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147章 推举制的扩大化

第147章 推举制的扩大化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不等庚哥回答,卢喷喷就跳出来跟朱儁唱对台戏了。

“废史立牧,本权宜之计,怎可成定例?”

州牧也就是省长这职位权力太大,极其容易形成割据,本来是不设的。

郡一级就是汉代最大的地方行政单位。

都是黄巾之乱那会儿需要重量级的官员协调各郡平乱,才在各州设牧。

卢喷喷的意思,若天下能重归旧貌,州牧这种职位是一定要废除的。

皇甫嵩也赞同他的看法,张让他们更不必说。

“窑股之利,远胜田亩。”

“以股换田之事,本为因势利导,诱豪右出田亩而事贱业。”

“今既不从,可缓之,厚利之下必有利令智昏之辈,不可本末倒置。”

河内郡田亩换河东瓷窑股份的事儿还是被否了。

因为瓷窑其实比种田赚钱,卢喷喷觉得不必急于一时。

你扔那里经营着,换田的政策放在那里,总有人忍不住利益诱惑的。

为换而换,就有点搞错了重点了。

可连他都认为用窑股获利是贱业,士绅的观念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拧过来的。

卢喷喷认为,以田换股得一步一步来。

先用推举制诱惑着士绅尽量都把税租降低到十取其一。

毕竟有公田在那里做比较,现在公田在他们治下是香饽饽,各种农户抢着租种。

种上了的对皇家感恩戴德,种不上的难免就埋怨自家的地主老爷黑心。

这事儿吧最怕有比较,有了比较田亩越多名声越差。

他们迟早会发现田亩握在手里,对名声有害无利。

那些率先把租税降到十取其一的士绅,大抵是先觉察到了这一趋势。

有他们推波助澜,这种趋势只会越发展越快。

营造大势,比搞各种小聪明更有效。

等以田换股换到差不多了再推行私田十税一,这样反弹就比较小,才是老成持国之策。

再配合以皇商执照提升商贾地位的做法,则大事可成。

但粮食可是战略物资,瓷器不是。

怎么确保瓷窑能和公田一样能产生战略物资呢?

卢喷喷也不是省油的灯,他提出来一条特别阴损的主意。

购买瓷器必须钱粮参半,这样就可以诱使各种商贾从外地运粮食到司州之地了。

卖方市场,当然他们说了算。

他们的高温瓷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定价虽然高但在外地可是可以卖出天价的,不怕商贾不动心。

这种强行配额制,老祖宗向来玩儿溜,根本不用庚哥提醒。

事实上庚哥都没想到,还是一肚子坏水儿的卢喷喷提醒了庚哥。

为了防止商贾在本地采购粮食,导致粮食其实没有流入,司州四郡的粮食皇家专卖制度也顺茬提出。

然后形成惯例,做粮食生意的只能是皇家官方,然后粮行也能成为以后以股换田的重点领域。

这一捋就顺畅了。

根本不用担心国家财用,有瓷器和粮行两大国有企业利润养着呢,比收税来钱快。

私田暂时没贡献就没贡献吧。

粮食收购定价权在自己手里,有的是方式拿捏那些田产大户。

卢喷喷建议借机同时在河东郡推皇商制度,借口就是人口多了“粮价腾贵”。

河东的三代之治,的确吸引了不少外地避兵灾的豪族移居过去。

人口见涨,虽然各县努力抑制,粮价也的确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所以也可以推出本地士绅从外地买粮食多少多少回来,可获皇商资格的政策。

