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28章 听卢植讲那过去的故事

第28章 听卢植讲那过去的故事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卢植什么个意思呢?

听了庚哥昨天在朱雀阙上的讲话,他觉得庚哥是个明白人。

所以就不跟庚哥虚头巴脑了,想给庚哥讲一讲当今天下的真正形势。

他要庚哥杀宦官,不是觉得宦官真的做了什么败坏天下伤天害理的坏事。

而是他觉得,要保存大汉国祚,就得让宦官们当牺牲品。

这说法倒新鲜,庚哥是真的被吊起了好奇心。

那你就说说呗。

卢植也没客气,噼里啪啦就开讲了。

庚哥发现,这丫真的是超级能喷唾沫星子。

以前朝议的时候坐得远没觉得。

现在他坐得也不算近了,所处的位置还比卢植脚下高一截。

就这,也没免掉卢喷喷口若悬河的时候,有唾沫星子飞上来。

零星的飞溅到他面前的几案上,也不是没有那么一两颗喷到他脸上。

庚哥总算明白张让昨天那神秘的微笑是怎么回事了。

妈蛋,老阉货,你坑劳资!

卢植说的话也很有些道理。

毕竟事关自己的生死,咸鱼庚哥很快也听入了神,没空去计较喷到自己脸上的唾沫星子了。

卢植先从庚哥昨天跟吕布演广播剧的时候,那句“助其主行不忠之事,忠亦为不忠也”说起。

他以为庚哥也看出来了一些苗头。

所以才借那个机会说这番很有深意的话。

很是夸奖了庚哥一番,把庚哥夸得都有点不好意思。

庚哥也就是胡咧咧。

单纯就是从为吕布洗白的角度出发,根本没有卢植以为的想那么多。

这其实牵扯到汉末一个习惯,二重君主观。

也就是说,不是做到一定高度的臣下,一般有两个主君。

一个肯定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另一个呢,就是他实际效忠的,主公。

按卢植的说法,这是一种恶习。

等于将人们对于皇帝的忠君思想掏空了。

将他们儒家所号召的忠君,偷换概念成了效忠能给自己实际好处的上司。

就像袁术喊着为何进报仇攻打皇宫还能洗白一样。

只用套用这种二重君主观,他是何进的下属,所以他替何进报仇就是忠。

要认真来论的话,吴匡可以叫何进为主公,因为他是大将军府司马,属于何进的属官。

袁术虽为下属。

可他虎贲中郎将是独立的官职,不是何进属官。

所以他其实没得洗。

但这个界限太模糊,很容易被人偷梁换柱。

卢植说,出现二重君主观,实质就是皇家对天下失去掌控力的表现。

臣民效忠的唯一对象,只应该也只能是君主,是皇帝陛下。

但世家豪族窃取了君主的权威。

皇家肯定不愿意,可是也没办法。

打个比方,一个郡守,他属下所有官吏的升迁与薪水,都掌握在他手里。

那些对他表现忠诚的属官属吏,当然更容易涨薪升官。

久而久之,属官对自己的直属上司效忠就成为了普遍现象,对皇帝效忠反而成了口头行为。

原本应该皇帝陛下独享的忠诚,就被慢慢掏空了。

二重君主观反而成为了大家习惯的道德标准。

可忠诚吧,它不是个阶段性行为。

你一旦效忠,就很有惯性。

当这些忠诚于某位老上司或者老上司所属世家的属官属吏,随着升迁成为独立官吏,再被天南海北的撒出去。

将他视作自己门下客的世家们再使使劲儿帮帮忙。

就造成了一些世家对天下甚至超过皇室的恐怖影响力。

譬如四世三公的袁家。

“自此,世家不可治也!”卢植总结说。

这种日积月累根深蒂固的局面,不是靠庚哥公开场合说一句忠或不忠可以扭转的。

庚哥目瞪狗呆。

他万料不到连自己都习惯和默认了,以为是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的二重君主观,原来是导致汉室衰败的毒瘤。

“臣便是因此,请陛下尽斩诸宦也!”卢植又拱手。

可是世家豪族势大不可治,不是应该扶植个强力对手制衡他们么?

你这怎么还要让劳资帮忙他们铲除对手呢?

庚哥不明白卢植是个什么脑回路,所以就问了。

结果卢喷喷道:“今日之局,恰因如此!”

不是没人这么干,桓帝志陛下就是这么干的。

当然他并不是有意识的这么干,完全是巧合,所以手段有点激烈。

有汉一朝重用宦官,也是早有先例。

《后汉书-宦者列传》说,宦官之祸起于“窦宪兄弟专总权威,内外臣僚,莫由亲接。”

“所与居者,唯庵宦而已。故郑众得专谋禁中,终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宫卿之位。”

窦宪兄弟外戚当权时,小皇帝被关在深宫,跟士人大臣们都接触不到,身边只有阉宦。

是宦官郑众带领着宦官们帮小皇帝铲除了窦氏,所以封了侯,身份比士人都尊贵。

然后代代小皇帝都这么干,于是宦官的权势越来越大。

其实老刘家第一代吕后就给宦官封过侯。

汉武帝时更是由宦官担任中书令,重用宦官也是两汉传统了。

后汉书认为自郑众始未免偏颇

但因为孝到底的国策,东汉没有外戚不专权。

小皇帝只能指望宦官,的确也助长了这种风气。

帮皇帝亲政的宦官受重视和重用,士人虽然不满也没什么脾气。

卢植认为,问题出现在太后梁妠和她哥梁翼当权的时候。

那段时间死过两个皇帝。

第一个是冲帝炳陛下,病死的,这没什么好说。

第二个是质帝缵陛下,却被毒死的。

缵陛下登基的时候才八岁,是梁妠和她哥梁翼选来继位的宗室子。

不到一年,因为说了句梁翼是跋扈将军,就被梁翼毒死了。

满朝公卿屁都没放一个,然后又找了个十四岁的宗世子刘志册立为帝。

从十四岁熬到二十七岁,志陛下熬了十三年才终于爆发。

他依靠单超、左倌、徐璜、具瑗、唐衡五个宦官,一举嘎掉了梁翼,铲除了太后娘家。

这五个宦官,就是史上臭名昭着的五侯,志陛下也就是桓帝。

在恐惧中活了十三年,桓帝性子难免有些偏激,尤其宠信宦官,不信任士人。

换你也这样儿。

梁翼已经嚣张到毒杀了一个皇帝。

你们却服服帖帖在他面前摇尾巴,十三年中从未想过要铲除他推翻他。

朕要怎么相信你们?

也所以,他重用宦官和他们的亲眷族人。

士人那边愈发不满了。

五侯有没有为非作歹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士人集团的利益肯定因此受损。

你重用宦官也就算了了,你还重用他们的亲族。

官位就那么多,宦官和他们的亲族占多了,世家豪族就占少了。

那可是原先完全由他们垄断的领域。

矛盾激化,就有士人开始找法子发泄不满。

古代有隔一段时间就大赦天下的习惯。

大赦可是很严肃的事情,等同朝廷用宽恕罪人的方式向上天祈福,给天下人发福利。

有官员在大赦的时候,将与宦官有关系的罪犯当赦不赦,依旧照律处置。

找了个借口,说他们是提前知道有大赦才故意犯罪杀人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