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66读书 > 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 第266章 瓷工技艺哪家强?

第266章 瓷工技艺哪家强?

66读书 www.66dushu.com,最快更新废话三国:董卓你得支棱起来啊!

逐义司汇报说,最近民间私开瓷窑模仿他们产品的很多。

怕这样子搞乱市场,建议瓷器跟盐铁一样国家专营。

庚哥一听哟呵你们这不挺机灵么?

这也给他提了个醒,他也觉察到了自己的疏忽。

虽说一直到唐三彩,老祖宗玩儿的还是低温陶瓷。

那不是因为古人烧不出高温瓷。

龙窑不就已经达到高温瓷的烧制温度了么?

只是烧陶烧习惯了还没发现高温瓷的好。

他现在提前先把高温瓷给搞出来了,民间有目标有样板的瞎勾八琢磨,没准儿还真让他们琢磨出来了。

中间并没有什么太卡脖子的了不得的技术门槛,龙窑人家远观琢磨一下结构也能琢磨出来。

东廷的财政对瓷器依赖可是比较大的,无法垄断的话会有点伤。

但劳资是皇帝,劳资先搞出来。

劳资还给它定了周庙礼器的身份,劳资不让你们生产有能摆得上台面的正式说法。

私造礼器,那是什么罪名?

通过这个说法劳资就能打击假冒伪劣,搞技术垄断。

这也不是长久办法。

再说各地割据认不认他这个专营令还是另一码事儿。

还是得加强自己这边的技术创新和创新技术运用啊。

说是这么说,专营的政令还是下了。

这样最起码能防止跟他们合营的豪强动从他们这里偷技术的心思。

民间私自修建的瓷窑也不是不给你留活路,就老老实实转型生产陶器去吧。

反正这俩的转型基本没有技术障碍。

他顺便还给人来了招釜底抽薪。

让逐义司和求道司一并提升瓷艺工匠的相关待遇,提高瓷器技术创新的奖励幅度。

针对民间开始大肆招揽相关瓷艺工匠。

劳资待遇高技术还先进,还能给你们给不了的爵位,妥妥的互联网……哦不瓷器大厂。

你觉得他们更喜欢冒着杀头的危险,陪你琢磨劳资这边已经有的技术。

还是喜欢到劳资这边拿高薪学现成技术顺便还能捞爵位?

算是没白在他那心脏爹身边长大。

当奸商庚哥绝对是合格的。

反正准备赐立四十郡周庙,有瓷窑要扩产这个借口。

这个招揽不光是在司并地面儿上进行,而是扩展到全国。

就算你是割据势力,譬如像江东的孙权孙二谋荆州的刘表刘景升益州的刘璋刘季玉交州的士燮士威彦辽东的公孙康。

顺便说一句,徐荣推荐那个辽东太守公孙度公孙升济204年也就是庚始十年已经挂了。

他把辽东郡打造的铁板一块,所以他儿子公孙康就顺利接了辽东太守位。

一样都给他们传了诏书,让他们配合朝廷选送陶瓷匠人举家送来京师。

阿瞒那边更不用说了,这替你办事儿呢你能连这点忙都不帮?

西廷那边算了,西廷手中的三辅能过来的瓷器工匠早都自己偷溜来司并了。

凉州也没啥陶瓷产业,这种人才更稀少。

给他们下诏书只会让他们脸面上不好看。

不白让帮忙,你给弄陶瓷匠人送过来我给你赐军职和爵位。

这一世界没有阿瞒挟天子为笼络别的势力随便乱撒爵位。

各地虽然实行推举制实行得风生水起,牧守令满天飞,而且各个都有盖有玉玺的诏令。

恨不得一州能有三四个牧一郡能有五六个郡守一县能有七八个县令县长,谁掌事儿得看兵马说话。

可军职和爵位还稀罕着呢。

这玩意儿还真只能东廷的皇帝给封,之前也就给阿瞒和孙小狸花封过。

二谋继位到现在,继承的小狸花官衔儿朝廷还没给他确认呢。

就算跟阿瞒不对付,大家也都不会跟这种能给自己带来名望提升,让自己治下统治更稳固的好东西较劲。

因此都积极配合。

这种积极配合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司并瓷礼之器的暴利谁不心动啊?你当各地割据没打过主意?

他们也曾组织自己治下的陶瓷匠人琢磨,想仿制出来牟利。

这年头钱是啥啊,是粮食是兵器,是更大规模的兵马,当军费它不香么?

但是吧庚哥显然小看了自己这边的技术优势。

他那么瞎勾八折腾出来的高温瓷工艺,已经至少领先时代百八十年了。

他们这边青花瓷都出来了。

割据势力与司并私窑那边高温瓷虽然的确也烧出来了。

但要烧个白瓷都贼勾八费劲。

烧出来品相还不好,还得大量生产积累经验慢慢琢磨才能提升。

所以在外郡,早已形成了周庙正品有市无价,司并瓷器价高难求,各地私瓷沦为廉价替代品的局面。

也能卖动,买不着那俩我用你来撑撑场面。

但就你这个品相,你想卖高价得暴利你想屁吃?

割据势力们可没那么个耐心等你长年累月的累积技术经验,劳资要的是现在的暴利。

各地的陶瓷匠人因此被苛刑以待,但技术积累这事儿它不是你逼就能逼出来的,总得有那么个过程。

就跟你妈总是(划掉)逼你找对象,你找不到逼你有用么?

所以割据们也差不多死心绝望了。

现在一看这帮废物还能换爵赏和将军衔儿?

那都送过去吧,留特么我这儿还得浪费粮食。

特别是孙二谋那边,他迫切期待东廷承认他对他哥的继承呢。

连带朝贡礼物和工匠一起送了过来。

庚哥这一手玩儿得挺阴损的。

造成除了司并之地,其他地方的瓷工艺艺几乎都断代了,就剩陶了。

好在匠人们在其他地面儿上过得是驴马一样的生活。

到司并地面上却终于成为了士农工商四民之一,不跟当官的士和有钱的商比,最起码跟农人近乎平等。

原本的手艺也因此大都被传承了下来。

没有了兵祸饥荒,传下来的恐怕还能比留在当地更多一些。

有些基于地方独特物产与气候的独特工艺,在司并实现不了,没能进入官方工艺技术手册。

却一代代口口相传的传了下来。

等天下十三州重新混一之后,有匠人后嗣回到当地建设瓷窑,大都努力复原原本的技艺。

复原出来后难免都泪流满面:俺们祖上没有骗人,真的能有这种工艺。

更值得他们泪流满面的,是这些工艺献上去之后能获得的爵赏与富贵。

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与大肆招揽工匠同步进行的,皇帝陛下亲自视察瓷器工艺创新成果暨优秀陶瓷匠人表彰大会上,庚哥发现了个新鲜玩意儿。

“此为何物?”庚哥指着问。

“禀陛下,此为明瓷!”

瓷研组的负责人一看陛下果然感兴趣,嘴巴都乐歪了,赶紧上前介绍。

啊油角可儿蜜?跟瓷器有半毛钱关系?

当劳资瞎是吧,这特么不是玻璃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