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蝗灾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汉末之黄天当立!
两个月的奋战,张致年终目标就完成了一半,公孙嫣、蔡文姬和麋贞都有了身孕,今年生儿子的计划应该不会有啥大问题。
剩下的就是写一本介绍世界地理的‘天书’。
这个说简单也简单,说不简单也挺难得,单纯的做一个地球仪其实不是很难。
难的地方在于,根本没法让这个时代的人接受,地球是圆的。
另外一个就是,对大汉外的地方,至少有个简单的介绍吧,对此,张致其实是一无所知的。
想起简单的介绍,张致一拍脑门,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命人去东莱,让水军总管周仓回来一趟。
不等周仓回来,麻烦先找上门了。
不过,这次麻烦不止是张致的,是整个大汉帝国的麻烦。
建安二年春,关中大旱,一些人就意识到不妙。
民间有言:旱生蚂蚱涝生鱼。
意思是,如果下大雨,被水淹了,蚂蚱籽就会变成小鱼,鱼产卵以后,鱼卵如果遇到旱田,池塘水干了,就会变成蚂蚱。
这显然不科学,却其背后的经验是真实的,就是旱灾往往伴随着蝗灾。
四月份,关内闹蝗灾,而且迅速向周围蔓延的趋势。
各路诸侯顾不得打仗了,纷纷退兵。
幸好,这蝗灾不是在青州爆发的,可以提前防范。
不过在这个没有农药,没有喷雾器的时代,张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对付蝗虫,他毕竟只是人,不是真正的神仙。
灭蝗还有一个很大的阻力:文化。
儒家的圣人们,如孔子、董仲舒等都认为蝗虫是神虫,因天子无道,才会降下的各种天罚,不能随意捕杀,这才是最致命的。
幸好张致手下的大部分官员是自己培养的人才,虽然也有一些寒门士子,但他们也已经适应了青州的文化,不再是纯粹的儒家书生,对于灭蝗没有那么大的抵触。
听闻关中闹蝗灾之后,张致第一时间叫来了马夔、管亥、张宁、许介、郭泰、孙术等人,作出相应的安排。
对于灭蝗,这些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去年已经闹过一次蝗灾了,当时张致在洛阳与诸侯联合讨董,留守的马夔郭泰等想到的办法就是组织人员驱赶捕捉。
这也算是个办法,可用,但不能只靠这一个办法,毕竟效率差一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张致让张宁纺织丝绸的工坊暂时停一停,紧急赶制一批网兜,有这网兜,捕蝗会简单一些。
用蚕丝织网捕蝗虫,有些浪费,但顾不上那么多了,钱与粮相比,还是粮食比较宝贵。
张致坐镇历城,在这里建立灭蝗指挥所,马夔、郭泰分别前往平原郡和济北郡二郡,严令各郡县官吏,灭蝗不力的就地免职。
两郡驻扎的兵员,除留下小部分值守之外,大部分人,也做好下田捕蝗的准备,并组织当地百姓,准备秸秆、木柴。
另外从山间野外,采集大量的荆条树枝,绑在一起,就是一个简单的扑击工具。
张致隐约记得,历史课本上,姚崇灭蝗就是用的火烧的办法,但是此法只能在夜间,白天还是得靠人力扑杀。
另外在济北和彭城之间建立快马驿站,及时将这边灭蝗的成功经验传到徐州,那边也要做好准备。
这是一场比之前任何一次战役发动人数都多的战役,西线有百万群众枕戈待旦,蝗虫来了,他们是最大的受害者。
没用多久,蝗灾就来了。
大部分人看到那乌压压的一片,遮天蔽日的蝗虫时,腿都软了,幸而地方官员都是些意志坚定之人。
这些人长期在基层,最明白百姓们怕什么,派出小吏,骑马高呼:“不要让蝗虫吃了庄稼啊。”
果然一听这话, 乡亲们的勇气回归了,各自拿着工具向着蝗虫冲了上去。
即使张宁的丝绸工坊全力开工,也不过赶制出了上万网兜而已,大部分人用的还是树枝;还有人干脆脱下长衫,自制一个大网兜……
这种方法并不能大量杀死蝗虫,大部分蝗虫还是会躲过去,但是效果也很明显,就是不能让蝗虫安心的落在田里吃庄稼。
蝗虫刚刚落地,就有大批人赶来,将它们赶出田里。
终于等到夜幕降临之时,田间地头开始亮起火光,本已落地的蝗虫看到火光,向飞蛾一样纷纷扑了过来。
旁边早已准备好人,进行扑杀,很快人们便惊喜的发现,火堆旁一大堆被扑杀的蝗虫。
甚至蝗虫太多了,不得不在旁边挖坑,就地掩埋。
经过十数日不间断的灭杀,终于将蝗灾挡在了青州外围。
张致也终于松了口气,离开历城,前往平原和济北,遭受蝗灾的地方,粮食产量肯定会有影响,但问题不是很大。
地里依然有很多蝗虫,不过已经不算什么了。
张致命人捉一些蝗虫回去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二:一是怎么弄死它;二是研究怎么吃。
返回途中,宽阔的官道上,迎面走来一支商队,浩浩荡荡的足有数百车。
自古民不与官斗,哪怕是大商人也是一样,对面管事虽然没认出张致,但看到有千人护卫也知道不好惹,连忙命令手下车队闪到一旁。
在孙康的努力下,青州的官道已经超越大汉绝大地方的官道了,但依然做不到平整,尤其是有时候大雨过后,少不了坑坑洼洼,所以张致很少做马车,基本上都是骑马。
双方擦肩而过时,张致看着商队马车上装的一袋袋的,一提马缰,停了下来。
“叫他们管事的过来。”
很快一个中年汉子小跑着赶了过来:“小人甄祥见过使君,不知使君传唤,所为何事?”
甄祥,张致立即想到应该是中山无极甄家,这是比麋家更厉害的存在,厉害之处就在于他们既是世家,也是大商人。
张致马鞭指着一车车货物道:“你这车上装是什么?”
“回使君的话,是粮食。”
果然如此,不愧是大商人,有着敏锐的嗅觉,知道蝗灾一起,粮食价格会涨,从各地收购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