身为皇商视同耕读,不遭歧视对待,并且在瓷窑买瓷器享受一定的优先权。

众议皆许,连张让都赞喷喷老成谋国,但问题又来了。

要搞皇商那河东各县的皇商行会这种自律机构肯定也得搞,这是个半官方机构。

加上就河东各县有书局,弘农河内河南尹三郡都没有,连并州那边都听说了。

各地都有士绅通过各种渠道求告,要把书局开到他们也每县都有。

弘农河南尹这俩地儿已经没什么世家豪族了。

但不少寒族表示他们哪怕倾家荡产,用所有田产来换也要在自己县弄一家书局。

他们倒是算得好,书局怎么着都不至于亏,估摸着每年多少都有些分润。

用田产换进来举县士子都得念自己家的好。

书局也是个半官方机构,得派人主持。

下来除了这些事,庚哥之前觉得每两口子要授田百亩才能养活自己,这太夸张了。

他如果没记错,后世三五亩地就能养活一家人的。

这年代粮食产量也太低了吧?

所以随口给了个建议,要搞农学,从各地招揽老农在皇家园林里种田钻研丰产之道。

总结出来丰产技术推广起来也是要人手的。

加上瓷窑什么的,原本识字的宦官早就不够用了。

皇甫、卢、朱、吕、徐、郝这些官员族中堪用子弟,都已经选拔来当负责具体事务的郎官了。

人手还是不够,取士的问题迫在眉睫。

可怎么取?还是让人举荐么?

真特么烦,都是事儿,庚哥揉了揉眉心。

捂了好久的科举制还是得扔出来了。

算了,先逮着河东郡一只羊薅,毕竟这地方的人现在特别擅长做伪君子。

“可使河东诸县举家世清白之士子,以试取之。”

少不得费一边口舌解释什么叫公务员录取考试。

告诉他们少考经义,多考数论,毕竟这些地方都特别讲究账目分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了,卢喷喷他们也能理解。

被举荐的全部到京师来考试,统一出卷统一糊名批阅,择优取之。

现场秩序和改卷的全部是临时从宫中抽调的宦官,做不得假。

考出来的士子作为郎官,统一培训之后分配到各个机构去,除了瓷窑。

瓷窑那是存在高度技术保密意义的。

即使有皇命,可各地割据势力学了去,是不会介意用这个赚钱充军费的。

你皇命能奈我何,劳资税都不缴的。

所以瓷窑现在还是主要用宦官和各家信得过的子弟。

选拔考核出来的人手主要用在这些新兴机构里头,不涉及旧官僚体系,也免得响动太大引起外界过多关注。

可对河东士子却不一样了。

朝廷终于取士了,虽然分配的岗位千奇百怪,可这特么都是吃皇粮啊。

消息一放出去,河东震动。

特别是家世清白这一点。

县令也是大家选上去的,推举的士子名单还需要公布,谁也不敢搞鬼。

开始还以为是旧举荐制,举荐上去就能当官,心说不是郡守级别才有资格举荐么?

战战兢兢暗怀心思举荐了十来名县中公认的翘楚,当然多少跟他们自己有点利益关系,然后被打回来了。

郭泰跟他们说,举县但凡家世清白并有意出仕的士子均可。

这下疯了,名单贴在县衙外满满几大张纸,不停有人到县衙举报谁谁谁家世并不清白,谁谁谁族中有劣迹。

让河东诸县对名声更加看重了。

然后跑去京师才知道要考试,一番考下来名声最大的那几个全部落第。

反而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寒门子名列前茅。

回来一说,考得主要是事务题,譬如进货多少存货多少出货多少。

金乌与乌疯狂的水池管理员以及瞎勾八跑的各种卒这时候也混进来了。

选拔了一波人手,反正有各地捐田认股,所以司州其他三郡的各县书局总算开起来了。

但取士又影响了其他三郡发出进一步呼声,为什么不在他们那里取?

那得先实行推举制,让你们更爱惜实际名声,而不是那种组团炒作出来的虚名。

于是响应民间呼声,朱挑刺卢喷喷稳如老狗的皇甫三位大佬出面,依照郭泰旧例巡查各县,在当地召开士绅大会推举县令。

推举制终于从河东郡开始推行到司州其他三郡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