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今日之恩,来日必偿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我与假男主日常互演!
萧喆曾是一名乞儿,幼时靠着乞讨,等着好心人赏口饭吃来养活自己。
这样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吃了这顿没下顿是常有的事情。
运气不济饿个三五天不成问题,靠着不要钱的河水和树根草根也能吊着命。
寒冬,是每一个流浪的人和动物都不喜欢的季节。
河水结冰,万物沉睡。
他们可能会饿死,冻死。每一晚入睡前都在思考一件事,明天早上还能醒来吗?
春夏秋的时候,他们能随便找个地方,天为被地为床的睡一晚。可到了寒冬,便不行了,他们需要御寒的物件来帮助他们熬过这个刺骨的冬季。
萧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孩,连口吃的都找不到,又怎能找到御寒的东西呢?
曾经是捡到他的老乞丐护着他,他才能活了一年又一年。去年深冬的时候,老乞丐没能挨过去,冻死了。
如今剩下他一个小孩,谁都能欺负他。如果找到稍微有点用的东西,就会被别人抢走,若是遇见心情不好的,还会拿他撒撒气。
他想,他是挨不过去的吧。
腊八的那天早上,所有人都在家里熬起了腊八粥,临近过年,家人团聚,好不热闹。
只有萧喆蜷缩在巷子深处,背部紧靠着身后冷冰冰的墙面,他也不知道自己怎么能撑到现在的。
不过,他现在全身麻木,失去知觉,应当是再见不到下一年春了吧。
他胡思乱想着,静静等待死亡降临。
忽然,有人将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端到了他的面前,身上也被人披上了一件棉衣。
他果然快死了,都出现幻觉了。
“快喝吧。”
热腾腾的腊八粥被人强硬的塞进萧喆手中。
冰冷麻木的手心传来热意,他才惊觉这原来不是梦。
萧喆笨拙的将这碗粥送到嘴边,囫囵地一饮而下。腊八粥饮下的一瞬间,他便感觉到全身都传来暖意,身躯也不似之前那般僵硬。
“你还要吗?”
萧喆这时才注意到给自己送这碗腊八粥的人,竟是一个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小孩。
萧喆摇摇头:“谢谢。”
“小辉,快收拾收拾,我们要回舅舅家啦。”
听到家人的呼唤,小孩立马高兴地跑了回去。
萧喆的手紧紧攥着身上的棉衣,他知道那个小孩,是一家小餐馆老板的儿子。
叫金辉。
因为那碗冒着热气的腊八粥,萧喆活了下来。那件棉衣,不出意外地被别人抢走。
人的生命还是很顽强的,萧喆最终熬过了寒冬。
初春的时候,他在寺庙遇见了陪着母亲前来上香的萧鸿轩,也就是后来的萧丞相。
冬雪消融,寺庙外的台阶上有些湿滑,年幼的萧鸿轩一不小心便朝高台下摔了下去。
此时,萧喆还在台阶下清扫着还未消的积雪。寺庙中的方丈怜惜他的遭遇,所以让他在寺庙中做些清快点的活计来换取一日三餐。
他做的非常认真,以至于没有注意到台阶上的动静。
不出意外,萧鸿轩狠狠砸到了萧喆的身上。
有萧喆这个人肉垫子在,萧鸿轩除了身上的擦伤外便没什么大问题。可萧喆就没这么好运了,他觉得自己五脏六腑都移位了,胳膊骨折当场昏了过去。
萧鸿轩的母亲,萧夫人心有愧疚,想做出补偿。可当她听方丈说起萧喆的遭遇后,动了恻隐之心。
如果没有萧喆,萧鸿轩从那么高的台阶上摔下来不死也会残,说到底,这也算是她儿子的救命恩人。
萧喆被萧夫人带回了府中。
因年岁相仿,让他做了萧鸿轩的书童,读书识字。
金辉比他父母有着更强的经商天赋,凭借父母留给他的积蓄,他的生意越做越大。
从刚开始的小餐馆,到最后城内大半的铺子都姓金。
这样的生意引起了同行的嫉妒。
在金子善出生的那一年,他们诬陷金辉贩私盐,又打点了当地官府,财产充公,金辉入狱。
萧喆一直记着幼时的恩情,得知恩人遇难后不惧路途遥远,来还他清白。
走街串巷的寻找证据,不畏艰苦,同时也动用了他所有的人脉让恶人伏法。
同行承认是他们诬陷金辉,真相大白让金家不再蒙受不白之冤。
金辉出狱后第一件事没有去见刚出生的儿子,反而先去寻找萧喆。他现在身无分文,他也不明白萧喆为何会不辞辛苦的帮他。
他见到萧喆后,将本该是给儿子出生礼的小银锁送给了萧喆,说:
今日之恩,来日必偿。
这枚银锁,也是他目前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东西。
萧喆却说,这份恩情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还过了。
一碗粥,一件衣。
金辉不认,强硬地将银锁塞进萧喆的手中,回家去见妻儿。
金辉的家中经营着一家小餐馆,对于金辉而言,那碗粥不过是件在寻常不过的东西。腊八那天的早晨,他发现一个与他差不多大的小孩蜷缩在巷子的角落,衣物单薄。
他随手给了他一碗粥,怎能抵得过今日之恩?
若是换成旁人,也会这样做吧。
之后,他们再无对方的消息。
直到昌平八年初,金辉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那枚记忆中的银锁也夹杂在信中。
萧喆求他救他女儿一命,但也会因此得罪一个他此生都不敢想象的人,金辉也会遭遇比当年还要大的祸事。若是不愿,就当从未收到过这封信。
阅后焚烧。
金辉没有犹豫,立即焚烧此信,派人去接应陈佳和阿朗。
有了金辉的帮助,陈佳在都郸安顿下来。无人知道萧喆和金辉的过往,知道他们相识,因此陈佳躲过了追杀。
陈佳轻叹:“后面的事情,想必郡主也都知道了。”
沈怀玉点头,刚来都郸的时候都听个七七八八了。
只不过……
“金夫人知道吗?”沈怀玉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