惜了,他的儿子就是先前我说过的汉成帝刘骜。
刘骜死的时候没有儿子,过继了侄子刘欣。
这位皇帝的谥号是哀。】
完犊子了。
大汉王朝是真的要完蛋了。
刘奭看着唐晓对他的评价,浑身不舒服。
他真的不对吗?
在他看来,最贤良的大臣莫过于他的两位师傅。
父皇留给他的三位大臣,为人太过冷硬,他是真的不喜欢。
【刘欣的开局和刘恒,刘询是一样的。
刚当上皇帝的时候,18岁的刘欣是想学习这两位祖宗的,只是可惜有太多的因素导致他没能改革成功。
王朝建立之后,基本100年土地兼并就很严重了。
汉哀帝刘欣刚上台的时候也发布了许多限制土地兼并的政策。
可惜年轻的皇帝没能抵得过权贵的反抗,计划流产了。
朝政上他玩不转,家庭上他过得也不好。
这和他的身世有很大的关系。
刘欣的父亲名叫刘康,是汉元帝刘奭的儿子。
刘奭在后宫最宠爱的女人是傅昭仪,最爱的儿子也是他和傅昭仪的儿子刘康。
太子刘骜是皇后王政君的儿子,刘奭动过废太子的念头,最后还是放弃了。
刘康只差一步就成了新的皇帝,傅昭仪肯定不甘心,这是她一生的痛。
跟随儿子到了封地,没几年,儿子竟然撒手人寰。
这一下,她的全部希望就寄托在了孙子刘欣的身上。更巧的是,如今的皇帝一直没有儿子。
这个女人如愿了,他的孙子终于成了皇帝。
在名义上,刘欣算是刘骜的嗣子。
可这位傅昭仪仗着自己是新皇的祖母,在宫殿上撒泼打滚的,要一个太后的封号。
祖母要什么,刘欣就给什么。
后来甚至到了,一有什么不顺心的事,这个疯婆子就去宫殿里撒泼,当着满朝大臣的面撒泼。
亲情的一次次pua,再加上朝政的不顺利,刘欣直接崩溃了。
他不管了,这一摊子事,谁爱管谁管吧。
之后的每一日都和他的男朋友董贤在宫里你侬我侬,还直接诞生了一个成语,叫断袖之癖。
在他愈加荒唐的这几年中,西汉王朝灾异频发,有大臣直接站出来说这是皇帝无德,在民间也多了很多传言,说是刘氏不堪为皇帝。
刘欣这个大聪明想了个办法,你们不是说姓刘的不能当皇帝吗?那我把皇帝之位让给我男朋友董贤,这样皇位还是我们家的,只不过是换了个主理人而已。
不得不说,他脑子是真的没问题吗?】
刘彻吐血的心都有了。
原本他以为他的子孙中有刘骜这样的奇才,已经是极限了,没想到有人比他还厉害。
真是给祖宗长脸啊。
刘询也不想说什么。
君权神授的概念,本来就是皇帝为了更好的统治臣民。
什么天人感应,这都是董仲舒那时候留了一手。
儒家狡猾,给皇帝下了个套。
更离谱的是,这个套成功了。
这个刘欣,被民意裹挟,想把皇位禅让出去。
这脑子是真的没什么问题吧?
儒家真是害人不浅。
【一片乱局之下,他自己突然死了,年仅24岁。
权臣王莽扶持了一个奶娃娃当皇帝之后直接篡了大汉江山。
西汉王朝也就这么落幕了。
后世人都说汉以强亡,汉朝的强大显而易见,可惜制度跟不上,别有用心的人一搞事,崩塌的也很快。】
制度,制度,还是制度!
刘邦、刘恒、刘彻、刘询他们,最近思考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
唐晓那个时代的制度确实很不错,可完全照搬?
这明显在汉朝实现不了。
先不说有没有人反对这个政策,光是执行就会遇到困难。
现代的消息传播速度几乎是以秒算的,他们呢?
皇帝下达一个命令,要传遍全国,至少得十天半个月。
有些东西还是要根据现实情况做本土化的改动。
不过,不知唐晓那里有没有什么可以加快通讯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